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盘点:朱老四!你咋在上面! 第215章 宫廷政变,被迫退位

();

【武则天晚年,朝堂与自身状态皆暗流涌动,她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几乎动摇着她统治的根基】

【首先是继承人之争】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子弟,凭借与武则天的亲属关系,觊觎皇位继承权,不断在朝堂上培植势力、制造舆论】

【而李显、李旦等李氏宗室,则因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同样拥有法理上的继承资格,得到部分大臣的支持】

【双方明争暗斗,使得朝堂形成分裂之势,官员们不得不选边站队,**氛围紧张】

【其次是二张干政】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深得武则天宠信,逐渐从后宫走向前朝,开始干预朝政】

【他们仗着武则天的庇护,骄横跋扈,甚至敢擅自处置大臣,宰相魏元忠便因得罪他们而被构陷处死,此举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进一步加剧了朝堂的动荡】

【与此同时,武则天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晚年的她患上风疾,视力也日渐模糊,身体的衰颓让她难以正常处理繁杂的政务,原本高度集中的权力因此出现真空,这也让继承人之争和二张干政的问题愈发失控】

【在这危急关头,狄仁杰的劝谏成为了重要转折点】

【他深知武则天内心的纠结,于是恳切进言:“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

【这句话直击要害,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只有亲生儿子继位,武则天作为母亲,死后才能被供奉于太庙,享受后世祭祀】

【若立侄子为继承人,从未有过侄子成为天子后,将姑姑的牌位放入太庙的先例】

【狄仁杰的话点醒了武则天,让她意识到身后祭祀这一关乎自身“终极荣誉”的问题】

【最终,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被废黜的李显,重新立他为太子】

【这一决策暂时平息了继承人之争,稳定了朝堂局面,也为之后的权力过渡埋下了伏笔】

晚年的武则天被风疾缠上,常常头晕目眩,视力也日渐模糊,连奏章上的字都看不清。

她不得不将更多政务交给二张和贴身宦官,自己则深居迎仙宫,与外朝的联系越来越少。

有一次,狄仁杰带着紧急军情求见,却被张昌宗拦在宫外。

“陛下正在静养,军国小事,我与易之代劳即可。”

狄仁杰气得须发皆张,恨不得拿剑砍死这个奸逆小人。

“边关急报,岂是你口中小事!”

与之争执许久才得以入内,可面对武则天虚弱的面容,他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不知该如何说起。

他知道,女皇已经无力再像从前那样决断了。

看着朝堂日益混乱,狄仁杰知道不能再等。

他借着武则天稍感舒适的机会,跪在御榻前,语气沉重却恳切。

“陛下,臣今日不说政务,只说家事。”

武则天咳嗽几声,皱着眉头看向狄仁杰,沉默片刻,还是开口道。

“你说吧。”

“陛下百年之后,若立太子为嗣,他是您的亲儿子,定会将您的牌位请入太庙,世世代代祭拜。”

“可若立武承嗣或武三思,他们是您的侄子,自古哪有侄子当了天子,会把姑姑的牌位放进自家太庙的?”

狄仁杰盯着武则天的眼睛,希望从那片混浊中找出以往的凌冽,可惜并没有。

“陛下辛苦一生创下基业,难道要让自己身后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吗?”

这句话像惊雷般炸在武则天心头。

她沉默了许久,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当年为了夺权,她亲手送走了多少亲人,可到头来,支撑着血脉与祭祀的,终究是母子亲情。

她缓缓闭上眼。

“你说得对,是朕糊涂了。”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一道诏书从迎仙宫发出,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当李显颤抖着跪在武则天面前时,这位老女皇望着儿子,眼中终于有了一丝释然。

立李显为太子的消息传出,朝堂上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李氏宗室与老臣们松了口气,武氏子弟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力回天。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以"诛二张"为名发动**】

【凌晨,禁军从玄武门入宫,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宫廊下】

【张柬之率百官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只得次日下诏由李显监国,第三天正式退位】

【**成功的关键在于:张柬之利用了武则天对禁军的信任,且打出"诛二张"而非"反武则天"的旗号,减少了阻力】

正月二十二日的长安,夜色如墨,寒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玄武门的城楼上。

禁军将领李多祚按着腰间的佩刀,而他的身后,五百名禁军士兵已悄然集结,甲胄上的寒霜映着灯笼微光,泛着冷冽的杀意。

“时辰到了。”

宰相张柬之的声音从阴影里传来,他虽已八十高龄,此刻却腰杆挺直,手中的象牙笏板被攥得发烫。

“记住,我们是‘清君侧’,只诛二张,不伤陛下。”

李多祚猛地转身,对士兵低喝。

“随我入宫!”

玄武门的守将本是武则天亲信,见是李多祚带队,又听闻“奉太子令,缉拿乱党”,竟未细查便开了门。

禁军如潮水般涌入,刀刃划破凌晨的寂静,直扑迎仙宫。

迎仙宫内,张易之刚从武则天寝殿退下,正与弟弟张昌宗在廊下炫耀新得的玉带。

“陛下说了,等开春就封我们为王...”

话音未落,李多祚已带人冲到面前,寒光一闪,张易之的头颅滚落在地,滚烫的血溅了张昌宗一脸。

张昌宗顿时瘫坐在雪地里,指着李多祚颤声。

“你...你这是要造反?!”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说完,李多祚直接手起刀落,送张昌宗与他的兄弟在地狱里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