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401章 给全国人民的新年礼物

2011年1月1日,上午时分。

距离盘古堆那石破天惊的点火成功,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个小时。

禺谷基地主控中心的喧嚣已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的键盘敲击声、规律的系统运行嗡鸣,以及屏幕上飞速滚动的庞杂数据流。

只不过尽管这些工作依旧繁杂枯燥,但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脸上,都看不出丝毫的不耐烦,倒是眉间的喜悦充分暴露了他们此刻的心情。

洛珞坐在主控台前,昨天他一直工作到了深夜,今天上午又高强度运转了半天,不过眼神依旧锐利,只是眉宇间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丝倦色。

他面前并列着数块屏幕,一边是实时更新的核心运行参数,一边是不断汇总的“冷屏区域隐患确认”、“粒子通量谱关联性分析初步报告”等关键数据页面。

他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只有他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符号和批注。

副总工程师王世峰低声汇报着最后几项预定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洛珞偶尔点头,或简洁地指示下一步的处理方向。

“好了,老王。”

洛珞终于合上笔记本,捏了捏眉心:

“主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框架已经建立,核心安全点基本确认,让核心岗位轮班休息,数据封存备份严格按照S级规范执行,剩下的周期性监测按常规程序运行。”

王世峰明显松了口气:

“明白,总师,您也去歇会儿吧?这眼睛都是红的了,点火已经成功,您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洛珞没直接回应,只是轻轻摆了摆手。

他起身,脚步沉稳地走到他办公室内设的专线保密电话前。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沉重的话筒,手指在加密按键上熟练地输入了一长串授权码。

短暂的等待音后,电话被接起。

“领导,我是洛珞。”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丝熬夜后的微哑,却异常清晰沉稳,甚至听不出丝毫成功的亢奋情绪。

电话那头传来首长熟悉而沉稳的声音,带着全然的关注:

“小洛啊,辛苦了!盘古堆情况如何?”

“正要向您做详细汇报。”

洛珞的语速不快,条理极其分明,如同做一项重要的科学报告:

“盘古堆首次点火运行持续稳定已达20小时07分,当前输出功率为53.8兆瓦,能量增益值Q稳定在1.07以上,没有异常衰减,核心聚变燃烧区状态维持良好,符合‘龙睛’构型预期,关键约束指标未偏离设计包络。”

“根据您的指示和我布置的任务重点,已完成点火后所有预设安全监测项目,目前所有传感器反馈均在安全阈值内,未发现塑性屈曲或其他结构失效征兆。”

“完整的等离子体粒子通量谱与中子产量时间关联性分析正在进行深度处理,初步数据表明内爆压缩与能量输运效率比模拟推演更佳,所有系统操作日志、核心参数、原始波形数据已按要求启动‘深海仓’三重加密封存流程。”

“各子系统监测正常,工程验证阶段首日数据采集量巨大,但总体符合预期,我们已安排好后续的稳定运行和阶段性性能测试方案。”

电话那端沉默了几秒,显然是在消化这些详尽且关键的信息。

“好!非常好!”

首长的声音透出由衷的赞许和终于彻底放下的重担感:

“每一项都至关重要!数据完整、过程安全、结果优异!你和整个团队打了一场近乎完美的硬仗!这证明我们退出ITER,走自己的路,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历史会记住今天,记住你们!”

洛珞没有因赞扬而动摇:

“这是大家的功劳,是无数人夜以继日的心血换来的,数据目前看是初步验证了可行性,但距离真正的工程化、稳定商业化运行,还有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和工程瓶颈需要克服。”

“明白!科学精神就是要永远保持清醒和探索的欲望。”

领导点了点头赞同道,关于洛珞和团队的表彰当然不会只是在电话里说几句,具体的表彰大会还要研究一下,专门召开一个才行,到时候他打算亲自出席。

不过眼前还有一个更加着急的事情,需要看下洛珞的意见:

“盘古堆如今已经点火成功,我们便没有再藏着的必要了,这个消息我打算今天就直接公开,不过关于公开多少,哪些数据可以透露,哪些数据还需要高度保密,洛总师还得再辛苦一下。”

领导话锋一转突然说道。

是的,关于点火成功的消息,他已经决定要公开了。

甚至早在点火之前,他便已经让人专门开会研讨过这件事了。

毕竟伴随着点火成功,后续输电,以及大规模建堆等一系列事情动静太大,想瞒也不可能完全瞒住,总不可能东西研究出来但不用吧。

电网改造的动静根本藏不住……舟山老百姓眼看着高压铁塔往孤岛延伸,难道要编个风力电站的谎话?

因噎废食也太不可取了。

那不如就大大方方的公开,索性还能有个一鼓作气的势头,这番成功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至于肯定会引发其他几方的目光和妒忌,甚至会采取一系列后续行动,他们也早有预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会有办法的。

毕竟这可是一件大好事来着,如今的华国可不是五十年前的华国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洛珞判断哪些数据能当新年贺礼,哪些要锁进保险柜?

洛珞闻言先是应了一声,钢笔在参数表上迅速飞舞着,主屏幕分列着实时数据流:

[等离子体约束时长]:20:07:03√(公开)

[超导线圈峰值场强]:12.5T×(屏蔽)

[输出功率]:53.8MW√(公开)

[燃料循环周期]:※需脱敏处理

“功率数据和持续时间可以公开。”

洛珞的指尖划过冷却剂回路三维图,率先确定了这两个最无关痛痒的数据。

倒也不是无关痛痒,其实还是很重要的,但重要的是这个结果而已。

对其他研究所来说,拿着这两个其实是结果的数据回去,当然一点用也别想有。

“但超导磁体场强值必须修改——实际12.5特斯拉会暴露'波状褶皱'补偿结构。”

他又再次补充道。

至于像是中子产量谱、燃料循环周期等重要内容更是想都不要想,前者藏着'龙睛'自持燃烧的相变阈值,后者会导致他们可以反推出激光相位精度。

领导这边一边点头,一边让秘书抓紧把洛珞的话都记下来。

随后他又说起了此次的数据问题:

“梁敬仁同志担心公开Q值1.07会让人轻视我们,毕竟商业堆要Q>10……”

不过洛珞却直接反驳道:

“这正是战略误导点,他们以为我们离实用化很远,实际上盘古堆的'龙睛'构型已具备Q值跃升至20的潜力——只要保留中子谱分析数据。”

是的,盘古堆的目前表现出来的数据还很平常,但没人知道这只是洛珞为求保险的保留数值,严格按照试验期的标准数据来。

实际上早在建堆期间,他们就已经能稳稳的把Q值提升到10以上了,甚至直到现阶段已经有20的潜力了。

但除了他本人,以及高度保密的相关团队外,就连领导和张云超等人也不清楚具体情况。

这件事也完全可以当做一个烟雾弹扔出去,让其他有不轨之心的人稍微松懈一点。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当初让那几方知道了他们的Q值能做到10以上,恐怕就不是在ITER会议上联手逼迫那么简单了。

那估计宁可撕破脸,也决不能让华国点火成功。

但……现在随着他们盘古堆的成功,一切都晚了,能源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他们已经彻底迈出去了。

“经过首轮点火后核心参数反演和构型模型验证,其内部物理过程已达到自持燃烧阈值,在优化燃料层密度梯度和磁场动态反馈算法后,我们有九成以上把握,能在下一次点火试验中将Q值……提升至15到20区间,实现净能量输出的跃迁。”

洛珞此话一出,话筒另一端陷入了长达数秒的沉默,唯有轻微而略显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电波传递过来。

老人紧握着红木座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一向沉稳的声音此刻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

“洛总师,你的意思是……商业化聚变堆的核心门槛,现在已经……跨过去了?”

