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龙城故事 第二十七章 我们要当老师

早晨,阳光透过301办公室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陈秋铭来得比平时稍早一些,办公室里还只有他一个人。他拿起自己的茶杯,走到饮水机旁,正准备泡上一杯浓茶,开启一天的工作。

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动作。他回头,看见系主任江芸站在门口,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容。

“江主任,早。”陈秋铭放下茶杯打招呼。

“早,秋铭。”江芸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正好你来得早。跟你说个事儿,最近新上了一部电影,叫《我们要当老师》,口碑和社会评价都很不错,据说很真实,也很有深度。董校长特意通知,让学校新入职的教职工今天下午集体去观影,算是…嗯…一种职业熏陶吧。”

她从信封里抽出一张电影票,递给陈秋铭:“喏,学校统一买的票,下午两点半那场。你的。”

陈秋铭接过电影票,低头看了看。票面设计得很朴素,片名《我们要当老师》几个字用的是温暖的手写体。

“这部电影我周末刚好看过了,”江芸继续说道,语气里带着些许感慨,“拍得确实好,很写实,也很有理想主义的光芒。里面那个男主角,姓王的男老师……”她顿了顿,目光落在陈秋铭身上,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审视,“我看着,觉得跟你还挺像的。那股子轴劲儿,那份对学生掏心掏肺的真诚,还有那种…嗯…不太会变通但始终坚持自己理念的执着。你好好看一看,也许对你会有些启发。”

她说着,轻轻拍了拍陈秋铭的肩膀,没再多言,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陈秋铭捏着那张薄薄的电影票,心里泛起一丝好奇。和他很像的王老师?会是什么样的?

这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他拿出来一看,是“我们是新来的”群聊炸开了锅。

孟文桂:【小伙伴们!收到电影票了没?!下午集体看电影去咯![转圈][转圈]】

章五洲:【收到了!刚拿到!啥电影啊?打仗的还是搞对象的?】

王春雨:【《我们要当老师》…看名字像是职业片。】

孟文桂:【哎呀管它什么片,能摸鱼半天就是好片!@陈秋铭秋铭呢?票拿到了吗?】

陈秋铭看着屏幕,笑了笑,打字回复:【刚拿到。江主任说这片子不错。】

孟文桂:【岂止是不错!我听说可感人了!哎,我说,咱们中午一起出去吃个饭吧?然后溜达着一起去看电影,怎么样?反正下午也没事!】

章五洲:【我看行!吃饭吃饭!我知道影院那边有家面馆挺不错的!】

王春雨:【好啊。】

陈秋铭:【可以。】

中午,四个小伙伴在校门口汇合,打了个车直奔龙城茂业商城——电影院就在那栋庞大的商业综合体里。按照章五洲的指引,他们在影院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他说的那家面馆。

“就这儿!”章五洲熟门熟路地推开玻璃门,“我之前来这边打球,经常来这家吃,量大实惠,味道贼正!”

然而一进去,他们就感觉有点不对。店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系着围裙的阿姨正手忙脚乱地对着点单平板电脑戳戳点点,眉头紧锁,嘴里还嘟囔着:“这玩意儿咋用来着……”

看到有客人进来,阿姨像是看到了救星,又像是更慌了:“哎呦,来客人了!四位是吧?快请坐快请坐……那个……吃点啥?”

章五洲挠挠头:“阿姨,换老板了?以前那个胖老板呢?”

阿姨一脸愁容:“哎,我儿子儿媳妇盘下来的店,他俩今天一早去进货了,让我来看半天店……我这……我这也不太会用这个……”她指着那台平板,一脸无助。

四个人点了四碗不同的面,阿姨拿着小本子哆哆嗦嗦地记了半天,然后对着后厨窗口喊的名字和实际点的面似乎还有出入。好不容易点完单,等了快二十分钟,一点动静都没有。

孟文桂饿得肚子咕咕叫,忍不住催了一句:“阿姨,我们的面好了吗?”

