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77.格物典仪,武道七品(第七更)
这条消息本身价值有限。
但经过这几天远行,每晚对照谛听带回的讯息,徐永生大约心中有些数。
谛听每晚外出,有活动范围。
因此带回的消息,也在一定范围内。
此前他一直在东都,所以谛听带回的消息也都集中于东都内外。
即便有类似国舅姜志邦取代燕老丞相成为大乾新国相的消息,也多半是东都有消息灵敏的人,得到来自关中帝京的风声,然后才被谛听所得知。
眼下徐永生同谢氏兄妹一同外出远游,宿在这山野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谛听外出,可供它获悉的消息来源相对有限,于是徐永生运气好,谛听直接带回有关那黄云观许文通的消息。
从这一点来说,将来自己修为高了,有空闲时间了,也该四方都转转……徐永生心道。
不只是个人增长见闻,同时也方便谛听收集其他地方的讯息带回。
当然,东都作为大乾第二名城,内外人口众多,各式人物云集,倒也不怕把消息榨干了谛听再无收获。
相反,倒是这谛听带回**信息太多,令徐永生哭笑不得,只希望将来找到办法,可以像沟通神兵图一样同谛听图沟通,从而让对方找消息更精准更有目的性。
至于黄云观,途经然后又稍微远离的徐永生,注意到脑海中神秘书册第二页的光辉黯淡些许,基本已经可以肯定,与三尖两刃刀相关的另一条二郎线索,就在许文通那个道观里,只是当前尚不清楚具体细节。
徐永生暂时先放下此事。
姑且不提谢今朝言辞间提及许文通乃是七品之上的道门武魁。
只说千秋大乱后,对于东都而言,除了大乾朝廷,余者不管是哪方人或者哪个人,当前最好都先安静低调一段时间再说,待大乱余波过去。
是以徐永生不急不躁,同谢氏兄妹一起赶在授衣假结束前,返回东都。
接下来的时间中,徐永生便只专心习武,不断揣摩志正刀、止戈为武、捉影掌、正心诀等武学的奥妙细节,精益求精。
和早先一样,他揣摩儒家武学的同时,便也仿佛在精修与之对应的武夫绝学。
修行不知岁月长。
徐永生专心习武,除了借着冬至假期快速出城一趟再前往黄云观附近,确认自己的目标没有转移位置,他接下来三个月完全不出东都。
于是转眼间,大乾盛景九年将要走到尽头,盛景十年新春将至。
八月初千秋节的动乱风波,终于有真正平息的迹象。
而徐永生也成功完成第一方“信”之印章关于为他人守密一年的历练。
随着胸前人阁第二层中五常之信再次震动充盈,徐永生在八品境界的相关儒家典仪历练,全部完成,也意味着他做好冲击七品境界的基础准备。
于是,除夕之前,徐永生前往面见四门学博士林成煊。
本就寡言少语的林成煊,似乎比先前更加沉默,直接起身出门。
徐永生跟在他身后。
二人来到储备财货、宝物的典簿厅。
林成煊默默将一张纸交给当值的学宫助教。
对方看后,初时只是按单取物,但取好东西将要交给林成煊之际,看着其身后的徐永生,像是想起什么,顿时呆愣在当场,甚至不顾林成煊就在一旁。
因为他此刻已经认出徐永生,认得对方不是盛景六年甚至更之前入学的老生。
他记得徐永生是去年才入读学宫正院,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一年。
而林成煊开的单子,上面各种物件,是用于儒家八品武者晋升七品的格物典仪。
对那学宫助教的惊讶,林成煊平静如故,微微颔首便即转身离开,他身边侧后徐永生同样平和,向那吃惊的助教行礼后方才捧着东西跟上林成煊。
他们到了典簿厅侧面的一间万象阁内。
徐永生以布蒙眼,盘膝端坐,手指按在身前地上,自身指心纹路,同地上木、石、金、帛的纹路接触摩擦。
虽然都是些普通事物,但这一刻徐永生仿佛接触自然万象,并明悟其中纹理。
如此,便是一昼夜。
直到第二天,徐永生方才抬手解下遮掩布条。
静立一旁,赫然守着他一个人守了一天的林成煊,则无声地放下一把刻刀在徐永生面前。
徐永生接过后,取身前木雕,运刀如飞,竟在顷刻间雕成一方木印。
然后他带着木印起身,跟随林成煊出门,来到典簿厅旁另一间室内。
赫然便见室内悬挂有难以计数的木印。
这些木印,皆是学宫晋升七品的学生所雕刻,每人一个,名为格致印,印文曰:“形而上者谓之道。”
将来待学生毕业离开学宫之际,方才各自取走。
当徐永生将自己的格致印也悬挂在房梁上后,他焚香告慰。
至此,礼成。
浩然文华气流转下,徐永生全身剧震,而他体内原先各有两层的三才阁,这时再次齐齐拔高!
