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和袁朗一听,顿时大喜。
这地方的电磁干扰太强了,加上这里的地势又是个盆地,所以导致他们的通讯中断。
但好在经过通讯员的不断努力,总算是跟后方联系上了。
“利剑,利剑,我是老鹰,听到请回答!”
“利剑,利剑,我是老鹰,听到请回答!”
“利剑,利剑,我是老鹰,听到请回答!”
陈江听到熟悉的声音,立刻拿起通讯器大声呼叫,
“老鹰,我是利剑,我是利剑!”
对方显然也有些激动,
过了一会儿,这才喊道,“你们在什么位置,你们在什么位置?”
陈江赶紧报了一个位置,然后把他们伞降后的情况报告了一下,
当通讯器的另一头听到伞降部队多人失联,顿时一阵沉默,大家都清楚,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失联,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你们都是好样的!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对方激动的说道。
在作出了一番指示后,那头明确的表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向震区支援,前往震中的道路会很快打通,后续的救援力量会源源不断赶来。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和当地**一起稳住局面,尽可能多的抢救生命,只要人活着,家园没了还可以再建,甚至建的更好!
“坚决完成任务!”
陈江立正大声回答。
有了后方的支援,陈江就心里更有底了,
“指挥部命令我们,以现有位置为基础,向周边辐射搜救,并设法与地方**取得联系,建立临时指挥点!”陈江对袁朗和围拢过来的骨干们说道。
“明白!”袁朗点头,转向伍六一,“六一,你带一个小组,向西侧街区搜索,重点是寻找可能存在的**临时办公点或者成建制的救援队伍。注意安全,保持通讯畅通,有情况立刻报告!”
“是!”伍六一毫不犹豫,立刻点了几名身手矫健的队员,携带必要的装备,迅速消失在断壁残垣之中。
陈江则指挥剩下的人员,包括那些自发加入的幸存者青壮年,以当前废墟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拉网式排查。
有了直升机留下的部分专业破拆工具和医疗物资,效率比之前徒手作业高了不少。
救援工作伴随着余震的威胁和体力的极限挑战,在悲壮与希望交织中持续推进。
救人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大家在天灾面前互相依靠互相支持,
不时有幸存者被从废墟下救出,带来短暂的欢呼;也不时有无力回天的遗体被找出,引发一片沉默和哀嚎。
几个小时后,伍六一小组带回了消息:他们在约三公里外的一所损毁相对较轻的小学校园内,找到了当地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
几名当地幸存的领导在那里指挥,但情况很不乐观。
当陈江袁朗他们抵达那片满是帐篷和伤员的临时营地时,当地的干部和群众看到这支虽然满身尘土、军装破损,但纪律严明的队伍,如同看到了救星。
“太好了!终于把解放军盼来了!”这个临时指挥部里的一名领导紧紧握住陈江和袁朗的手,激动得声音哽咽。
他迅速介绍了情况:县城受灾极其惨重,大部分建筑倒塌,伤亡情况无法统计,医疗资源奇缺,食品和饮用水也即将告罄。
陈江将后方的情况和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救援消息告知对方,极大地稳定了指挥部众人的情绪。
凭借A大队带来的通讯设备,临时指挥部终于与上级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灾情得以准确上报,救援需求和物资清单也得以传递出去。
陈江和袁朗他们协助临时指挥部重新梳理了架构,划分了责任区域,将有限的救援力量(包括陆续汇拢的少量部队、武警、消防以及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进行整合,制定了“先易后难、救命优先、划片清理”的救援原则。
袁朗充分发挥A大队的特长,将队员们分成数个尖刀小组,配备工具和医疗兵,专门负责对深层埋压、救援难度大的重点区域进行攻坚。
“对有限的食品、药品以及饮用水,都要集中统一使用,现在是非常时期,所以必须严格管理。”
在陈江的建议下,他们分出一部分人手对城市里抢救出来的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然后按照基本生活需求给灾区群众。
陈江他们也分到了一份食品——一人一包方便面,因为城市已经断水断电,所以饮用水十分紧张,A大队和消防官兵都选择了干啃,
面饼粗糙,嚼在嘴里沙沙作响,混合着空气中的粉尘,难以下咽。
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默默地、用力地咀嚼着,尽可能让这点食物转化为支撑体力的能量。
伍六一甚至把掉在手掌里的碎渣也小心翼翼地倒进嘴里,一点也不舍得浪费。
周围是伤员痛苦的呻吟、失去亲人的百姓压抑的哭泣,以及救援现场传来的呼喊和器械碰撞声。
这包在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方便面,在此刻却显得无比珍贵,它维系着生命,也维系着秩序和希望。
陈江三两口吃完,灌了一口所剩无几的壶底水,站起身,对袁朗说道,“袁队,这样也不是办法,受灾群众汇聚过来的越来越多,帐篷和食品、药品、饮用水很缺乏啊,必须要赶紧想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咱们总不能去抢吧?”袁朗打趣道,“而且现在这种情况,就是想抢劫都没地方啊。”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直都在默不作声做事的齐桓突然说道,“队长,这个县城的药店会不会被震垮了?那些药品可以先弄出来用上啊!”
