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标传 第四十七章:众志成城 抗战战略的稳步推进

在姜家仓袁家胡同的徐家老屋,胡常英宛如一颗坚实的螺丝钉,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抗战的隐秘事业默默贡献着力量。

每天,晨曦初露,胡常英便起身前往村子的田间地头。她熟练地操持着农具,侍弄着庄稼,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田间劳作结束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去砍草。她手持镰刀,穿梭在草丛间,动作娴熟而利落,不一会儿,身后便堆起了一捆捆草料。这些草料不仅是家里烧火做饭的燃料,更是她为生活努力的见证。

回到家中,胡常英顾不上休息,便开始着手做糍粑。她将糯米仔细淘洗,然后煮饭,待糯米饭煮好后,她就开始做糍粑。她每天要去锣塘的土井去担水,两个木水桶,两个钆钩,一条扁担。胡常英是焦湖北人,和槐林嘴的女性不一样,她很会种菜,干农活。她每天将水缸担的满满的,糍粑饭每天早早的就煮好了。偶尔也有街坊邻居过来串门,帮忙做糍粑,没有什么秘密,很自然。十里八村都知道胡常英做的糍粑好吃,姜家仓徐家老屋就像一个茶馆。胡常英知道这是徐吉标给她安排的工作,从不抱怨,也很少与旁人说张家三姐的事情。尽管香油稀缺,做出来的糍粑简单朴素,却饱**她对家人和同志们的心意。

除了这些,她每天还要重复着找柴火的事情。在山林边、小径旁,总能看到她寻找柴火的身影。她深知,充足的柴火是保证生活和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当南来北往的新四军秘密联络员和地下党同志来到徐家老屋,胡常英总是热情地用煎好的糍粑招待他们。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糍粑的香气弥漫开来,温暖着每一个人的胃,更凝聚着大家的心。这些同志奔波于各地传递情报,每一次相聚都来之不易,而胡长英的糍粑,成为了他们在艰苦斗争中的一丝慰藉。

胡常英的日子平淡却充实,简单却意义非凡。她所做的每一件事,看似平凡,却都与抗战的大局紧密相连。她用自己的勤劳与坚韧,为徐吉标和同志们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可靠的后方。然而,在这平静的背后,危险随时可能降临。日伪的搜查日益频繁,一旦他们的秘密活动被发现,胡常英和这个家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但她毫不畏惧,坚定地守着这个家,守着心中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身边的人,为抗战事业添砖加瓦。她又将如何在这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继续守护这个隐秘的“抗战堡垒”呢?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在姜家仓袁家胡同的生活悄然流逝,徐吉标的大女儿徐翠莲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这动荡的抗战岁月里,她的成长历程也与时代的风云紧密相连。

朱方友等地下党同志,出于对徐翠莲未来的考虑,为她在槐林嘴的杨泗沟寻了一户李姓人家。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安排既是一种对生活安稳的期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徐翠莲对这门亲事并无太多反抗。在她成长的环境中,她明白长辈们的用心。而且,她在姜家仓袁家胡同耳濡目染,深知抗战局势的复杂与艰辛。她明白,自己的命运或许能因这门亲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安定,同时也可能为革命事业带来一些潜在的助力。

对于徐吉标和胡常英而言,女儿的出嫁既饱**不舍,又有着对她未来生活的期望。徐吉标看着女儿,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年,他忙于革命工作,对女儿的陪伴并不多。如今女儿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他希望女儿能在李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胡常英则细心地为徐翠莲准备嫁妆,一边叮嘱着她生活中的种种事宜,一边默默落泪。

而在徐翠莲即将嫁入的槐林嘴杨泗沟,当地的局势同样复杂。日伪的统治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四军的地下组织也在积极活动,试图唤醒民众,反抗侵略。徐翠莲嫁入李家后,不久便随丈夫李和福搬到水阳锅厂。她想起在姜家仓袁家胡同的日子,想起那些为抗战默默奉献的人们。于是,她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勇敢,悄然融入当地的生活,留意着日伪的动向,并通过一些隐秘的方式,将消息传递给新四军的地下组织。

徐翠莲的人生,因这门亲事与槐林嘴姜家仓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她从一个单纯的姑娘,逐渐成长为抗战事业中的一份子。然而,随着她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这危险的斗争中,她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日伪是否会察觉到她的异常举动?她又将如何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为抗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抗战的宏大背景下,徐翠莲的故事正徐徐拉开新的帷幕,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在风云变幻的抗战局势下,巢湖独立团政委程明远,精心谋划着一盘关乎抗战全局的大棋。槐林嘴,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在他们的布局中,成为了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