阿姨“哎呦”一声,赶紧跑进后厨,里面传来一阵叮铃哐啷和略显慌乱的对话声。又过了十来分钟,阿姨才端着两碗面出来,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啊,灶火好像有点问题,有点慢,有点慢……”

陈秋铭和王春雨对视一眼,站起身。陈秋铭温和地对阿姨说:“阿姨,您别急。后厨是面下好了不知道是哪碗对吗?我来帮您对一下单子。”他拿过阿姨手里那张记得歪歪扭扭的单子。

王春雨则走到阿姨旁边,轻声说:“阿姨,那个点单平板我帮您操作吧,您告诉我怎么进入后厨出单界面?”她耐心地引导着阿姨,一步步找到订单,清晰地报给后厨。

在两人的热心帮助下,混乱的局面总算被理顺。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四碗热气腾腾、但卖相显然不如章五洲吹嘘的那般好的面终于端上了桌。孟文桂和章五洲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顾不上那么多,拿起筷子就唏哩呼噜地吃了起来。

“饿死我了……”孟文桂边吃边抱怨,“五洲,这就是你说的‘味道贼正’?面都坨了……”

章五洲也有些尴尬:“意外,纯属意外……以前真不是这样的……”

吃饭间隙,大家自然而然地聊起了最近的工作。章五洲吸溜着面条,说起一件事:“哎,跟你们说个事儿,学工处那边最近不是严抓纪律吗?听说又要搞新花样了。”

“什么新花样?”孟文桂问。

“要成立一个叫什么‘学风监督委员会’,简称‘学督委’,”章五洲压低了些声音,“专门在学校里各个角落站岗或者巡查,抓学生着装不规范、抽烟、迟到早退、男女交往过密什么的,权力好像还不小。学工处那意思,好像想让我来带队搞这个。”

陈秋铭闻言皱了皱眉:“学督委?听起来像是又一个‘自律会’,甚至可能更…”

“更招人烦?”王春雨轻声接话,眼神里有一丝忧虑,“这种单纯依靠外部强制监督的方式,其实很难真正促进学生内在纪律性的形成,有时候反而容易激发逆反心理。”

章五洲耸耸肩:“上头的意思呗。估计以后抓得更严了,咱们都得有点心理准备。”

这个话题让气氛稍微沉闷了一些。匆匆吃完面,四人结账离开——阿姨感激地给他们打了折,不住道谢。

下午两点半,茂业商城顶层的影城内,最大的一个影厅里坐得满满当当,几乎都是来自龙城各校新入职的老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同行相聚的独特氛围。

陈秋铭四人找到位置坐下,王春雨很自然地坐在了陈秋铭旁边。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电影《我们要当老师》的故事缓缓展开。它讲述了一位名叫王启明的年轻男老师,初入一所普通的职业学校,面对一群被贴上“差生”标签、问题各异的学生,如何用笨拙却无比真诚的方式,一点点走近他们,解开他们的心结,点燃他们内心的光。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充满了细腻动人的细节。王老师会为了一个被家庭忽视、差点走上歧路的学生,深夜冒雨家访;会为了保护一个被误解偷钱的女生的尊严,用自己的工资悄悄垫上,并默默调查真相;会为了一个有着美术天赋却文化课极差的学生,力排众议,争取参加比赛的机会,哪怕顶着上级巨大的压力和同事的不解;他会因为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眼里的光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教育的无力感和现实的残酷而深夜独自落泪……

陈秋铭看得入了神。银幕上那个执拗、热血、时而碰得头破血流却从不放弃的王老师,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那些相似的困惑、相同的坚持、如出一辙的愤怒与喜悦……江芸说得没错,他仿佛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

有几个瞬间,情节直击心灵深处。当王老师为了保护学生,不惜与僵化的行政体系据理力争时;当他看到曾经自暴自弃的学生终于重拾信心,眼里重新焕发出光彩时;当毕业后的学生回来看他,说一句“谢谢您,王老师”时……陈秋铭感到眼眶阵阵发热,视线不由自主地模糊了。他下意识地想抬手擦拭,却感到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握住了他放在扶手上的手。