“是的,领导。”

洛珞的声音带着工程师特有的冷静:

“‘龙睛’构型的稳定性和能量放大效应远超理论预期,这意味着,我们已初步掌握实现聚变堆工程化、商业化运行的关键钥匙,下一步的重点不再是技术突破能否达成,而是如何安全、高效、经济地将大型化聚变堆推向实用。”

老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口气仿佛要压住胸腔中翻涌的惊涛骇浪。

“好……好一个洛总师!好一个盘古开天!”

他连声赞叹,语气由震惊迅速转为凝重:

“这真是……新年伊始,小洛啊,你可真是给了我,不……是给了全国人民一个大惊喜啊,这将是2011年,整个华国收到的最好的一份新年礼物。”

即便再外行的人,也清楚Q值大于1,和Q值到达20的区别,这是真正的天差地别。

前者就像是盘古堆,最多只能叫试验堆,不是不能用,而是没法商业化的铺开。

毕竟你供给一个大城市都费劲呢,要真指望盘古堆来供电,那得在全国建造几百个同样规模的试验堆才行。

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虽然电能的造价相比之下低了,但如果包括成本这么一算的话,其实也没有低太多,起码对能源格局短期内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但Q值一旦大于10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十倍的差距啊!

意味着这个级别的聚变堆已经具备了真正商业化的前提,更别提有希望达到20甚至更高了。

如果再进一步,那么一个这样规模的聚变堆,甚至能满足一个省的用电供给,这可就太实用了。

即便短期内不再取得进步,他们建个十几个,也基本可以缓解全国的能源问题了。

更何况……领导紧紧握着电话,看着屏幕上L的代号久久不语,更何况有洛珞这样的总设计师在,恐怕20也远非终点。

从0到1他只用了一年多,从1到20又用了一年多,感觉这么下去,即便哪天他突然收到消息:‘Q值突破50了!’,他似乎也只会微微一笑,说一句:

“正常,小洛干出什么来我都不奇怪了。”

老人突然站起身,开始在厚厚的地毯上急促踱步,落地的闷响在空旷的办公室里回荡。

“原本基于Q=1.07的保守评估,我们预测商业化堆落地至少还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进行工程放大、系统集成和经济性优化。”

“可现在……这20倍的Q值如果暴露出去,等于告诉全世界,华国手里已握住了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能源格局即将巨变!那些依靠石油美元霸权、依靠能源命脉控制世界的豺狼虎豹……会不惜一切代价,用尽肮脏手段来反扑!”

老人的声音陡然转冷,斩钉截铁:

“通知下去!立刻启动最高等级预案‘金乌行动’!各相关部委、能源央企、国家安全部门及战略支援部队负责人,今天下午五点紧急开个碰头会!”

“是,领导!”

旁边一直充当书记员的秘书,立刻应道。

老人语速极快,条理清晰:

“第一!能源战略调整加速!国家能源集团牵头,联合所有电网巨头,三天内拿出全国主干电网适配兆瓦级聚变电能消纳和区域调度的初步方案!”

“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圈和重工业带,优先规划聚变专用传输走廊!电力调度系统全面升级!注意,这一环节一定要高度保密!”

“第二!禺谷基地的保密依旧不能松懈,除此之外对所有参与盘古堆项目的核心工程师、材料供应商、零部件承包商,安全部进行二次政审排查和深度忠诚度评估!任何疑点,哪怕是一丝微光,立刻隔离审查!绝不能让一丝风声提前泄露Q值的真相!”

“至于向外,我们对外口径依然以Q=1.07为准,强调仍在验证阶段,距离商用远着呢!必须迷惑对手,争取宝贵的时间!”

“第三,反制与国际舆情!他们通过ITER会议发难失败,逼迫我们退群,现在知道我们真的成功了,只会更加变本加厉!**牵头,成立跨部委的国际能源舆情应对小组!准备迎接他们的污蔑造谣、技术间谍、长臂管辖和产业制裁组合拳!”

