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农家子,童子科举忙 第131章 虚心请教

什么“名扬天下”、什么“神童”都是假的。

只有考取功名才是真。

多少才子自诩文章一流,到头来,还是落得一场空。

惨一点的,甚至摊上官司。

所以,庄毅再次对自己狠了狠心,把一切的名声、财富通通抛之脑后,重新出发。

见他一点就透,钟召南很是欣慰:“我还以为,你会沉浸在风光之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走出来呢。”

十岁的孩子,成为一场轰动海内的盛事主角,受各方关注。

骄傲自满,在情理之中。

钟召南担心的,也正是怕庄毅走不出来,进而泯然于众。

没想到,庄毅小小年纪,竟这般清醒。

庄毅笑道:“坦白说,诞辰会刚结束那会,的确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现在呢?”

“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好啊!

钟召南很是惊讶于这个回答,同时也松了口气:“那你就到府学的书屋看书,里面是前朝及本朝的优秀文章。”

“上午看书,下午我教你写诰、表、内、科。”

“你要沉下心来,好好学习。”

“是。”庄毅躬身施礼。

钟召南让门房把庄毅带到了书屋,又看到了一片书海。

与之前的书屋不同,这里面全是《钦定四书文集》、《国朝律例》之类的书本。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科举。

哪有什么终南捷径?除非是靠作弊,不然根本不存在。

想要考取功名,就得想高考那样,不断地刷题,将前人一切的优秀成果吸纳,而后融合。

想到这里时,庄毅不禁心潮澎湃,步履坚定。

走进书屋,随手拿起一本《钦定四书文集·化治文》,坐在书桌前,开始认真看书。

钟召南笑呵呵的瞧了一会儿,暗暗点头,然后退出书屋,去别处巡视,顺便品尝黄酒。

书屋里。

庄毅开始细品历代文章的变化,感受着时文结构的不同,以及前人在文章里蕴藏的思想,牵涉到的内容。

如饮美酒,如痴如醉。

读到好的文章,还会拿出笔墨抄写,加深印象。

比如四书题:管仲之器小哉。

出处《论语?八佾》,说的是在圣人眼中,管子这个人功业没问题,个人品德大有问题。

前人破题:圣人陋霸臣之器,而尔辟伸之者之说焉。

这句写的极好。

意思是,圣人认为霸臣的格局小,而你却在为他的奢华、僭礼行为辩解。

不知道无形中打了多少人的脸。

庄毅饶有兴致的抄写下来。

“你很喜欢这篇文章。”

不知何时,钟召南进了书屋。

庄毅赶紧起身:“是。我觉得他写的很好,于是抄写下来,拿回家细品。”

“嗯。”钟召南先是点头肯定,继而问道:“如果是你,会怎么破题呢?”

庄毅想了一下,答道:“学生会这样破题

——圣人深惜齐大夫之器,难与或人道也。”

这意思是说,圣人深深惋惜齐国大夫的器量,难以和一般人说清楚啊。

常人眼中的管子是贤相,觉得他完美无缺,根本不会在意“器量小”的问题。

而,圣人眼中的管子既肯定其盖世功业,又遗憾他未能以君子 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没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完美典范。

这就是代圣人写文。

钟召南捋须细品,笑道:“好好好,不愧是神童,立马就想出了破题。”

“那么,接下来你就放下书本,我来教你写诰。”

诰,是古代官方权威文书的核心体裁之一。

主要用于统治者向臣民发布政令、宣告意图、任免官员、奖惩臣属或传递重要训诫,具有严格的格式规范和极强的**权威性。

到了乡试的时候,诰、表、内、科都是第二场考试内容,非常的重要。

所以,钟召南教的认真,庄毅学的也认真。

不得不说,钟召南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也很会传授学问。

钟召南采取的方式,是模拟场景学习法。

他先仿照地方向六部上一份呈文,再模仿某部接到呈文后写部咨(对下级的通知)给庄毅。

庄毅依据钟召南拟定的部咨,将自己的主张写成“详文”,回禀上级。

通过这样的模拟,让庄毅身临其境,不知不觉的学会写各种官方文书。

包括上行文,就是下级对上级。

——题本、奏本、密奏、表、呈文、申文、详文和禀帖等。

下行文,上级对下级。

——诏、诰、制、内、部咨、部札、部示、堂谕、廷寄、咨行等等。

钟召南知道庄毅有授业恩师,所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庄毅这些上面。

有时,钟召南故意写好几份,来自不同部门的意见,让庄毅当一回尚书台,回文处理。

庄毅仔细一看,钟召南写的呈文,模仿的像极了。

每个部门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不愧是长期在官府的教授,这般本事,实在令人叹服。

等庄毅写完,钟召南用朱笔,在庄毅的纸上圈圈点点,把不合理部分全标注出来。

往往一篇回复下级的文,上面全是圈圈点点,迫使庄毅不得不重写。

这让他一下子回到大学时代,被导师盯着改论文的岁月。

下午放学后,庄毅又到闵清逸那里,和一群小伙伴一起接受闵清逸的教学。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转眼间,到了金秋十月。

贺孟绪不孝案正式结束了,其本人已被问斩。

全家被抄,流放塞外。

只有他的父亲,那位可怜的聋哑老人,被左梦尘恩养在家,安度晚年。

此外,左布政使马之先,派人把新宅子的钥匙和地契,送到了庄家。

全家收拾了两日,第三日搬家。

在一众街坊邻居不舍的目光中,庄家风光搬家。

用十几辆马车,搬了好几趟,才把东西搬空。

临走前,庄毅还专门拜访了林老先生,向他道别。

其实,他一直不明白,按传闻说应该林老先生教他,怎么变成了府学教授。

诗人巷。

这是一座三进三出的大宅,位于府城最好的位置,已经换成了庄家的匾额。

一身新衣裳的庄家人,站在门外,看着这座气派大宅,都激动不已。

庄毅望着宅子,心里忍不住夸自己。

当年还是小土屋住着,始终无法翻身。正是有了我,这家才一飞冲天。

我真是太能干了,嘿嘿!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