徐吉标和程明远深知,要想在艰苦的抗战中取得胜利,坚实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于是,他们决心在槐林嘴为新四军创建修械所。修械所的建立,对于新四军而言,就如同为利刃打造了一座坚固的磨刀石。在战斗中,枪支弹药难免会有损耗,而修械所能够及时修复损坏的武器,确保战士们在战场上始终拥有可靠的装备。这不仅能提升新四军的战斗力,更能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外部补给的依赖。

同时,他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卷烟厂的筹备。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香烟不仅是一种消费品,更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重要物资。筹备卷烟厂,一方面可以满足新四军战士们的日常需求,缓解战斗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生产出的卷烟还能通过秘密渠道与外界进行贸易,换取急需的药品、弹药等战略物资。

织布一事同样意义非凡。新四军战士们的军装需要定期更换,百姓们也需要基本的衣物蔽体。建立织布场所,不仅能解决新四军的军装供应问题,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形象,还能为当地百姓提供生活所需,赢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这一系列举措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要实现这些宏伟的计划并非易事。在日伪顽的重重封锁与监视下,创建修械所需要秘密运输大量的设备和原材料,筹备卷烟厂要面临技术和原料的难题,织布场所的建立也需要解决人力、物力等诸多问题。但徐吉标和程明远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带领着新四军战士和当地百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着计划的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徐吉标的大女儿徐翠莲嫁入槐林嘴杨泗沟的李姓人家,也成为了这盘大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徐翠莲利用自己在李家的身份,巧妙地为各项计划的开展提供帮助。她留意着周边敌人的动向,及时传递情报,确保了江南水阳各项建设工作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随着各项计划的逐步推进,槐林嘴的修械所、三河卷烟厂和上海织布场所能否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徐吉标和程明远在其中又将发挥怎样关键的作用?他们又将如何应对日伪顽随时可能发起的破坏与干扰?这盘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棋,正等待着他们去续写精彩的篇章,而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将深刻影响着抗战的进程。

在程明远的不懈努力与精心运筹下,凭借各方面力量的紧密协作,槐林嘴的一系列计划如同一艘稳健的航船,终于在波涛汹涌的局势中,如愿地破浪前行。

修械所的建设率先取得突破。通过新四军地下交通线,秘密从各地运来稀缺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当地的工匠们,在新四军战士的掩护与协助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巧妙地利用废旧零件,精心组装和调试设备。附近村庄的百姓也纷纷出力,有的帮忙搬运物资,有的提供隐藏场所。在众人齐心协力下,修械所逐渐成型,一台台修复好的枪支重新焕发出战斗的力量,为新四军的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持。

三河卷烟厂的筹备也进展顺利。程明远多方联络,找到了几位曾在烟草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凭借着记忆和经验,设计出适合战时生产的卷烟设备。原材料方面,当地百姓主动将自家种植的烟草贡献出来。新四军则通过秘密渠道,从其他根据地运来一些关键的配料。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卷烟厂开始投入生产。那淡淡的烟草香气,不仅成为了战士们舒缓压力的慰藉,也成为了换取战略物资的重要筹码。

上海织布工作同样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上海李大姐积极响应,拿出自家的织布机,汇聚到新建的织布场所。新四军为她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布料原料。一时间,织布机的“哐当”声此起彼伏。一匹匹崭新的布料被织出,经过裁剪和缝制,变成了新四军战士们崭新的军装,以及供给百姓的生活用布。

在这个过程中,徐翠莲在江南水阳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利用李和福在水阳锅厂的工作,巧妙地收集日伪的情报,及时传递给地下党朱方友,胡经忠他们。

然而,日伪顽并不甘心看到新四军在槐林嘴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加大了对周边地区的巡逻和排查力度,试图找出这些秘密行动的蛛丝马迹。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程明远深知,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但他看着修械所内忙碌的身影、卷烟厂中产出的香烟、织布场所堆积的布料,心中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只要各方面力量继续团结一致,他们一定能够守护好这些抗战成果,为最终的胜利贡献更多的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程明远和他的战友们将如何应对敌人更加猛烈的攻势?他们又将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怀宁嘴的战略布局?一切都在紧张与期待中,等待着他们去勇敢面对和积极开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