是王春雨。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递过来一张纸巾,然后用她那双清澈而温柔的眼睛看着他,理解地微微一笑,手并没有立刻松开,仿佛在传递一种无声的安慰和支持。陈秋铭愣了一下,心头涌过一股暖流,却没有挪开手。在这一刻,这种来自同伴的理解和共情,显得如此珍贵。

电影在王老师送走又一届毕业生的画面中结束,片尾曲悠扬响起,影院的灯光缓缓亮起。不少老师的眼角都闪着泪光,许多人还沉浸在剧情中,若有所思。

四人随着人流走出影厅,在影院大厅合了张影。陈秋铭把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配文很简单:【我们要当老师。】

很快,底下就出现了学生的评论。

金叶子:【陈老师,您已经是最好的老师了![爱心]】

典晨阳:【 1!】

郑燚:【受益匪浅,不忘初心。】

林晓安:【铭哥就是现实版王老师!牛逼!】

祁淇:【老师最好啦!】

……

孟文桂看着手机,感慨道:“这电影拍得真好啊!里面那个王老师,秋铭,真的跟你好像!”

陈秋铭收起手机,摇摇头,语气诚恳:“我还差得远。要走的路还很长。”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华灯初上。孟文桂看了看时间:“哎呀,不行了,我得赶紧撤了,我家那口子今天回来,我得回去给他做饭。”

章五洲也说:“我也得回学校了,晚上还约了几个体育生加练。”

“那春雨,秋铭,你俩呢?”孟文桂问。

王春雨看向陈秋铭,眼神带着询问:“要不……我们再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刚才那面实在有点……”

陈秋铭点点头:“好。”

两人和孟文桂、章五洲道别,沿着商城外的步行街慢慢走着,商量着吃什么。忽然,他们看到茂业商城正门前围着一小圈人,隐约还有音乐声传来。

好奇地走近一看,陈秋铭乐了。只见他的好朋友汪铮正站在人群中央,穿着一身略显夸张的黑色西装,脖子上缠着一条红围巾,头上戴着一顶黑色棒球帽,抱着吉他,对着立麦,正调试着音响。他脚边放着一个白色的塑料水桶,里面零星躺着几枚硬币。

旁边还有一个南方口音很重的小伙子在帮忙敲着卡洪鼓,一个长相清秀、笑容甜美的女孩(汪铮的女朋友白晶)和一个容貌姣好、气质温婉的女士(白晶的姐姐白帆)正在帮忙张罗。旁边立着一块硬纸板做的牌子,上面写着汪铮的“辉煌履历”:参加过《非城勿扰》、与知名英语教育机构创始人俞老师的合影等等。

“牛叔!”陈秋铭笑着喊了一声。

汪铮抬头一看,顿时惊喜:“哟!铭总!你怎么在这儿?”(“铭总”是汪铮对陈秋铭特有的戏称)

陈秋铭带着王春雨走过去,给大家互相介绍了一下。原来汪铮是想体验生活,同时也想赚点外快,就来街头卖唱了。

“怎么样,收入如何?”陈秋铭笑着问。

汪铮顿时垮下脸,指了指那可怜的水桶:“别提了铭总!唱了快一小时了,就这么点!嗓子都快冒烟了,连瓶水钱都没赚回来!是不是我唱得不行啊?”

陈秋铭看了看周围流动的人群,又看了看汪铮那略显正式的装扮和空空的水桶,心里明白了大概。他笑了笑,对王春雨说:“要不,我们陪他们玩一会儿?”

王春雨也觉得很有趣,点头:“好啊,我也觉得蛮有意思的。”

陈秋铭低声对白晶、白帆和王春雨说了几句。三个女孩心领神会,立刻分头去找了些小砖块和石子,悄悄垫在水桶底部,然后在最上面一层铺满了提前换好的一元、五元、十元的纸币,看上去就像是满满一桶钱。

然后,陈秋铭接过汪铮递来的另一只麦克风,两人一起合唱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流星雨》。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

当歌声响起,白晶、白帆和王春雨就充当“托儿”,率先走到桶前,故意动作夸张地往里面投入纸币。

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路过的观众们看到有三个漂亮姑娘带头给钱,又看到桶里似乎已经“收获颇丰”,一种从众心理被激发出来,纷纷驻足围观,并开始掏钱,一块、五块、十块……纸币纷纷扬扬地落进桶里。

汪铮看得目瞪口呆,对着陈秋铭竖起大拇指:“铭总,还是你鬼点子多!”

