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收走贾家房秦淮茹抵债 第379章 攀比

();

这个年代,粮食太金贵。

做饭这种事情,很容易出现纠纷,各个村自己做,最安心。

各个村拒绝不是不信任三山村,而是他们觉的,这是几个村共有的学校,自己这边不论如何,得留个人在这里当校工,帮忙维护好学校。

学校也不是建好就一劳永逸的,是需要长期维护的。

最后,各个村都安排了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在这里。

这对夫妻,平常给孩子们做饭,做校工。

若是孩子们之间有了什么矛盾,他们就是各个村孩子的家长,做协调处理工作。

各村也都知道这个在这做饭的大哥大嫂来这里可不只是做饭,做校工,也同时是各个村孩子之间有矛盾纠纷的调和人,很重要。

所以,各个村选派的都是家族长房的长子和长嫂。

因为山里孩子野,老师们要是管不了,他们出手收拾那就容易的很。

你没看到那留下来的大哥腰杆上始终挂着要么一根老藤条,要么一条戒尺吗?

顾英华带着老爷子们转悠到食堂,今天是第一天开饭,得看着点。

四个大嫂和大哥正在这里忙碌。

不过已经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后饭熟。

各个村的饭都一样,都是玉米面饼子和蘑菇粉条,还有一锅大白菜炖肉。

各村都是种蘑菇的,都不缺这个。

饭菜的种类也都是各个村商量好的。

不能这个村吃的好,那个村吃的差,让孩子们之间有不好的落差。

这就让顾英华很满意。

这也是当初顾英华千挑万选,选了这几个村的原因。

槐树崖当初选了是特殊原因,不过好在如今槐树崖也没了,不需要担心了。

这第一顿算是很丰盛,尽管顾英华要求不搞仪式,但是几个村子的人,还是不论如何都得有这个念想。

至少吃顿好的是应该的,毕竟这么大事情呢。

王传山很可惜,没能敲锣打鼓,顾英华不让。

看到顾英华和村里老人过来,几个人都停下了忙碌,笑着看着他们。

顾英华笑着说道:“各位大哥,大嫂,你们来这里,村里给你们的,可不如你们在家种蘑菇的多。”

一个爽朗的大嫂当即笑道:“那能一样吗?”

“来照顾孩子们读书,那是福气。”

“而且,村里也说了,我们的工分按照全村平均算,不受累,活轻省,不错了。”

“再说了,要是有孩子考的好,村里给我们都有一份奖励,这可不是种蘑菇能给的。”

几个嫂子都是很高兴。

顾英华点点头,看着他们:“各个村里都有孤儿,这些孤儿,还得嫂子大哥们多照顾。”

“他们从小没了爹娘亲人,也是过的艰难。”

“如今咱们村子富裕了,得照顾好,上学也要上好。”

“这终究都是咱们自家的子嗣。”

吴老生接过话说道:“这个小顾连长你只管放心。”

“就算是穷的时候,咱们也没亏了村里孩子,哪怕没爹没**,咱也不能让冻着饿着。”

“我们老吴家是丢不起这个人。”

“如今富裕了,有了学校,这又有侄媳妇,侄子们过来照看着,那肯定是更好了。”

“小顾连长啊,这才是咱们当初闹革命说的,老百姓要一起富裕。”

大家都忍不住连连点头赞同。

别的地方或许不行的,但是在这几个村,很显然,日子已经提前过的好了。

顾英华看过饭菜,很满意,这些大嫂大哥对待的都是自己村的孩子,说白了,都是一个姓的村子,论起辈分都是自家人,都很用心。

“小顾连长,为啥我们村没知青?”

“他们几个村都有,唯独就我们俩村没有。”

“您这是怕我们照顾不好?”

一个大嫂突然忍不住说道。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什么都要比一比。

有的时候攀比的也很奇怪……比如攀比村里有没有知青。

要是穷的时候,巴不得不来知青。

那都是负担啊!

本来村里都过的艰难,再来这么一群半大孩子,谁愿意啊。

可这几个村子都在种蘑菇,富裕了,不差口粮食了,反而缺人干活……对这种事情,可就不一样的看法了。

如今可是多几个人,就能多开一口蘑菇洞,多管一片果树,多种一片药材。

而且也是名声,攀比也是难免的。

顾英华挠挠头,吴老生哼了一声:“你还好意思问。”

“你们村盲流子一大堆,知青过去,还不都给带坏了?”

“自己家家教不好,还好意思说这个。”

那个大嫂顿时尴尬了,看向自己村里的老人。

那个老人也是一脸的尴尬。

这个是真的!

当初选村子安置知青的时候,吴老生就特别考虑过,村里有盲流子的,不安排。

毕竟女学生都年轻,安排过去容易有麻烦。

于莉在旁边忍不住的看着顾英华,这才是真正的知青下乡该有的样子。

这一段,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不只是有各个县的人,还有知青也来参观。

结果,聊起来之后,于莉他们直接沉默了。

但是他们也管不了那么多。

那老头也脸上挂不住了:“以前那不都是穷闹的?”

“现在都富裕了,说亲也好说了。”

“他们再敢,我收拾不死他们。”

“回去我就收拾他们。”

顾英华笑笑:“以后知青常有,以后一定安排。”

这也是好事,以后工厂要下乡的知青肯定少不了,他们热情这么高,是好事。

而且,各个村能忙到缺劳动力,知青们来了虽然辛苦,但是也绝对不难。

不至于为了肚皮发愁。

这才是知青下乡该有的样子。

这里农村原本地少人多,多个人多张嘴都老不愿意。

如今村里是活多人少,巴不得来人干活。

这才是发展该有的样子啊。

顾英华盘算着,这种蘑菇,要是能推广到一些偏远穷的地方,对地方的改善还是很大的。

而且,能增加大批工作人手,知青们以后下乡也会好一些。

不过现在,他没那么大能量。

只能是如今慢慢来。

没有仪式,大家一起吃顿饭就算开学了。

各个村的人都挨个教室看了,给孩子们铺好床,都是赞叹无比。

这个年代,除了城里,哪有楼啊?

更何况杨传福的手下,这几座楼可是建的美轮美奂!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