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你别说了,小顾连长要咱们做的事情,那咱们就别想为啥,干就完了,大家伙说对不对?”
“小顾连长给咱们分了地,如今又带着咱们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以前,谁敢想闲着时候还能挣钱,有活干,一天三顿干的,隔三差五吃肉?”
“如今,小顾连长还废了那么大力气,我听说,他跑了四九城,跑了省城,县城不知道多少趟,才给咱们要来盖学校的水泥砖头钢筋。”
“咱们不说瞎话,就算是槐树崖的刘家,当年的时候,他们家有没有这样的好房子?”
“可这都是为了咱们村里的娃能读书啊。”
“小顾连长说丫头也要读书,那就一定有道理。”
“咱们都是农村人,是山里人,没见识,没眼光,那就跟着小顾连长走,总没错。”
村里人顿时无数人点头。
有人更是大声说道:“不就是让丫头上学吗?好事啊。”
“就算丫头将来嫁人,那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去了婆家,都得高人一等。”
“咱们现在谁家还差丫头帮忙干活挣粮食?”
村里人哄然同意。
王传山满意的点点头:“各家户籍我这都有,各家孩子,我这里有名册,但是我不读。”
“明天早晨,太阳出山的时候,我看看谁家少了孩子。”
“谁家孩子没送来……”
王传山指指还吊着的那个男人:“看到没,这就是样子。”
那男人顿时懊恼不已,自己怎么就那么嘴**呢。
“还有,这个月,你的工分扣一成。”
“下个月表现好了在给你拿回去。”
那男人顿时更无语了,可也知道自己这次犯了村里的忌讳,只能点头答应。
“都回,天亮没多久了,大家都赶紧回去。”
“给孩子收拾好行李,粮食,大家不用出。”
“以后但凡咱们王山村的孩子上学,上学的费用,还有每天的伙食粮食,都是村里公中出。”
“平常干活也别吊儿郎当的,让小顾连长看了不满意。”
“多种蘑菇,多种果树,多种药材,多产生**的财富,咱们村就会越来越好。”
可村里的人却都不愿意离开。
那个还被吊着的男人看着王传山:“太爷,我听小顾连长上来来说,我们要是种好了果树,将来他给咱们这些村子建个罐头厂,是真的假的?”
“咱们村可比其他几个村都合适种果树。”
王传山笑笑:“当然是真的,小顾连长说话,从来都是一个唾沫一个钉。”
那男人顿时眼睛亮了:“太爷,那能不能让我去管果树?”
“你知道的,我爷爷我爹都是种果树的好手,我喜欢弄果树。”
王传山点点头:“这个事,本来也要和你说。”
“其他村没个有脑子的,看不懂这小顾连长说的好事。”
“这罐头厂指定是要建,可这建在哪个村,可就得看哪个村有本事了。”
“三山村种蘑菇,建学校,拔了头筹。”
“咱们王山村差啥?这建罐头厂,可就得给我抢回来。”
“不然我们老王家丢不起这个人。”
“明天咱们细说,哎呀,忘了,承礼,先把他放下来,别吊着了,跟个吊死鬼一样。”
大家都哄笑起来。
顾英华没料到,才第二天中午,各个村就把孩子们都送来了。
随着孩子们过来,各个村还动用了几乎所有的马车驴车牛车,拉着孩子们的被褥和每个月的口粮蔬菜。
在外面漫天风暴的时候,在这里,却难得的出现了一派蓬勃生机。
王山村村里,王传山嘴里**烟袋,一个烟袋荷包在烟袋杆下面晃悠。
他的身后,一辆村里最好的驴车上,插着一面红旗在山风中飘扬。
后面还有两辆车上,放着锣鼓。
这么大的喜事,尽管小顾连长说不搞开学仪式,但是怎么也得有点响动。
赶着驴车的汉子,突然看着前方的山,拉开了嗓子。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个歌,去三山村帮忙建小学的人都会唱。
每天忙累了喝水的时候,顾处长身边的冉老师和于莉,还有陈科长,偶尔会给大家唱个歌提神鼓劲。
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是大家最喜欢听,最喜欢唱的。
因为他们感觉这两首歌的情景,正在这几个村,在顾英华的带领下,一步步实现。
王传山呵呵笑了起来,满意的回头看看,村里三十九个适龄的孩子,可还有十几个十六七岁的,十来个六七岁的。
他也想送过来。
这次过去,他让人全来了,打算厚着脸皮问问顾处长,哪怕让旁听也行。
至少让这几个大的听听,别当了睁眼瞎。
“太爷,你上来坐吧,别累着。”
旁边背着枪的王承礼笑着说道。
王传山呵呵一笑:“我还硬朗,走的动,趁着能走,多跟着孩子们走走。”
“我老了,马上七十五了。”
“这些孩子们长大以后,我怕是看不到了。”
“承礼啊,你还年轻,你要好好记住顾处长的话,带着咱们村过好,让孩子们成才。”
民兵连长王承礼,是王传山堂哥家的第四代,也是下一任村里公认的村长,如今是村里民兵连长。
他年轻,才三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王承礼笑着说道:“太爷,你可得长命百岁。”
不小的队伍在山里穿行,村里几百口人,除了腿脚不利索的,能来的都来了。
这是村子里的大事。
顾处长说了,三山村的学校,这是山里人自己的学校。
紧赶慢赶,中午的时候到了三山村。
可刚到三山村前面,王承礼就看到其他两个村的人也都到了,都没等明天。
几个村的村长立刻凑到一起,哈哈大笑。
顾英华看到来的人,尤其是看到汇集到操场上准备报名的学生,有点发愁了。
这远超自己的计划啊!
原本第一批学生,自己也是摸过底的,最多也就是一百二三十个了不得了。
因为按照顾英华的要求,是最小八岁的,最大十五岁的孩子来上学。
四个村,也就是一百二三十个。
可实际上,今天来的绝对超过二百!
很多明显才五六岁六七岁的都来了,还有一群个子接近成年人,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也都来了。
大家都是打的一样的主意,如今村子眼看着富裕了,不差几个孩子干活挣那点工分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