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殿大臣听得目瞪口呆,朱常洛脸色顿变,却未发一语。
朱由校自幼由李选侍抚养,能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受了她的影响。
可是在皇帝病危、命不久矣的当口,贸然立后,于朝局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
明光宗心知肚明,幕后推手正是李选侍。
他早已看穿,这个女子心机极深,绝不会安于现状。
她在宫中一向敢作敢为,处事果断狠辣。
因此,纵然李选侍再三哀求,光宗始终只愿许她为皇贵妃,坚不册立为后。
一来,他担心李选侍若登基为后,定会凭借抚养朱由校的名义,间接干预朝政;
二来,她与郑贵妃往来密切,更令他心中存忌。
很快,朱常洛在宫中猝然去世。
然而李选侍依旧盘踞乾清宫,毫无退让之意。
按照大明制,乾清宫乃皇帝与皇后正寝,不容旁人久居。
但李选侍分明是要借年仅十五岁的朱由校,把持后宫,进而染指朝政。
大臣们看在眼里,心头暗生忧惧,遂一同赶赴宫门。
杨涟冲在最前,却被太监拦阻,手持木棍横挡。
杨涟怒喝道:
“皇帝召我等入宫,如今驾崩,嗣主年幼,你等却阻我等临入,是何居心!”
一番呵斥,太监们心虚,只得退开,诸臣方才得以进殿。
见到光宗灵位,群臣无不痛哭失声,随后请求面见皇长子朱由校。
李选侍却将他扣在暖阁,迟迟不让露面。
最后还是老宦官王安以言语哄劝,方才抱着朱由校出来。
众臣齐齐叩首,小太子被抬上小轿,刘一璟、周嘉谟、张惟贤、杨涟亲自抬轿,急急往前。
就在此时,李选侍带人追来,场面顿时混乱。
大明皇宫之中,竟出现太监与朝臣争抢皇太子的怪异一幕,堪称荒诞。
最终,群臣将朱由校送入文华殿,请他下旨命令李选侍迁出乾清宫。
但朱由校自小在李选侍膝下长大,感情颇深,一时难以割舍,不愿点头。
于是吏部尚书周嘉谟率同群臣联名上疏,恳请她搬迁别宫。
御史左光斗更是直言:
“殿下今已十六,宫中有忠直老宦辅佐,朝中有勋臣辅导,何愁无人?”
“岂能仍由李选侍如乳母般贴身掌控?”
“若她借抚养之名而行专权之实,难保不会重演当年武则天之祸!”
此话一出,朝野皆惊。
左光斗以武则天为鉴,不仅是在警告后宫不得干政。
更是提醒年轻的朱由校,切勿步唐高宗后尘,重蹈“纳父妃为后”的覆辙。
这话确实掷地有声。
看看吧,武则天当年称帝,几乎把“皇后”这个位置的**信用彻底耗尽了。
从此以后,后妃姐妹们再想走这条路,根本寸步难行,等于被彻底封死。
朱由检听了群臣的劝谏,也觉得颇有几分道理。
于是,熹宗朱由校登基之后立刻下旨,命李选侍迁出乾清宫,移居仁寿殿。
与此同时,还下令拘捕她身边的几名心腹太监,罪名是盗窃大内库藏。
情势至此,“移宫”已成定局。
不过,群臣反倒转过头来劝皇帝,念及光宗昔日的宠爱,还是要遵循先帝遗命,好好安置李选侍母子。
在外廷重臣的强硬施压,加上宫中老太监王安的威吓之下,李选侍最终不得不低头,答应迁宫。
就这样,轰动明末的“三大疑案”之一——“移宫案”,终于画上了句号。
李选侍以彻底失败收场,熹宗朱由校顺利入住乾清宫,真正登基掌权。
至于她盼望的皇后之位,以及垂帘听政、主宰朝政的野心,统统化为泡影。
至于李选侍为何如此执意赖在乾清宫不走,是否背后受郑贵妃暗中主使,后人已无从考证。
但她的意图昭然若揭——就是要掌控朱由校,以此来把握整个朝局。
后世甚至有人推测,她之所以如此强硬,是想与郑贵妃合谋,妄图效仿“二太后共政”的模式,掌握实权。
若真让她得逞,大明恐怕会提前迎来一个“慈禧太后”。
至于明光宗朱常洛的死,与李选侍和郑贵妃是否有关,始终成谜。
只是这“明末三案”,每一桩都荒诞离奇。
太子差点在宫中被人用棍子开瓢;
新帝登基不过月余,便莫名暴毙;
最后的“移宫案”,更是出现妃子带着太监和朝臣争夺皇太子的一幕。
可若拨开这些荒唐的表象,便能看到:明末皇宫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走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
大秦!
“实在乱得离谱!”
扶苏摇头感叹:“光宗一死,这些人全都跳了出来,各方都要抢夺太子,以图掌控局势。”
“这李选侍的心思,简直就是要做第二个武则天!”
秦始皇嬴政闻言,也频频颔首。
“大明宫廷已经失序,党争不断,若无一位真正能镇得住场面的帝王,只会愈发糜烂。”
他看完数位大明帝王的视频后,更是感到后世大明,局势只会一天天滑落。
要想平定乱象,必须得有极其果决、手腕强硬的皇帝出场,否则根本收拾不住。
可惜朱由校的外号叫“木匠皇帝”,怕是难堪此任。
……
汉武帝时期!
刘彻冷眼看着天幕中的李选侍,眼底闪过一抹寒意。
“小皇帝登基,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太后干政。”
他自己便是过来人。
当年即便是他这等雄主,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太后牵制,直到亲政多年后,才彻底收回权力。
嬴政亦是如此。
“这种局面,有利有弊。”
刘彻缓缓开口:
“好处是太后坐镇朝堂,能保局势稳定。”
“毕竟再怎么说,她也是皇室中人,总不会篡夺自家江山——除了武则天。”
“但坏处就是,皇帝无法掌控朝权,即便成年亲政,也要时时被后宫制衡。”
“后宫干政,不可不防!”
刘彻挥袖冷哼,“明光宗至少还有几分明智,没有立李选侍为后,否则事情更难收拾。”
换作他,怕是早在病榻之上,就赐李选侍一死。
“这女人狼子野心,岂可容留!”
太子刘据也忍不住摇头,直呼:“简直是一出闹剧。”
“若只是家长里短,尚可一笑。”
“可偏偏牵扯到的是皇太子和大明江山,这就不是闹剧,而是乱象!”
皇帝们看得更深。
一个王朝的体面,哪怕再乱,也要维持住最起码的威仪。
可大明却已到了公开抢夺太子的地步。
高端的**斗争,有时竟呈现出最原始、最粗陋的样子。
既然连台面上的脸面都不要了,暗处的厮杀只会更加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