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八章 捐孝统计,赚发了
一切都如同萧辰所料,开始按部就班的发展。
两京一十三省的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也纷纷呈上银两、珍宝尽孝。
待地方上的大批宗室先行孝礼完毕。
便轮到了那些个封疆大吏……
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知府等等。
而地方上的孝敬规格,与京师相差十倍之巨。
没错。
京官想要获得朝廷邸报嘉奖,起步都得一万两打底。
地方官则是必须得十万两……
这个数目知府都是交不起的。
必须得是省级封疆大吏兜底,也就是从布政使,按察使和副指挥使的层级往上算,总督和巡抚就都是另外的价码。
尤其是总督。
与六部尚书一个品级,位高权重,只需缴纳五十万两,便可获得昭圣皇太后的懿旨通报嘉奖。
注意。
太后不会单独嘉奖某一个总督,而是全国十位总督一起嘉奖。
当萧辰让人暗中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以后。
十总督立马陷入了疯狂。
他们不仅要获得太后钦点嘉奖,更加要在名次方面,力争上游。
谁也不想当吊车尾。
倒数第二也好啊!
至于有没有总督胆敢不尽孝。
那肯定是没人敢的。
当官当到他们这个份上。
有哪一位不是人精?
谁也不敢犯下大不孝的**忌讳。
于是。
东宫正门连续数月都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各省、府、县的地方官络绎不绝。
另外。
周边的番邦小国,也不远万里的前来朝贡祝贺太后大寿。
比如辽东方向的东夷国、扶余国、高丽国,以及海上的蓬莱国。
北方的则是北离国,大金国。
西域的楼兰国、精绝国、车师国、大宛国等等,共计三十六国。
南方的南诀国,占城国。
南亚则是麓川国,木邦国,车里国等等。
乾帝固然不想跟诸夷通商,但正常的**外交朝贡,还是往来较为频繁的。
至于那些小国为何要跋涉万里前来朝贡……
自然是乾帝喜欢大撒币。
所谓的万邦来朝。
需得建立在四方散财的基础之上。
这是一个无比可笑的现实。
……
转眼数月过去。
仁寿宫。
时值正午。
昭圣皇太后和萧辰正在用膳。
旁侧南宫影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摆放了一个忠孝勋章,还有一枚白玉所制的至孝龙爪勋章。
没错。
至孝龙爪勋章乃是乾帝专属。
由金丝楠木雕刻的普通忠孝勋章,则是赏给臣下的。
此乃名份荣誉。
看似不值几个钱。
但名誉嘉奖却是少不了勋章做为标配。
就像小孩子考了好成绩,就能获得奖状。
乾帝和百官那么孝敬……
萧辰和太后自然也得颁发一个奖状勋章。
说白了。
人性都是共通的。
由小看大。
万变不离其宗。
这时。
姜尚宫做出统计道:“东宫原本的府库资产,再加上南宫皇后的遗财,全部折价叠加转移向辽东,共计七百八十三万两。”
原本萧辰能够转移走的资产大概只有五六百万两。
后面把山庄、田亩和奴仆卖身契全部售出以后。
其余还有一些能卖的珍宝,古玩字画等等。
这才达到了七百八十三万两的份额。
当然其中也有预估的成份。
比如某番邦进贡的千年夜明珠,此等东西就没法卖,好在带走很方便,也就预估一个大概的价格,算在了账目里面。
“孝捐方面,皇宫大内的现银和珍品叠加共计约有三百五十七万两。其中包括了皇帝的内库划拨,以及戚贵妃代表家族拨款,八皇子也从家族拿钱拨款。”
姜尚宫如数家珍……
萧辰却想到了其他的皇子。
大乾乃是藩屏制度,也就是皇子成年便封王就藩出去了。
唯有八皇子萧如意是个例外。
其以亲王之名,仗着乾帝的宠爱,一直都能待在京师,直至成了现今的监国之实。
据传最近萧如意在甘肃赈灾颇为得力,没有花费国库一分钱,便让甘肃的数十万灾民,全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也算是大出风头。
接下来。
姜尚宫继续道:“庙堂外臣方面,内阁四位辅臣大学士,六部的六位尚书,十二名侍郎,大理寺卿与少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司的通政使,还有左右通政……他们全都捐了万两至十万两不等。”
“五军都督府方面,中军左都督镇国公,中军右都督冀国公。右军都督雍国公,左军都督宁国公,后军都督靖川侯……以及下辖的三大营将官,上直亲军二十六卫的各大指挥使,他们也都捐献了万两至十万两不等。”
“其余文武四品到六品的官员,分别捐献千两到数千两不等,偶有吏部考功司、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等肥差,捐献在一到三万两。”
“京师百官共计捐献得银是:五百六十九万两。”
“至于两京一十三省的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最高的两江总督捐献八十八万两,最低的是贵州按察使只捐银三百两。”
“其余的知府、县令等等地方官,分别捐银都在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也有拿出十几两聊表心意的,比如淳化县教谕……捐银十三两,还是托人入京进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