眉心天阁、胸口人阁和腰椎地阁,这一刻全部从两层变作三层。
和先前入九品、八品时两次经验一样,徐永生此刻能感觉到自身神智、感官、力量、速度、敏捷、耐力、韧性、活力等等诸般要素都有所增长。
武道儒家七品,成了。
徐永生此刻内视己身,可见自己眉心天阁,当前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内各有一块“智”之龟甲,而第三层中空荡荡。
胸口人阁,第一层内一把“义”之古剑,第二层内则是一方“信”之印章,新生的第三层同样空置。
而腰椎处地阁中,第一层、第二层各有一枚“仁”之玉璧,第三层空置。
自身接下来的修行,便是继续温养儒家五常,分别充盈修持新生的第三层三才阁。
徐永生跟随林成煊出了悬挂众多格致印的厅房,然后去见学宫司业罗毅。
“几个月以来,难得好消息啊!”罗毅笑叹。
徐永生行礼:“多有赖学宫各位师长教导。”
罗毅看看一旁林成煊,再看看徐永生,略微沉吟了片刻后方才说道:
“原先还考虑,入学一年内便突破八品,今年的年考之后,你直接升到太学就读。
不曾想你进步速度如此之快,这一年时间尚未到,你都已经七品了。
这样的天赋和进步,论理说升入国子学都说得通,但此前没有四门学跳过太学直升国子学的先例……”
距离千秋节大乱四个多月了,新的太学博士已经到任。
确实不是曹静那样的河洛名门出身了。
新任太学博士名叫燕德,乃是与韩氏并称的天下名门,放在整个大乾皇朝来看,比起因为女帝坤朝反复而起伏的河洛名门,怕还要更强些。
尤其燕氏之前才出过柄国多年的老丞相,现在虽然退休了,并不影响燕氏一族。
徐永生对此倒不介意,他同新到任的燕博士打交道比较少,了解有限,不会立即下结论,可以后续再观察看看。
只是此前同林成煊相处很好,所以徐永生这时看向一旁林成煊。
不过林成煊始终沉默不语。
真按照学宫规矩,徐永生从四门学升太学才合规,林成煊显然无心打破相关规定。
于是徐永生开口:“学生并无标新立异之心,只是不忍蹉跎时光,升不升学,如何升学,皆由列位师长定夺。”
“不管升不升学,肯定都不影响你接下来的修行。”罗毅微笑说道:“习武中有碍难处,不仅可以寻七学博士,也可以来寻我。”
徐永生答道:“是,司业。”
“关于七品境界,你自己有什么想法?”罗毅这时接着问道:“先前应该跟你讲过,先后顺序不论,但武者到了七品境界,三才阁有三层九阁,儒家五常需要至少各一阁。”
不遵守行不行?
也行。
代价是无法晋升六品武魁。
当然,另一个大前提是同一层三才阁所选儒家五常必须各不相同。
“王助教先前已告诫过学生相关道理。”徐永生言道:“学生始终牢记在心。”
他对自己七品期间三才阁的修炼,早有腹稿:
第三枚“仁”之玉璧。
第一组“礼”之编钟。
以及第二把“义”之古剑。
关于最后一样,徐永生还曾经考虑过另一个选择,即第三块“智”之龟甲。
早先定下主仁辅智的大方针,便是最优先五常之仁,然后五常之智,再接下来才是其他。
所以智在义先,第二块“仁”之玉璧后便是第二块“智”之龟甲。
不过少数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时局微调,整体不违背大方针即可。
当前徐永生有意第二把“义”之古剑,并非为了满足相应条件的儒家武学浩然刀,而是为了他在典籍厅书阁里新发现的一门武夫绝学。
其名为《破阵刀》。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门长兵器陌刀法。
虽然徐永生当前还没有搞到趁手兵器,但不妨碍这门武学符合他的审美,也利于有朝一**戴上玄黑方相面具后出手,与本人日常练武有更大的差异。
何况有句老话说得好,一些人,戴上面具才露出真面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