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第132章 疯了,简直疯了,林天成最强兵种“火头军”

();

生产泡面当军粮?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但这也是以目前龙国国情的条件下最接近实现目的的方式。

想让我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

总不能让他们生火烧柴吧。

我军之所以在半岛战争中屡战屡胜,靠的就是高超的战术穿插。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的潜伏与穿插能力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

凭借灵活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对地形的极致利用,多次创造出以弱胜强的战例。

让鹰酱等“联合军”惊叹为“谜一样的东方军队”。

我军的潜伏作战追求“零暴露”,战士们能在极端环境下保持静止数小时甚至数天。

哪怕面临生命危险也绝不暴露目标,为总攻创造绝佳战机。

比如,我军某部一个连潜伏在敌人阵地前沿的坑道和草丛中。

敌人的炮弹、燃烧弹不断落下,一名战士被燃烧弹引燃身体,为了不暴露部队,他强忍剧痛始终未动,直到壮烈牺牲。

最终,全连在总攻发起时突然冲出,仅用15分钟就夺回阵地。

以及在金城战役中,我军3500多名战士潜伏在敌阵地前沿的开阔地和树林中,持续19个小时。

期间,敌人的侦察机低空盘旋、巡逻队多次靠近,战士们甚至要屏住呼吸伪装成尸体。

总攻开始后,潜伏部队如潮水般冲出。

那场面想想都十分震撼。

一举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军的潜伏能力。

我军能在潜伏中能做到“零暴露”,靠的是钢铁般的纪律意识、对战场环境的极致利用,以及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背后是无数战士用生命践行的“隐蔽就是胜利”的信念。

战士们会用野草、树枝、泥土覆盖身体和装备,连枪支的金属部件都要涂上黄泥,避免反光被敌人发现。

在雪地潜伏时,就用白布包裹全身,与雪地融为一体。

而且,潜伏前会仔细清理行军痕迹,比如脚印、掉落的物品,甚至咳嗽、打喷嚏都要忍住,或用手捂住嘴,避免发出声音。

这就是钢铁般的纪律与意志。

在潜伏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

比如被敌人的炮弹碎片划伤、被毒虫叮咬,甚至被燃烧弹点燃身体,都要咬牙坚持。

甚至被燃烧弹引燃,为了不暴露部队,都要强忍剧痛,始终趴在原地,直至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纪律的重量。

可以说,战士们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整个潜伏任务的成败,甚至影响战役全局。

哪怕个人面临生死考验,也要优先保证部队不暴露,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不暴露的核心动力。

这是林天非常敬佩的。

为战术穿插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我军战士可以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一切。

动如脱兔,直插敌人心脏。

穿插战术核心是“避实击虚”,利用夜间、山地等复杂地形,以小股部队快速渗透到敌人后方,分割、包围敌军,切断其退路和补给线,打乱其部署。

比如,某部3连顶着暴风雪,连续行军12小时,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死鹰岭,成功穿**美军陆战1师撤退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水门桥附近,用冻僵的手指架设机枪,死死堵住敌人退路。

尽管战士们冻成“冰雕”,但这次穿插彻底粉碎了敌人突围的希望,迫使陆战1师付出惨重代价才侥幸逃脱。

这些战术不仅体现了我军的军事素养,更彰显了为保家卫国而“向死而生”的精神,成为半岛战争中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

林天自然也得围绕着我军战术来提供后勤。

生产泡面!

说干就干。

随后,林天在王近山的保护下来到食品厂。

“老林,咱们来这做什么?”

“老王,我想问一下,你们行军打仗最理想的口粮是什么样的?”

“这……我得好好想想!”

王近山经历了草地,也经历了抗战时期,更经历了解放时期。

作为一个老兵,王近山思索了片刻后回答道:“过草地的时候,我们的军粮主要有青稞面、炒面、野菜、树皮、草根、皮带、牦牛骨等等。”

“当年的情况十分恶劣,老子作为团长实在是搞不到粮食了就下令纵兵抢粮……结果直接降为伙夫。”

“后来,到了抗战时期,日子过得稍微好点……守住一条公路,小鬼子就给我们送吃的喝的!”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伙食也好起来了。”

“那时候,部队作战时主要依赖炒面、炒米等传统干粮。”

这类食物制作简单、便于携带,但营养价值较低,难以满足长时间作战需求。

“吃的老子口干舌燥……”

“以我看,既然是军粮首先要携带方便,其次是能补充能量,要是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那就最好了!”

“不过,基本不可能……”王近山心里清楚。

在战场上想吃上一口热乎的很难。

特别是以我军的战术……更加不可能。

林天笑了笑:“老王,有我在,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随后,两人走到食品厂的门口。

门卫是一个老大爷:“你好,请问你们找谁?”

“大爷,你好,找你们厂长张德福,我们是东北军工部。”

解放后,东北的工厂主要由东北军工部统一管理。

“军工部的?”大爷一愣一愣的,下一秒才反应过来,这可是大人物啊。

“长官,快,快,你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