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26章 归京

薛岩从京城来,身上背负了不少人的交代,这些交代都指向王信。

王信让薛岩先休息,没有第一时间商议,而是先去搞定自己的事情,然后再来导论京城那边的事。

得知父亲和妹妹来了,薛蝌早就准备好了房间。

归化城是一座土城,规模不大,但是城外搭建的半永久性帐篷不少,薛岩父女必然是住在城里,还有薛宝琴身边的一位嬷嬷和两位丫鬟。

薛蝌忙前忙后,各处都给面子。

不光腾出了一套院子,聚众昌在归化城的管事,生怕薛家小姐身边没人使唤,主动安排了几名嫂子来干洗衣做饭之类的粗活。

大漠有了土城,也就有了稳定的集市。

许多商人在关外几城半定居,同时也必然留下许多管事和伙计,每年从头到尾扎根关外,有些人几年没回家,索性把家里人接来。

加上周边牧民来贸易,土城里的妇女身影虽然不多,但是也不像以往十个里头见不到一个。

“年余未见,没想到到了年尾,这关外竟然越发热闹,不比内地差。”

薛岩看着精干老练的儿子在吩咐人干活,老脸欣慰不已,等儿子消停了下来,薛岩才感慨道。

屋里屋外彻底安顿好,薛蝌走进屋。

妹妹的房间在西厢房,两边耳房给嬷嬷和丫鬟们住,父亲住在正屋。

薛蝌拿起茶壶,主动给父亲倒了杯茶,言语间颇为自豪,“已有塞外江南之称。”

与江南相比,必然是不如的。

不过这里是塞外。

虽然整个前套地区人口也不过十万,还不如大同人口多,但是这里的十万人口,两万余户牧民,家家都参与贸易。

加上内地的商行。

三处土城等于三处大集市,平时的时候还好些,每次旺季的十天半个月,的确非常热闹。

“当下胡人的威胁减少了许多,明年的时候只会更繁华,王将军果然了得。”

薛岩感慨,想起江南,笑道:“当初只是佐击的时候,开发扬中岛这样的荒岛,安顿了几千人口,如今成为了参将,又搞出十万人口的安置,实在是了不得。”

薛蝌脸色严肃起来。

他是极佩服将军的,越是跟着将军久,薛蝌就觉得将军是神人。

“军中兄弟们都在传,说朝廷要把将军调走,此事是不是真的?”

“这件事你没有资格参与。”

薛岩摇了摇头。

薛蝌知道自己身份低,此等大事连父亲也只有传话的资格。

当初大伯还活着的时候,薛家还有资格当个小东家,等大伯不在了,薛家一年不如一年,幸亏父亲这几年靠着将军,在商道上获得大利。

虽不是兴起,但也止住了下滑的势头。

薛蝌眼神坚持,明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帮上将军的事,“将军会不会留下来?”

薛岩迟疑了片刻,还是不打算告诉儿子,免得惹出麻烦。

薛蝌无奈。

悻悻的离开。

看着儿子离开的背影,薛岩神色复杂。

原本是打算让儿子跟着王信做事,除了学点本事之外,也想混个资历,没想到会这样。

一直到晚上。

王信派人请了薛岩过去,薛宝琴也想跟着去,薛岩没有同意。

夜晚的归化城,商铺大多关了门,但是窗户和门缝处依然透出灯火。

有了这些灯火,加上月色明亮,薛岩一行人走路,领头的人甚至没有带灯笼,一行人摸黑抵达王信的住处。

王信的住处不大,只不过周边都是军舍,是归化城中最安静的一带。

归化城由商人集资修建的。

王信虽然对外经常“失约”,但是在大周向来说话算话,并没有仗着手里的军队,就把几座城池视作自己的物产予取予求。

加上大同西军的军纪,这才是商人们愿意投资的原因。

因为内部风险可控。

薛岩心里感慨,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看到关外有今日的模样,关键的人物只有王信。

不光是王信能打仗。

更有王信一切按照规矩办,绝不逾越丝毫。

所以薛岩有些迟疑,“不知王将军舍不舍得这关外大好形势。”

“朝廷决定要调我回京?”

