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忠臣,你们却让我谋反当王? 第140章 抵达海州

();

“不是。”面对赵羽的轻叹,周枫面容极其难看的给出了已经说得烦躁的答案。

赵羽深深看一眼,抬手:“两位,请回。”

周枫长吐一口气,如释重负的离开。

霍全钢看一眼降卒,不发一言也离开。

赵羽又面无表情看向降卒。

大部分,似乎认命了,绝望冷漠又无神,不发一言。

也有一部分哭嚎:“我们不是...”

“我没有通倭...真的不是啊....”

“为什么...为什么啊...”

他们可以接受战死沙场,死得也痛快,不会痛...且哪怕死了,家里的妻儿老小还能指望抚恤。

可死在这里...他们竟然只是通倭之人。

家里的妻儿老小,什么都得不到。

赵羽静静看着降卒,漠声:“肃静!”

还在哭喊的降卒,下意识迷茫的看向赵羽。

赵羽淡声:“那般血性,本将很难相信尔等会是通倭之人,可你们,的确不是海字营的人,海字营的千总和镇抚使麾下的幕僚,已经给出了答案。”

“可我们真的是海字营的...”降卒们察觉到希望,慌忙争辩。

“本将给你们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是时候去海州了。

不过在去海州之前,他还需要向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汇报他灭了康山倭寇这件事。

当然,赵羽并没有急着说出降卒之事...这件事太复杂,他的奏折会先抵达六部,容易出意外平白生出波折,些许小事,就没必要让六部天官盯着他赵羽了。

真正的真相,等他回帝都的时候,再当着老龙的面说出来,再顺势请罪称之前没敢说出真相什么的。

如此一来,那位喜欢听实诚话的老龙,应该会开心吧?必然会更加感受到他赵某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正所谓,一片赤胆平乱世,手中长枪定江山...

赤胆忠心他有,他也决定以后就用枪了,那么问题来了,乱世什么时候到?

乱世迟迟不到,他如何用他的赤胆忠心,平乱世,定江山。

愁。

真愁。

寡人真是愁啊。

........

帝都

赵羽的战报,快马加鞭的抵达了帝都。

嗯,同时到的,还有清河县县令杜越对赵羽的血泪控述。

虞帝看着战报,颇为满意:“果然是个有能力的,又清扫了一处倭寇。”

他让杨魁解决倭寇,甚至为了避免掣肘,还特意给了对于倭寇这件事的些许便宜行事之权。

结果杨魁怎么报答他的?

倭寇依旧肆掠,依旧来无影去无踪。

就因为海州太远糊弄他!

若非他老了不想大动干戈...依年轻之时的脾气,早就将杨魁砍了。

现在的赵羽就很好嘛,先是解决了刘家村,如今又干脆利落的收拾了康山的倭寇。

沐全忠拿出杜越的折子,叹气:“陛下,在奴婢看来,赵羽这小子,好是好,就是行事太冲动了,陛下您瞧瞧,赵羽那小子都将杜县令给气得完全没有文人风度了。”

虞帝看一眼清河县令杜越杜维止那血泪控述的折子,忍不住摇头。

【微臣杜越,问陛下安..】

【陛下,平倭将军赵羽,行事粗鄙...其于战场之上,竟威胁要斩了微臣首级以祭旗,臣乃国朝县令,怎是他一武夫所能处置...其视朝廷法度如无误,视陛下如无物,那竖子胆大包天啊..】

【陛下,臣弹劾平倭将军,收买军心欲图不轨...抚恤之事,理应由陛下和六部做主,可赵羽竟无视陛下和六部的存在,竟私逼臣取出银钱私自抚恤...】

越看,虞帝越是忍不住摇头...这真是狗看了都得摇头。

也不知道当时到底怎么回事,瞧瞧,都将杜越给气成什么样了,这一笔一划一勾一勒,是生怕不能将赵羽给处死啊。

至于私自抚恤...海州离这里太远了,局势又异常复杂,为安军心,赵羽原地抚恤,本就是应当。

程序不太正确,但是虞帝很理解...更别提,如果赵羽真的要钱,他也一不定能拨出银钱啊。

现在这样就很好,赵羽和当地的关系很僵,却还是能死皮赖脸的想到办法拿到钱。

.....

仁兴38年,3月17

海州

州城

州令唐文,儒雅的看着公文。

有长随靠近,低语:“州令,平倭将军,到海州了。”

州令放下公文:“听说他离开清河县后,沿途一直都在招兵买马,现在多少人了?”

长随想了想,恭声:“此时赵羽麾下有一千八百余人,其中,有五百余是他从青山县带来勉强算是老卒的精锐,还有三百,是清河县吸收的降卒,其余一千,是他沿途招募的良家青壮。”

州令哑然:“还未到我海州,就先有一千八百人,这是怕本州令不配合,阻碍他募兵?”

平倭营,兵额三千。

又有长随靠近:“州令,都转运使到了。”

“有请。”

不一会儿,一个蓄着八字胡的中年人缓步靠近。

“州令。”

“都转运使。”

两人互相见礼。

唐文重新落座,笑道:“那位平倭将军到了,都转运使不去瞧瞧?”

“一个黄口小儿,有什么好瞧的。”

顿了顿,朱权很是厌恶:“朝廷也不知道体谅体谅我等...杨魁天天吸血就让我海州民不聊生,如今又来一个赵羽,呵,我海州百姓不知又要多吃多少苦呢。”

这些粗鄙武夫,一天天除了要钱要粮食,还会干什么?

喂猪好歹能杀了吃肉呢,喂粗鄙武夫呢?除了给自己添堵,什么用都没有。

唐文想了想,轻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们且看着就是...毕竟,相忍为国啊。”

朱权抬头看一眼,懒得说话...唐文当然不着急,毕竟,赵羽索取军饷的时候,找的是他这位都转运使,而不是唐文这个州令。

当然,表面朱权还是感叹:“相忍为国...我辈文人,十年寒窗报君王,为了陛下,为了大虞,且先忍让他一番。”

而后话锋一转:“对了,刚刚镇抚使的人说,海州有个县令崔文,是从翰林院出来的,这几个月干得不错,建议我们将崔文调到州城来。”

“崔文...”唐文若有所思。

这是杨魁亲戚?

朱权漫不经心道:“听说,崔文对赵羽的消息很关心,有时候,哪怕是耽搁公事,也会打探赵羽的消息...一心试图打探对赵羽不利的消息。”

“又听说,崔文还是吏部侍郎的学生。”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