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57章 见证神迹

();

第五十七章 见证神迹

李世民看着这一切,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再看向秦源,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奇技Y巧了,这是真正能改善人生活、甚至延续人性命的大学问!

然而,秦源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

他从一个随从手中,接过一个用上好牛皮缝制的皮囊,皮囊上连着一根细细的竹管。

“陛下,娘娘气疾发作,乃是呼吸不畅所致。

臣偶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矿石,加热后能分解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人吸入后,能大大缓解呼吸之困。

臣称之为‘养气’!”

“仙气?”

旁边的一个太医失声叫道。

在他们看来,这种能直接缓解病痛的“气”,不是仙气又是什么?

秦源不置可否。

他没法跟他们解释什么叫过氧化物分解制氧,索性就让他们自己去脑补。

正好这时,长孙皇后又有些气喘。

秦源示意宫女,将竹管小心地放在皇后的鼻尖。

他轻轻挤压皮囊,一股纯净的气体缓缓流出。

奇迹发生了。

不过片刻功夫,长孙皇后急促的呼吸,竟真的平缓了下来。

她原本憋得有些发紫的脸色,也渐渐恢复了一丝红润。

整个暖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仿佛在见证神迹。

李世民一个箭步冲上前,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感受到她平稳的呼吸后,这位铁血帝王,眼眶竟有些湿.润了。

他缓缓转过身,看着秦源,喉结滚动了半天,最终,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句话。

“秦卿,朕……谢你!”

这一声谢,饱**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爱,一个帝王最真挚的感激。

太子李治闻讯赶来,看到母亲安详的在摇椅上睡着了,呼吸平稳,脸色红润,这是他数月以来,从未见过的景象。

他对秦源深深一揖。

“秦侯高义,治,替母亲谢过!”

他心中明白,秦源此举,不仅是救了母亲,更是救了父皇,救了他们整个家。

这份恩情,重如泰山。

琉璃暖房和“仙气”的故事,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后宫。

那些嫔妃们,一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她们以前只知道秦源能赚钱,能打仗,现在才知道,这位秦郡公,竟然还有活死人、肉白骨的通天手段。

拥有一面“定远镜”已经不稀奇了,能被邀请去皇后的“琉璃暖房”里坐一坐,那才是如今后宫之中,最顶级的荣耀。

而那些曾经弹劾秦源“奇技Y巧,动摇国本”的言官们,此刻都成了哑巴。

事实摆在眼前,国本有没有动摇不知道,但国母的凤体,确实是大大好转了。

他们再去非议,那就是跟皇帝过不去,跟天下人的孝道过不去。

长孙皇后在一个精神尚好的午后,拉着一直在暖房里陪着她的晋阳公主的手,轻声说道。

“明达,你看这秦侯如何?”

晋阳公主的脸微微一红,低下了头。

“女儿……女儿不知!”

长孙皇后笑了笑,轻轻拍着她的手背。

“秦侯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这一份赤子之心。

他今日能为我这个老婆子费尽心思,日后,也定能护你一世周全。

是个……可托付之人啊!”

这番话,无异于是一个母亲,对自己未来女婿的最高认可。

晋阳公主的心,如小鹿乱撞,脸上红霞飞起,却又甜丝丝的。

她偷偷抬眼,看了一眼不远处正在调试暖房通风设备的秦源。

阳光下,那个身影,似乎比这满室的琉璃,还要耀眼。

皇后的凤体在琉璃暖房的调养下,日渐安稳,李世民心中的大石也总算落了地。

朝堂之上,经过“格物论道”和东征大胜的洗礼,秦源的地位已然稳如泰山。

那些曾经的攻讦和忌惮,都暂时潜伏在了水面之下。

秦源也乐得清闲,除了每日去格物总院点个卯,处理一些大方向上的事务,他终于有了精力,去经营自己那片真正的根基—封地,蓝田县。

蓝田,地处长安东南,有灞水流经,土地也算肥沃。

可在秦源眼里,这里的耕作方式,实在是太过粗放,简直是对土地的浪费。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手一挥,在县里划出了一大片官田,直接挂上了“蓝田郡公农场”的牌子。

这农场,不招佃农,只招“农业工人”。

消息一出,整个蓝田县的百姓都蒙了。

种地就种地,怎么还成了“工人”?还有工钱拿?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第一批无地少地的农户,走进了这个奇怪的农场。

然后,他们就被彻底颠覆了认知。

他们以为要像以前一样,扛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

结果,农场里发下来的,是一种他们见都没见过的犁。

这犁,有两个轮子,前面还有个小小的铁铧,只需要一头牛,就能轻松拉动,耕地又深又快。

有经验的老农试了试,只觉得半辈子的力气都白费了,这玩意儿,比他们用了大半辈子的直辕犁,好用何止十倍。

这便是秦源早已设计出,却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的曲辕犁。

耕地之后,便是播种。

秦源又让人推出了十几架古怪的木车。

车上有个漏斗,下面连着三个小小的铁管,车轮一转动,漏斗里的种子便会均匀地、一排排地落入犁好的地里。

耧车!

这玩意儿,可比人弓着腰,一把一把的撒种子,要快上太多了。

而且播种的深度和间距,都一模一样,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

秦源还不满足。

他告诉这些“农业工人”,地不能年年都种一样的东西。

“今年种了麦子,这块地,明年就种豆子。

豆子地里,还可以间着种一些菘菜!”

“这就叫轮作,也叫间作,能养地力,一块地能出几样东西!”

农户们听得一愣一愣的,虽然不懂什么叫“地力”,但郡公大人说的,总归是没错的。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农场发下来的种子。

这些种子,是格物总院农学部的宝贝,经过一代代的筛选和培育,每一粒都饱满得仿佛要爆开。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