“特别是对关键设备和材料的禁运威胁,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立刻梳理清单,启动全部卡脖子替代方案的应急预研和海外渠道疏通!必要时,以‘稀土反制’作为战略筹码!绝不能再让人掐住我们的能源命脉!”

领导的态度十分果决,做出判断也很快。

虽然试验堆和商业化聚变堆完全是两码事,但显然他也已经做好了公开的准备,只不过要徐徐图之,不能一口气公开太多。

至于国际上的一些针对和阴暗手段,这是必然可以预见的,为此他们将全力做好准备。

是的,这一次他们宁可全盘接下,也绝不会退缩。

因为……只要熬过去这一关,美元石油的时代就将再不复返,接下来将是——人民币和聚变堆电能的时代,这是何等壮阔的未来。

原本他以为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幕就已经不错了,但现在看来,他似乎能有希望在位之时就做到这一切。

没有任何领导能抗拒这样的诱惑!没有任何人!

而这一切的源头只不过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

随后的半小时里,洛珞在电话里详细沟通了后续的事宜,考虑到兹事体大,领导没有在电话里详细说明,而是与洛珞约好了等他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后,亲自来上京沟通。

尤其是能源方面,在商业化聚变堆的建造上,他们还要开一个专项的碰头会。

“奥,对了,点火已经成功,你的身份也可以公开了,今晚的新闻应该就会直接公布了,毕竟国际上都已经对你的身份打探清楚了,我们现在再瞒着国内,就有些鸵鸟做派了。”

“倒不如跟着一块大大方方的公布出来,你也可以松口气,不用总是藏着掖着了。”

电话的最后,领导突然如此说道。

其实早在去年他们退出ITER的会议上,就早已有人打探清楚了洛珞的身份和重要性,甚至在会议上都直接把洛珞的名字拍了出来,可见不是什么故弄玄虚,而是掌握了确凿的证据。

只不过当时他们依旧高度保密了洛珞的身份,有时候需要防着的可不仅仅是“国际友人”。

不过如今随着点火成功,再隐瞒下去已经没有必要了,也是该给洛珞一个盛大的公开,以及一份配的上他的荣誉了。

……

2011年1月1日,晚上七点整。

窗外,上京的夜色被各种霓虹灯光点缀得斑驳陆离。

电视荧幕散发着稳定的白光,映照着客厅里一张张或疲惫、或轻松的脸庞。

老李头眯着眼睛,靠在沙发扶手上,手中保温杯的枸杞沉浮,老伴儿刚收拾完碗筷坐下。

隔壁房间,一对年轻夫妻依偎着,丈夫是刚毕业的物理系硕士,妻子好奇地探出头:

“怎么还不开始?说好七点嘛。”

墙上的挂钟分针刚巧指向数字12,七点整。

熟悉的片头曲准时响起,但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第一条是例行的新年贺词,第二条是各地欢庆活动的集锦,画面喜庆,配乐欢快。

老李头打了个哈欠,老伴儿嘀咕:“今儿这节日气氛也忒长了点…”

时针指向七点二十,两位主持人并未像往常一样结束播报。

画面切回演播室,男主持人的神情比平时更为庄重,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绷紧在他的嘴角。

今天下午快四点,他们俩才接到这份稿子,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熟悉时间,他们中途丝毫不敢休息,一直准备到现在。

为的……就是此刻。

“各位观众朋友们,今天是2011年元旦佳节,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宣布一个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乃至人类能源前景的重大好消息。”

老伴儿推了推快睡着的老李头:

“醒醒,老头子,好像有大事!”

老李头一个激灵睁大了眼。

女主持人接话,语气坚定而清晰:

“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委员会确认,我国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盘古聚变示范堆’,已于北京时间2010年12月31日晚,在位于东海之滨的禺谷科研基地,首次成功实现受控核聚变持续燃烧!并获得稳定的能量净输出!”

轰!

年轻夫妇房里传来椅子腿摩擦地板的刺耳声音,年轻的丈夫猛地冲出来,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盯着屏幕:

“可控聚变?点火成功了?!我的天!”