王信敏感的察觉。

薛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起了一个人:“半年前,我经过金陵时见了林老爷,与林老爷说起过王将军的事。”

半年前正是自己回京的前一刻,当时自己正努力推动大同的北征。

“不知道林老爷最近几年可好?”

王信有些关心。

林如海身体不好,如果不是自己提前得知,先请了红楼中有名的神医,林如海的坟头草都长了几茬。

这几年王信是看清楚了。

贾府的确无人。

宁国府贾珍和荣国府大房贾赦,两人分工合作倒是配合的好,一个维系京城勋贵子弟,一个拉拢军方将领,做法没错,关键站错了队。

而且还把皇帝给卖了。

明明先去皇帝那边讨价格,结果最后是为了去找太上皇要个更好的价格。

贾政在文官中当老好人还不错,但是让他扛旗的确为难他了。

还有个吴文华。

已经外放广东巡抚,成为一方大员,只是威望不够,远不如林如海。

这是个文官群里的小圈子。

林如海是勋贵子弟,贾政也是,而且贾政还是萌荫的官。

吴文华是进士出身,没啥背景,因此看中林如海他们这个圈子,林如海也需要吴文华这样的人来扩充圈子,双方一拍即合。

这也是林如海他们这个圈子的主要人物来源方式。

如贾雨村。

革职了的官员,又没有背景,如果不是林如海和贾政他们出手,贾雨村怎么可能官复原职,还在给人教书呢,而贾雨村必然需要这样的圈子。

这种方式也说明了林如海他们圈子的小众,在朝廷中并不是主流。

真正的大圈子吸收人才,犹如东林党那样掌握几科的科举,而不是林如海他们这种。

所以无论是林如海,还是贾政,又或者吴文华等。

他们抢不到重要的位置。

林如海靠着自身的才能,左右平衡的本事,在巡盐御史上呆了好些年。

贾政只能在工部当个员外郎。

熬了这些年,就算给吴文华争取了一省巡抚的主官,也是广东那边偏远地区,现在的广东还不是日后的广东。

清楚自己圈子的短板,贾雨村知道自己止步于金陵知府,很难爬上去,从而选择走了奇路,去军中当司马,换了个角度冲入朝堂。

所以才说贾府无人,实际上林如海才是定海神针。

威望、能力、资历、身份等等都足够。

可惜突然死了。

当然。

说贾府无人,以及这个圈子是小圈子,指的是朝堂上的主流圈子,并不是别的什么阿猫阿狗能惹得起的。

如六品的守备,王熙凤一个府里的媳妇就能一句话给打发了。

王信心里清楚。

虽然是小圈子,能量却不小。

等于挂着文官的皮,实际用着勋贵的底,想要把勋贵的底洗白成文官的道。

林如海一直这么做。

比如培养出的陆仲恒,等下一代陆仲恒扛起大旗,那么林如海的计划就成了,这种以一代人为计算的大智慧,才是林如海为何是定海神针的原因。

而王信更清楚。

林如海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最后的确是皇帝赢了。

那么为啥去跟着贾珍贾赦他们搅合呢,何况王信实在看不上贾珍和贾赦的为人,又有自己不想改变自己做事风格,而贾政这种性格软绵的人岂不是最合适。

王信是个聪明人。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薛岩明白王信是个什么样的人,虽然年轻,但绝不能小觑。

他知道王信能理解林如海的意思。

“林老爷认为王将军与张阁老走的太近了,已经到了分开的时候。”

有些人听了,会认为林如海对王信靠近张吉甫不满,会不会是林如海猜忌王信。

薛岩不这么认为。

王信点了点头,林如海的意思并不难理解。

继续和张吉甫搅合在一起,日后哪怕有林如海帮忙解释,皇帝那边也过不了关。

“林老爷对我有什么打算?”

“还是以稳为主,目前而言,王将军涉足不浅,不能贸然惹张吉甫,就算张吉甫不计较。”薛岩说到这里,压低了声音。

“只恐那位主察觉到王将军的心思,将再也无余地。”

王信眉头拧了起来。

为什么说天无二日,这就是原因。

以前在江南,自己执意抗倭,那时候林如海护得住自己。

如今自己执意平胡,虽然没有投靠张吉甫,但也的确互相交换利益,所以在太上皇眼皮子底下做事,目的达成了,想要疏远就疏远?

