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
太子朱常洛正在慈庆宫小憩。
忽然,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
他连续破开两道宫门,见人便打。
眼看就要逼近太子寝殿,宫中侍卫们这才反应过来,将其制住。
经过层层审讯,张差吐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在一个月前,身无分文的他遇见了两名太监,一个叫庞保,一个名为刘成。
他们领着张差到慈庆宫门口,递给他一根木棍。
“只管闯进去,见人就杀,务必要取了那个身穿黄袍小爷的性命。事成之后,赏你三十亩地!”
面对这**的条件,张差愚蠢地答应了。
结果显而易见。
朱常洛安然无恙,张差的三十亩地更是化为泡影。
大明储君若真能这样被轻易杀死,那才是荒唐至极。
哪怕万历再如何冷落朱常洛,他依旧是正统太子啊!
至于张差这种稀松的谋杀手段,简直让人怀疑他哪来的胆子。
更匪夷所思的是,幕后牵扯出来的庞保与刘成,居然都是郑贵妃身边的亲信!
一时间,郑贵妃成了众矢之的,被骂声淹没。
至于郑贵妃是否真参与了这场“梃击案”,至今无从考证。
只知道她凭借“三分哭、七分闹、十足演技”,再次赢得了万历的信任,安然脱身。
万历甚至暗示她:“此事唯有太子能救你,你去求他吧!”
不久之后,郑贵妃泪如雨下,跪在朱常洛面前。
太子一时心软,竟认同了她的说法:这桩刺杀案,从头到尾都是张差一人所为!
最终,张差被判凌迟,庞保与刘成也莫名其妙死在刑部狱中。
轰动天下的刺杀太子案,就此草草收场。
这便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
案发之后,郑贵妃的权势遭到削弱,世人舆论亦一边倒地指责她与福王。
迫于形势,明神宗朱翊钧不得不放弃立福王为太子的打算,将福王打发出京,就藩而去。
至此,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才终于落下帷幕。
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更加牢固。
然而,这案子疑点重重。
郑贵妃真是幕后主谋吗?
若真是她,其手段和智谋未免也太低劣了。
作为万历数十年来最宠爱的女人,不至于蠢到如此地步吧?
若真想除掉太子,难道不是有更隐秘、更有效的办法?
何必让张差提着一根木棍直闯宫门?
若换成刀刃,不更直接?
……
大秦!
“呵,这大明宫廷还真有趣。”
“皇宫之内,竟然能出现这种荒诞的刺杀。”
“堂堂太子,居然险些死在小人物的木棍下。”
始皇失笑,觉得这大明的戏码越来越精彩。
帝王早逝也就罢了,如今连储君都命悬一线。
“这郑贵妃也太急切了。”
“为了让福王继位,居然想到这种蠢计。”
“一旦败露,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扶苏摇头叹息,觉得郑贵妃智商堪忧。
始皇却扫了他一眼,眼神耐人寻味。
“你当真以为,这桩梃击案,是郑贵妃亲自主使的?”
扶苏微愣,反问道:“难道不是吗?庞保与刘成皆是她的近侍。”
“若非受她吩咐,他们怎会指使张差去行刺太子?”
始皇凝视着扶苏良久,随即摇头叹息:
“难道张差的一面之词,就一定是真的么?”
“他不过是口供,没有半点实证。”
“倘若是有人暗中唆使,借他来诬陷郑贵妃呢?”
在始皇看来,郑贵妃亲自筹划梃击案,实在毫无意义。
此举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风险极大。
就算朱常洛真的死了,皇位也未必就能落到福王头上。
这桩案子本身,疑点重重。
若从结果来看,获益最大的人并非郑贵妃,而恰恰是朱常洛。
因为梃击案之后,原本滞留京师的福王,因世人议论而不得不前往封地,彻底失去了与太子之位竞争的可能。
郑贵妃被神宗责斥,权势衰退。
而作为受害者的朱常洛,反倒是风头更盛。
福王一走,他的太子之位自然更加牢固!
若郑贵妃真有心除掉朱常洛,完全不必用这种粗陋手段。
让张差拎根木棍闯宫?
他凭什么能突破重重守卫,取太子性命?!
扶苏闻言,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多亏父皇点拨,儿臣心中的诸多困惑,总算有了答案。”
他抬眼望向天幕,沉声道:
“看来大明宫廷的斗争,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国本之争背后,牵扯的是无数暗流。”
始皇颔首,神情凝重。
“不错,这大明的水,远比表面浑浊。”
“连后宫也暗潮汹涌,难怪他们的皇帝,一个个都难长寿!”
看着这场荒诞剧上演,始皇心里愈发觉得,这大明的宫闱之中暗藏玄机。
……
汉武帝时期!
刘彻冷笑一声,显然和始皇的判断一致。
“这大明朝,怕是暗地里妖魔横行。”
他长叹一口气。
刘据一头雾水,连忙请教:“父皇此言何意?”
刘彻反问道:
“你觉得,是朱常洛做太子好,还是福王做太子好?”
刘据沉吟片刻,才答道:“自然是……朱常洛更适合。”
刘彻转头盯着儿子,带笑反问:
“为何?”
刘据略显困惑:“朱常洛身为嫡长子,依祖制不就是顺理成章吗?”
刘彻闻言哈哈大笑,伸手点了点他的额头。
“你啊,还是太嫩了。”
“祖制虽在,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皇帝该守就守,该改则改,切不可被条条框框束缚。”
“对神宗而言,立谁为太子都无所谓,无论福王还是朱常洛皆可。”
“可对于朝堂的文官们,就大不相同了。”
“他们支持朱常洛,是要借太子来牵制皇帝,使神宗不得独断乾坤。”
“只要朱常洛继位,这些文官就能继续掌权。”
刘彻继续解释:
“朱常洛之母王氏不过一宫婢,因生下长子才获封号,在宫中没有根基,早早去世,更无依靠。”
“相比之下,郑贵妃地位高、势力大,若让福王继位,谁还能制衡?”
“所以这些文官当然拥护朱常洛。毕竟他温和软弱,更容易操控。”
这份**敏锐,正是老刘家历代传下的本能。
所谓国本之争,本质就是权力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