妻子被他吓了一跳:

“怎么了?什么点火?”

演播室背景切换。

不再是喜庆的红色,而是一片深邃的蓝,中央是旋转的金色原子模型,下方一行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驾驭恒星的能量——祝贺我国自主聚变堆成功点火!”

屏幕上,国务委员、能源局局长梁敬仁出现在镜头前。

他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手中并无稿件,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同志们,全国各族人民!2010年12月31日下午6时,是我国能源事业和科技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时刻!”

梁局长的声音微微发颤,饱含了难以言喻的自豪与压力释放后的凝重:

“‘盘古聚变示范堆’成功跨越了聚变点火的科学门槛,获得了持续稳定的燃烧和净能量增益,这标志着,历经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的不懈探索,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人类掌控核聚变能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步!”

老伴儿激动地拍着老李头的手背:

“听见没?咱们国家搞出来可控核聚变了!”

新闻画面转向一段精心剪辑的介绍。

先是一组远景航拍:凛冽冬日下,黄泽岛上,一座宏伟的灰白色环形建筑坐落在坚实基座上,如同镶嵌在大地的银环。

旁白沉稳:“这就是位于东黄海深处黄泽岛的‘禺谷科研基地’。”

镜头快速切过:海面上劈波斩浪的022型**快艇巡逻线,岛岸高耸的移动雷达站天线缓缓转动,身着迷彩、眼神警惕站岗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每一个画面都无声传递着这座基地的极端重要性和森严戒备。

画面切入基地内部,并非反应堆核心,而是一条灯火通明的通道。

旁白介绍:

“这座被命名为‘盘古堆’的国之重器,从构想到建成,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创造了世界聚变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是无数夜以继日的拼搏与坚守。”

旁白声调变得沉重。

屏幕切换:暴风雪中,大型半潜船“振华31号”将巨大、标记“极度精密”的杜瓦容器组件缓缓吊装上岛;钢筋混凝土基座浇筑时,工程师裹着厚重的棉大衣在寒风中记录参数;灯火通明的指控中心内,年轻的技术员对着电脑屏幕全神贯注……

紧接着,是一组工作影像的蒙太奇。

没有清晰的面部特写,但观众能看到:

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正无比专注地抚平一片巨大银色铝箔隔热片的边缘褶皱。

一个略显清瘦的背影,站在复杂的控制台前,手指快速掠过一排排闪烁的指示灯和数据屏。

一群穿着工作服的技术人员,围着冷屏组件热烈讨论,图纸摊开在临时搭建的桌子上。

“我咋看着这个背影有点眼熟?”

妻子突然有些好奇的出声道。

老公闻言没有搭话,两人虽然是夫妻,但是行业确实相距甚远,他们是高中同学来着,恋爱了很多年,这才一毕业就结婚。

他自己的老婆他还不了解吗,平时最爱看的就是那些偶像剧,和各种电影大片,科研上的事,对方哪有什么了解。

更何况还是这种高度保密的可控核聚变工程,连他都没有听说过,妻子能认识人家工程师就出鬼了。

其实妻子也觉得奇怪,他可从来不认识什么科学家来着,但就是感觉眼熟。

而新闻没有给她更多的思考时间,旁白紧接着介绍道:

“总设计师洛珞同志,以其非凡的数学才华、物理学直觉和对工程极致的追求,带领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将‘三年建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从地质勘测到结构力学,从超导磁体冷却到激光阵列的微米级校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更践行着他‘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的自主创新信念!”

客厅里一片寂静。

那个年轻的物理硕士紧抿着嘴唇,还沉浸在激动的情绪中,他比普通人更明白“三年建成”、“自主设计”、“克服冷屏隐患”、“微米级精度”这些词语在聚变工程领域所代表的难以置信的难度和艰辛。

全然没有注意到另一边妻子瞪大的眼睛。

“谁!刚才新闻里说总设计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