太上皇可不是提起裤子就能不认账的主。

此事还真不好解决。

要不然彻底投了张吉甫算了,有了自己的加入,实在不行,那就帮太上皇彻底搞定皇帝。

好像不行。

太上皇并没有要废帝的心思。

那么张吉甫是怎么想的呢,以他的聪明才智,必然看得出危机。

想着张吉甫这几年的做派,王信隐隐有些察觉,如果真是如此,难怪张吉甫急着抓兵权,那太上皇又是什么态度呢。

他知道还是不知道?

实在是麻烦,王信有些犹豫不定。

“林老爷说过,如果王将军顺利平胡,有了和张阁老的约定,张阁老必然调王将军归京,张阁老需要更多的人帮助他稳定京营,不会错过王将军。

如果按照张阁老的步子去做事,王将军会越陷越深,最后没有转圜余地,所以将军可以先答应归京,归京之后找一个人即可。”

平胡失败的话,林如海没有说。

要么是林如海相信自己不会失败,要么是失败了还谈什么未来。

“谁?”

“左都督朱伟。”

“他?”

王信愣了愣。

此时,薛岩也一脸感叹,“只有他。”

王信反应过来,已经有些猜到林如海的想法。

自己贸然疏远张吉甫,以张吉甫的脾性,大概不会理会自己,因为他不会上杆子求自己投靠他,但是太上皇必然不满。

这是个已经过了八十的老人。

因为心里的不安稳,甚至能让朝廷局势拖延到如今的局面,看样子不到死,是绝不会放手权力给皇帝的,也不顾日后江山社稷不稳。

罗明就是前车之鉴。

怎么办呢。

利用太上皇那边文武不和的矛盾。

朱伟必然愿意接纳自己,有了朱伟的支持,自己回京后很容易在京营站稳脚跟。

“林老爷说靠着平胡的功劳,他们全力出手,再有朱伟的帮忙,给将军在东军操作一个总兵出来,以将军的能力,三年内之内彻底掌握一支京营等待天时。”

难怪林如海要让自己归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并不是说林如海这计策不好,的确也是为了自己好,不过其中也掺杂有林如海的利益。

王信没在意。

这是人之常情。

放弃大同西军独领一路的参将,换一个京营总兵的职位,这买卖的确颇为鸡肋。

不过对自己而言。

其实回京营升任总兵的话好处更多。

按照林如海所言,掌握一支京营,东军的总兵,按照兵册,手里有个九千人马,多也多不了,少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自己要是能安顿好大同西军。

以自己在大同西军的威望,至少十年不会动摇。

十年的时间,京城早就有了结果。

所以前提是安顿大同西军,这样的话,自己等于大赚,如果没有安顿好大同西军,脱离了自己的掌控,那么自己就白忙了一场。

一般人的话必然会担心,自己还需要担心吗?

王信摇了摇头。

不需要犹豫。

薛岩误会了,还以为王信不同意,连忙说道:“林老爷说王将军一定要归京,如今的局面,京营必须要有我们的力量。”

“回京可以,我得收点好处。”

王信笑了笑。

多少人盯着自己的位置,多少人想要瓜分自己的势力。

就看谁才是真正的渔翁。

薛岩不以为然。

王信虽然沉稳,毕竟还是年轻人,真以为属下对他的忠心可以管一辈子。

何况知人知面不知心。

当面忠心耿耿,等王信离开大同,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地方大户,或者上级拉拢过去,这是人之常情,谁也阻止不了。

除非王信手里的将领各个都讲义气。

怎么可能。

一百个人里有一个都不错了。

就算以王信的威望,十个人里有一二两也已经够离谱。

当年自己大哥和梅翰林多亲近的感情,大哥对梅翰林掏心掏肺的付出,而大哥才走了几年,梅翰林早就把大哥的恩情忘得一干二净。

梅翰林这样的做法才是普罗大众。

虽然佩服王信,薛岩却觉得王信太过自信了些。

只要王信被调回京的消息传开,大同西军的将领必然四下寻找自己的靠山,图谋自己的前程,不会老老实实等王信把他们买个好价钱。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