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夏当权臣 第290章 银矿血光

厉欣怡对西山银矿的调查,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勘探队确认了矿脉的存在,而且储量与品质远超预期,足以在数年內极大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然而,消息终究是走漏了。

首先发难的,是盘踞西山多年的地方豪强,赵家。赵家家主赵魁,仗着与睿亲王门下某位得力干将的姻亲关系,以及圈养的上千私兵、矿奴,向来将西山视为自家私产。如今朝廷竟想插手,他岂能甘心?

“厉妃娘娘,”赵魁亲自来到厉欣怡在北地的行辕,表面上恭敬,语气却带着倨傲,“西山乃穷山恶水,瘴气弥漫,实非朝廷工坊适宜之地。且山中多有先人墓葬,动土恐惊亡灵,不若由我赵家代为开采,按时价向朝廷缴纳矿税,岂不两全其美?”

厉欣怡端坐主位,冷冷地看着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山矿藏,乃陛下之财,国朝之需,岂容私相授受?本宫奉旨行事,赵家主还是早些清理自家矿场,准备交接为好。”

谈判不欢而散。

数日后,噩耗传来。厉欣怡派去接收一处关键矿点的小队,遭遇“山匪”伏击,数十名勘探司吏员与护卫全军覆没,无一活口!现场被伪装成抢劫,但遗留的箭簇和兵器制式,隐隐指向赵家私兵!

消息传回,厉欣怡震怒!她立刻调动北地驻军,包围了赵家主要矿场和庄园,同时八百里加急,将赵家“袭杀朝廷命官、抗旨不遵”的罪证直送御前。

朝堂之上,风云再起。

睿亲王一系的官员纷纷为赵家辩护,称“证据不足,恐是流匪所为”、“厉妃行事操切,激化民变”。他们试图将水搅浑,保住赵家这颗摇钱树,并借此打击厉欣怡。

叶凡看着厉欣怡送来的血淋淋的证据和奏章,眼中杀机毕露。他深知,这已非简单的利益之争,而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

“证据确凿,无需再议!”叶凡的声音如同寒冰,“赵魁聚众抗旨,袭杀朝廷人员,形同谋逆!着北地驻军,即刻锁拿赵魁及其核心党羽,押解进京!若有反抗,格杀勿论!其家产,全部抄没充公!西山银矿,即刻由勘探司与工部共同接管!”

这道旨意,如同雷霆,彻底粉碎了赵家和其背后势力的侥幸。北地驻军得令,毫不留情地攻破了赵家坞堡,负隅顽抗的赵魁被当场格杀,其家眷、党羽被悉数擒拿。一场地方豪强的势力,在皇权的铁拳下,灰飞烟灭。

厉欣怡以铁血手腕,迅速稳定了西山局势,银矿开采前期工作得以展开。此役,她再次展现了其果决狠辣的一面,但也彻底得罪了睿亲王**,双方矛盾已公开化、白热化。

---

与此同时,外部的威胁已不再仅仅是“酝酿”。

东南水师提督紧急军报:确认罗刹波罗的海舰队主力,已绕过南洋,其先头舰队出现在琉球以东海域,意图不明!但其兵锋所指,极有可能是大夏人口稠密、财富集中的东南沿海!同时,西域“暗蜂”急报,罗刹使者已与准噶尔残部及几个摇摆不定的汗国达成秘密协议,西线狼烟再起的可能性极大!

海陆双重威胁,已成现实!朝野震动!

叶凡立刻召集紧急军事会议。

“罗刹这是要东西对进,让我首尾难顾!”叶凡盯着海图,手指重重点在东南沿海,“其舰队远来,利在速战,必选一要害之处,以求最大战果与震动!”

“陛下,是否急调北洋水师南下驰援?”有将领建议。

“不!”叶凡断然否定,“北洋水师需警惕罗刹远东舰队,不可妄动!东南水师依托岸防炮台与港口,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传旨东南水师,收缩防线,重点守备上海、宁波、广州等要地!另,命唐若雪,即刻统筹东南各省,组织团练,加固海防,疏散沿海百姓!”

“西线,命玉门关守军提高警惕,严防准噶尔卷土重来!必要时,可先发制人,敲打那些不安分的汗国!”

应对策略迅速下达,帝国再次进入全面战备状态。所有人都明白,这将是一场比朔州之战更加残酷、范围更广的国运之战。

---

格物院别苑内,陈芝儿的病榻前,也并不平静。

叶凡的频繁探视和超规格的关怀,虽然被严格保密,但宫中向来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些关于“陈妃病重,陛下忧心忡忡”、“格物院停滞,陛下常伴病榻”的流言,开始在小小的范围内隐秘传播。

这引来了不同的目光。

唐若雪依旧保持着得体与关怀,送来的药材补品愈发珍贵,但她身边的女官,偶尔会在与其他宫人闲聊时,“无意”间提及皇贵妃为了统筹后勤、应对危机是如何的宵衣旰食、心力交瘁。

而厉欣怡在**赵家后,也派人送来了西山特产的安神宝石,姿态做足,但她那锐利而充满野心的眼神,偶尔在想起深宫中那位病弱的竞争对手时,会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情绪。

陈芝儿对此浑然未觉,或者说,她根本不在意。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清醒时,目光会落在窗外,看着树叶飘落,嘴唇无声地翕动,仿佛在计算着什么公式,又仿佛在担忧着远方的战事。

叶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围绕在病榻旁的微妙气氛。他心中烦闷,却无法言说。他需要唐若雪的平衡与韧性,需要厉欣怡的决断与效率,也需要陈芝儿的纯粹与智慧。她们三人,如同支撑鼎立的三足,缺一不可,然而这三足之间,却存在着天然的裂隙。

内忧未平,外患已至。银矿的血光尚未洗净,海天的尽头,罗刹的炮舰已然露出了狰狞的轮廓。帝国的命运,再次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