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574章 嫡长制没有必要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套嫡长继承制,李逸觉得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如今开国之初,国家都还没统一,突厥、吐谷浑等外患又严重,还死守着嫡长制这套,没有必要。

特别是如今有个那么贤的秦王,只因是嫡次,皇帝便处处压制秦王,强扶太子,甚至都已经到了不顾江山社稷的地步了。

从黄花堆返回雁门关,

一百六十里路,并不算远。

商旅驼队仅需两天路程,但大军押送俘虏、运送物资,每天还得早早扎寨安营以做防备,倒是走了四天。

在经过马邑时,

高满政很犹豫,

他不敢违抗太子之令,可又很不甘心就这样把刚到手的地盘舍弃,于是只能用乞求的目光望向李逸,向他求助。

此时的李逸,已经把行营长史的兵鱼符交给了唐临,既然都撤军了,也没必要再留着这个兵符。

交出鱼符的那刻,李逸就不再是代北诸军的指挥,无权再节度诸军,他仅被保留了河北道行营总管之职。

李道玄是他的副总管,但刘世让、李高迁、高满政诸将,就不再是他部下了,甚至如今检校蔚州刺史的王行敏,检校应州刺史的云师端,还有留驻应州的刘黑闼、苏定方、李存孝几将,

也不再归他管辖了。

三万余大军,仅有李道玄的四千幽州骑兵,还在他麾下。

可这一路返回,

每日安营扎寨后,诸将还是都到李逸军帐聚议。

薛万彻对此有意见,可唐临劝他不要多管,反正李逸很配合的撤军了,那其它的都不重要。

“太子令要放弃马邑,让高总管将马邑军民都撤入雁门。但太子下此令时,毕竟是在黄花梁大捷之前,那时苑君璋和步利设正率五万大军来夺马邑,太子此令,也是稳妥起见,欲保全马邑军民,

而如今苑君璋大败,躲在云中城苟延残喘,根本不暇也无能力再来夺马邑,

我看,高总管便随我等先至太原面见太子,当面说明情况。到时是撤是守,请太子再做定夺。”

李逸开口,

他也不希望马邑这个重要的关外支点就此放弃。

薛万彻反对,要求高满政执行太子令。

李道玄怒瞪着他,“你只是个传令兵,别总自以为是。我麾下四千幽州骑兵,回幽州之前,便暂驻马邑城。”

“淮阳王,太子有令,让你也去太原。”

“本王没说不去太原,本王只是让麾下四千骑暂驻马邑,怎么,也有问题,太子没有明说让我把这四千骑也带去太原吧?你敢假传太子令?”

李道玄云中一战脸上留下的那道伤口,如今留下一条暗紫的长疤,一动怒,长疤更是紫涨起来,如一条狰狞蜈蚣,这给才十九岁的郡王,增添了几分彪悍之气。

唐临拉开了薛万彻,笑着向李道玄拱手,“李司空的建议也没有错,淮阳王要将麾下暂驻马邑当然也可以,

如今苑君璋和突厥一时半会,也无力再来攻马邑,就等诸位拜见太子后,请太子定夺吧。”

于是乎,

高满政的五千人马,李道玄的四千余人马,经黄花岭一战减员后,仍还有九千人,进驻马邑城,加上留守的,一时城中倒也有万军。

摄马邑县令的刘世彻带着城中父老居民迎接,牵羊送浆。

对马邑人来说,王师黄花堆大捷,苑君璋大败,这是个好消息,终于能安生一段日子了。

李逸下令大军就在马邑城外安营过夜,将士不得入城骚扰百姓,只派人入城采买猪羊酒菜等,晚上犒赏军队。

士兵与民秋毫无犯,

可太子要放弃马邑的消息也迅速传播开来,

城中豪强、大户、商行,纷纷派出代表,来到军营请求面见李逸,希望朝廷不要弃守马邑。

而李逸并没有接见他们,只是派人告知他现在已经解除兵权。

“你们应当去找太子右卫率铠曹参军唐临和太子左卫率车骑将军薛万彻,他们是来传太子令的,你们应当把自己的请求告诉他们,请他们为你们转告太子。”

宋义代李逸把一群人送出来后,好心透露了一些消息。

并指明了薛万彻、唐临的军帐所在,

于是这群本地代表,便全都去找二人,围住两人,哭诉请求太子不要弃守马邑。

刘世彻没跟着他们去找薛万彻,而是来见李逸。

李逸挺热情的招待了他,

笑问道:“这马邑县令当的如何?”

从曾经自封北徐州总管,到后来被徐圆朗拜为兖州总管府长史,再到成为李逸的参军事,然后是定州总管府兵曹参军,先前又代应县令,而现在成为马邑县令。

担任的职务一直都不高,可深得李逸信任。

“马邑在大业年间,曾经边市兴盛,人口繁多,尤其是在太守王仁恭和郡丞李靖治理下,但自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割据,马邑是一年不如一年,

刘武周死后,苑君璋继承其旧部,但苑君璋比刘武周差太远。”

李逸问他高满政在马邑的名声等如何。

“此人和苑君璋一样,都是马邑豪强大户出身,苑君璋父亲曾任代州长史,高满政的父祖也都世代边将。

高满政曾经跟苑君璋关系不错,但刘武周死后,高满政受到苑君璋的猜忌···”

刘世彻担忧的道:“太子真要放弃马邑?”

