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盘点:朱老四!你咋在上面! 第208章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前往长安郊外的翠微宫疗养,太子李治在病榻前侍奉尽孝,武则天也随侍在侧】

【武则天利用照料太宗起居的机会,与李治建立联系】

【《唐会要》记载,一次李治不慎将墨汁洒在奏章上,武则天"跪而拭之,鬓发垂额,姿态楚楚",让李治心生涟漪】

【更关键的是,她精准把握了李治的心理】

【作为长孙皇后的幼子,李治在强势的父亲和兄长面前长期压抑,渴望被理解与认可】

【武则天常以"庶女"身份自比,倾诉对命运的无奈,引发李治的共鸣】

【这种情感联结,也成为她日后翻盘的关键】

大明宫。

殿内的烛火总亮到深夜。

武则天端着一碗刚温好的参汤走进来,见唐太宗正躺在床上休息,便轻手轻脚将汤碗搁在案头,转身要退,却撞见匆匆进来的李治。

“殿下。”

她欠身行礼,余光却见李治袖口不小心带倒了案边的砚台,浓黑的墨汁一下子“哗啦”泼在摊开的奏章上。

李治惊呼一声,慌忙去扶砚台,指尖上沾满了墨渍。

不等他开口,武则天已跪趴在案前,用袖口去擦奏章上的污渍。

乌黑的墨汁瞬间染黑了她的袖口,几缕碎发从发髻里垂落,扫过额角,沾了点墨痕,倒添了几分楚楚可怜。

“快起来,小心伤了手。”

李治伸手去扶,指尖不经意触到她微凉的手背,猛地顿住。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武则天,平日里在太宗面前虽恭敬,却总带着股不易察觉的锋芒,此刻伏在案前,倒像株被风雨打蔫的花。

武则天却不起来,只抬眼望着他,眼眶微红。

“是臣妾笨手笨脚,污了殿下的奏章....”

“不关你的事。”

李治抽回手,指尖竟有些发烫。

“父皇还没看这几本,污了便再誊一份便是。”

他说着,却见她仍垂着头,肩膀微微发颤,不由得放软了语气。

“起来吧,地上凉。”

待她起身,李治才发现她袖口的墨渍晕开一大片,忍不住道。

“这袖子怕是不能要了。”

武则天低头看着污渍,忽然轻轻叹了口气。

“一件衣裳罢了,臣妾自小到大,打碎的、弄脏的东西多了去了。家父早逝,兄长们待我不算亲厚,常说我是个多余的....”

她抬眼时,眼里已蒙了层水汽.

“殿下是皇后嫡子,想来从不知这种滋味。”

李治的心猛地一沉。

他虽是皇子,可在勇武的兄长们面前,总像个影子。

太宗常说他“仁弱”,大臣们看他的眼神也总带着几分轻视。

他望着眼前的武则天,忽然觉得她懂自己,那种藏在体面下的压抑,那种渴望被人看见的委屈。

“你...”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安慰的话,却听见太宗咳嗽的声音,忙收了话头.

“时辰不早了,你先退下吧。”

武则天躬了躬身,转身要走,却又停下,轻声道。

“殿下若是不嫌弃,明日臣妾把新誊的奏章送来?”

李治望着她鬓角那点未擦净的墨痕,点头道。

“好。”

待她的身影消失在殿外,李治才拿起那本被弄脏的奏章。

墨渍晕染处,隐约能看见她方才擦拭时留下的指印,浅浅的,却像印在了他心上。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按照唐朝制度,没有生育子女的嫔妃需入感业寺为尼,26岁的武则天被迫离开宫廷,开始了青灯古佛的生活】

【但她并未就此消沉,与已即位为唐高宗的李治保持着联系】

【寺中生活清苦,《全唐诗》收录的《如意娘》便作于此时】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诗中既有真情,更有精心设计,"看朱成碧"既写相思成疾,又暗指时局颠倒,等待有心人解读】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太宗忌日,李治到感业寺祭拜,武则天"泣涕涟涟,伏拜于地",李治"亦感泣,执其手良久"】

【这次重逢并非偶然,而是武则天通过寺中僧人提前传递消息的结果】

【武则天甚至算准了李治会带王皇后同行,故意表现得卑微,让王皇后产生"可利用"的错觉】

【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虽贵为皇后却无子嗣,被萧淑妃压制】

【得知李治与武则天的私情后,她主动提议接武则天入宫,意图"以毒攻毒"】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武则天二度入宫,被封为二品昭仪】

贞观二十三年的长安,秋风卷着落叶穿过宫墙,也卷走了武则天心中最后一丝暖意。

唐太宗的丧钟刚过,内侍冰冷的声音便在殿外响起。

“武才人,按制,无出者入感业寺为尼,收拾行装吧。”

她立在铜镜前,望着镜中二十六岁的自己,指尖划过鬓角,那里曾簪过太宗亲赐的玉簪。

可惜现在已是物是人非,她所拥有的一切随着李世民的离世而烟消云散

“知道了。”

她声音平静,转身将几件旧衣叠进包袱,唯有那双眼睛,在低垂时闪过不甘。

感业寺的晨钟撞碎了第一个黎明。

青灰色的僧袍罩住昔日华服,武则天跪在蒲团上,听着诵经声此起彼伏。

同屋的比丘尼捻着念珠。

“武师妹,既入空门,就该断了尘念。”

“尘归尘,土归土,往事都如同过往云烟,以后就在此好好生活吧。”

“师兄说的是。”

武则天垂眸抚过冰冷的石阶。

此等清冷之地就是她的归宿了吗?

不!

自己绝不接受!

经历过皇宫生活的武则天不甘心在这种地方度过自己的余生,她还想争!

但是现在,她必须要接受,等待时机。

每到夜深人静时,她总会借着月光在纸上写字,写的不是经文,是给长安的信。

寺里负责传递香油钱的老僧每回下山,都会悄悄替她捎去一封。

这是她最后的希望,只待未来有一天能够让她脱离这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