唱了四五首歌后,他们收起摊子一清点,竟然足足挣了四五百块钱。汪铮兴奋不已,大手一挥:“走!牛叔请客!吃烧烤去!”

那个帮忙敲鼓的南方小伙有事提前离开了。汪铮便带着白晶、白帆,和陈秋铭、王春雨一起,钻进了一条更深的巷子,找到一家名叫“正宗林县烧烤”的小店。店面很小,环境也一般,但烟火气很浓。

老板是一个看起来接近四十岁、系着油腻围裙的中年男人。

汪铮一边点菜一边夸:“就这家!绝对正宗!我找了好久才找到的林县味道!”

烤串陆续上桌,味道确实不错,但陈秋铭吃了几口,微微蹙眉。他起身走到正在烤炉前忙碌的老板身边,用方言低声问了一句:“老板,林县哪儿的?”

老板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用带点外地口音的方言回答:“就…就城关镇的。”

陈秋铭笑了笑,也用纯正的林县方言说:“我也是林县的。不过老板,你这烧烤味儿…咋跟我们那儿的有点不太一样呢?”

老板的脸瞬间涨红了,尴尬地搓着手,压低声音:“兄弟…兄弟…看破不说破。混口饭吃,混口饭吃…这样,你这顿,我给你打五折,千万别说出去…”

“你到底是哪儿的,真是老乡?”陈秋铭继续好奇着。

“五台河的,和林县挨着。”老板只能老实交代。

陈秋铭本也不是来找茬的,见他这样,便点了点头:“行,就这个味儿也挺好。”

回到座位,王春雨好奇地问:“刚才你们说什么呢?神神秘秘的。”

陈秋铭笑着低声说:“没事儿,‘正宗’林县烧烤,打了个折。”

王春雨了然一笑。

汪铮一边大口撸串,一边问:“哎,春雨老师,你知道秋铭为啥叫我牛叔不?”

王春雨摇摇头。

陈秋铭笑着解释:“他大学时候搞了个英语社团,叫什么‘牛叔英语魔鬼训练营’,自称‘牛叔’,这外号就这么来了。你别小看他,他当年可是社交达人,一天之内能给社团拉来十五家公司的赞助!”

“哇!这么厉害!”王春雨惊讶地看向汪铮。

汪铮得意地一扬下巴:“小意思!主要是哥们儿人格魅力放光芒!我英语口语那更是没得说,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我能从头背到尾!听着啊——”他清清嗓子,还真就声情并茂地背诵起来,发音纯正,感情饱满。

小烧烤店里回荡着激昂的英语演讲,引得其他食客纷纷侧目。一段背完,陈秋铭和王春雨都笑着给他鼓掌。

“牛叔确实多才多艺,”陈秋铭对王春雨说,“不仅英语好,唱歌跳舞也都是一把好手。”

汪铮被夸得舒服了,又开始边吃边滔滔不绝地给陈秋铭规划起他的“英语教育商业帝国”蓝图,什么线上平台、线下连锁、沉浸式教学……说得天花乱坠,白晶、白帆姐妹也在一旁帮衬着。

陈秋铭只是听着,偶尔笑笑,并不插话。他知道汪铮就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性格。

王春雨看着眼前这一幕——烟火缭绕的小店,性格各异却同样有趣的朋友,听着那些充满梦想和活力的畅谈,再看向身边安静微笑的陈秋铭,觉得这一切充满了鲜活而真实的魅力。

夜色渐深,小巷里的烧烤摊灯火温暖,映照着几张年轻而充满生气的脸庞。这一天,有职业的反思,有同伴的温暖,有街头的随性,也有友情的欢闹,交织成一幅平凡却又闪亮的生活图景。而对于陈秋铭来说,那条名为“教育”的道路,似乎也在这些点滴中,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