“嗯,咱这位太子啊,算了,不说了,你也不用太过担心,我已经向圣人写了奏疏,眼下情况与先前不一样了,马邑岂有再放弃之理。”

“你就好好做你的马邑县令,一年半载的做出些成绩来,到时我再帮你提升一下。”

刘世彻笑笑,“我自己当不当这县令倒无所谓,我主要还是比较担心司空你,你这次在黄花梁大捷,可现在太子这态度,比较麻烦。”

“你不用担心我,没多大事,我是打了大胜仗,又不是打了败仗,太子不喜,可还有长安天子呢。”

这次李逸放弃了攻打云州,

但他此前越恒山设立的应州,肯定会力保,这朔州马邑,当然也不能放弃。

太子倒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但李渊虽然在两儿子的事上糊涂,但在对付突厥方面并不糊涂,妥协绥靖,并不是真的懦弱,只是李渊的一个策略而已,

太子才是真懦弱。

李渊反倒是能屈能伸,一边谈一边打,打赢了那就得寸进尺,打输了赶紧道歉赔款。

打不赢,公主都送,可有机会,也是立即要咬一口的狠人。

若是先前李渊北巡到太原,听说李逸带着三万人出关,还一举击溃敌五万兵,那李渊绝不会说让李逸撤军,只会让李逸趁机夺取云州,以掌握更多筹码。

李渊是圆滑世故,绝不是懦弱可欺。

李世民就没他爹那么圆滑,更直接一些。

因此别看李建成现在吆三喝四的,李逸其实并没多担心,还有长安天子李渊在呢。

“司空以为,苑君璋和步利设这次大败,颉利会否出兵报复?”

“肯定会的,而且我估计顶多八月,等天气稍凉快些,颉利就该出兵南下了。”

“那到时司空岂不是有麻烦了,肯定会有人借此弹劾司空。”

李逸笑笑,“其实有没有这次黄花梁之战,或是有没有上次云中城之战,都不会改变突厥今年还会再来犯的结果。

这次突厥大举入侵,可以说是这几年里抢掠的最丰厚的一次,还迫使朝廷答应和亲公主,岁赐三千两黄金、二十万匹绢,

这只会让颉利越发猖狂,休整过后,就要再来。”

刘世彻担忧的道:“可是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认为是司空破坏了盟约,导致激怒了颉利再来进犯的,甚至有些人明知并非如此,也会以此做文章,尤其是太子的人。”

李逸没太担心,

到时或许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但不会有真正的危险,李渊是能看清真相的人,皇帝也还需要李逸这样能打的臣子。

他又不谋反,不触及皇帝的核心底线,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危险。

顶多皇帝到时借那些人的弹章,敲打敲打一下李逸,帝王术嘛。

“秋高马肥,突厥再次入侵,那时能挡的住吗?”刘世彻眉头皱成川字,他这马邑县令,到时可是首当其冲啊。

“也不用太把颉利当回事,去冬围雁门城月余,今年围了小半年,可结果是我们都打出雁门关了,在关外有应州、朔州两地。

颉利下次得先攻朔州和应州,连雁门关都没机会再摸到,我们的北燕州、蔚州,也还能危及云州。

形势大不一样了。

今年别看颉利他们抢的多,但钝刀割肉,他们败了数场,从年后到现在,从河北到代北,从雁门到黄花岭,颉利可汗损失了超三万人。

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是附庸的铁勒、粟特、奚契等,还是有多少打草谷的仆从军,

终究是损失三万人,哪怕他赎回去五千,也还是损失了小三万。

哪怕是号称控弦百万的突厥,这三万也是伤了几分元气。

朝廷现在加强代北防御,颉利秋后再来,只会伤亡更大,突厥东西万里,可人口部众并不多,这样的放血他们扛不住的。”

“眼光放长远些,这场唐突战争,最终赢的必是我们!”

云州。

云中城内,

苑君璋惨败回来后,一病不起,又怒又惧,吐了不少血。

长子孝文被杀、马邑老巢被夺,

黄花岭又遇伏惨败,如今手头只剩下几千人马,唐军若来攻,这云中城根本守不住。

最可恨的还是步利设,兵败后直接就带着部众远遁出塞,毫无盟友的互帮互助。

老三苑孝政进来探望,

“父亲,昨日又有数十名士兵逃亡,城中还有几户豪强也逃出了城,如今城中人心惶惶,

步利设带着突厥兵跑没了影,关键时候突厥人根本靠不住,

不如降唐吧,若真的被唐军打过来,到时连这云中都没了,阿耶就算能突围逃去突厥,可只怕也是如刘阿舅一般下场。”

刘阿舅,说的自然是苑君璋的大舅哥刘武周,势穷去投突厥,结果反被颉利杀了,将首级送去长安。

苑君璋躺在那,有气无力,面色苍白,犹豫不决。

“阿耶,如今失了马邑,又没了兵马,这云中城兵少粮荒,人心又离,不及时决断,恐生变矣,儿实不忍见此惨祸发生。”

可苑君璋却依然犹豫不决。

苑孝政失望离去,当天单骑出城,往南奔去。

只留下一封书信给父亲,只有四个字,“南归大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