“对啊,其它的仓库什么的,也应该还有东西。”边上的战士也纷纷附和。
非常之时,必须行非常之法。
当陈江跟当地**的领导一说,没想到对方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个不太好吧?万一这些商家的老板把我们告了,到时候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袁朗一听顿时怒了,“这都什么时候了,人命关天!难道一边守着所谓的社会道德让那些物资闲置,一边让老百姓们忍饥挨饿,居无定所?”
“话不是这么说的,这是两码事,将来你们都撤走了,那些人都会盯着我们当地**闹,这个事情会很麻烦。”
陈江听后一阵无语,夏虫不可语冰!
“这个责任我来负!我们去取的时候,把物资清单列出来,记录好!灾后统一由国家财政补偿,如果后期出现了群众闹意见,到时候找我!我就在总装!”陈江态度非常坚定。
考虑到陈江毕竟是上面来的“大人物”,他们这些基层干部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是.”
“好了,救人如救火,没有那么多可是,赶紧去做吧,不然出了问题才真的要问责追责!”陈江不客气的打断了对方的磨叽。
在陈江的坚持下,临时指挥部的气氛为之一肃。
那位当地领导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在陈江不容置疑的目光和周围战士们急切的眼神中,将顾虑咽了回去,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和点头。
“齐桓!”袁朗立刻点名。
“到!”
“你带几个人,立刻去清点城里已知的药店、食品批发仓库、五金店的位置!要快!”
“是!”齐桓领命。
陈江补充道:“记住,动作要快,但也要规范!我们是救援,不是洗劫。每取一件物资,都必须有详细记录,包括品名、数量、取用地点,尽可能找到原始包装或标签。现场要留下字据,写明是抗震救灾紧急征用并署名,日期也要写清楚。遇到有店主或负责人在场的,当面沟通,请他们签字确认;没人的,我们把字据贴在醒目位置,拍照留存。”
“明白!”齐桓重重点头,他深知这项任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很快,几支由A大队队员、武警战士和熟悉地形的本地向导组成的“物资征调小队”迅速出发。这是打破常规的无奈之举,但为了废墟下可能还在坚持的生命,为了眼前亟待救助的伤员和群众,他们必须这么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临时营地的困境在加剧。
汇集过来的灾民越来越多,帐篷严重不足,许多人只能露天蜷缩。
药品,尤其是止血、镇痛、消炎类药物迅速消耗殆尽。
饮用水和食品的配给已经降到最低限度。
袁朗指挥着救援主力继续在废墟上奋战,每一次余震都让人心惊胆战,但没有人后退。
陈江则坐镇临时指挥部,协调各方,处理着源源不断涌来的问题:哪里又发现了生命迹象需要增援,哪个区域的幸存者发生了小规模骚动需要安抚,药品食品如何分配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公平和效率焦头烂额,但他始终保持着最乐观的态度。
因为他知道,大家都看着他呢,他要是有意志上的不坚定,会影响到这支抗震救灾部队的士气。
几个小时过去后,第一支征调小队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们在一家半塌的药店仓库里,找到了大量未被压毁的药品,尤其是急需的抗生素、绷带和消毒液;
忧的是,一家中型超市几乎完全坍塌,挖掘难度极大,只抢救出少量边缘位置的瓶装水和方便食品。
“报告!我们在‘为民大药房’仓库征用药品一批,清单在此!现场留有字据。”
带队的分队长将一份详细清单递给陈江,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药品名称和数量,后面还有药房经理颤抖但清晰的签名。“经理一家也困在附近,我们帮他们搭了个简易棚子,他很配合,说只要能救人,东西随便用。”
陈江看着清单,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好!立刻把药品交给医疗人员!重点保障重伤员和手术需要!”
紧接着,其他小队也陆续返回,成果不一。
有的找到了完好的五金店,拿到了更多的破拆工具和手套;
有的发现了一个小粮店的地下库房,抢救出几袋大米和面粉;
但也有的目标地点损毁过于严重,短时间内无法进入。
还有人发现有一小撮人居然趁机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战士们自然也不会手软,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败类抓了,交有关部门处理了。
最让人振奋的是齐桓带队的那一组,他们根据一位老街坊的指引,找到了一处相对偏僻但结构坚固的国有糖酒公司仓库。
仓库尽管有损毁,但主体结构还在,
好不容易打开后,里面堆满了不少未损毁的瓶装水、压缩饼干、罐头以及一些劳保用品(如棉被、手套)。
当这个消息传回指挥部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虽然对于整个城市的幸存者来说,这些数量并不能维持太久,但已经是天降甘霖!
“立刻组织力量,全力转运这批物资!优先保障伤员、老人、儿童和一线救援人员!”陈江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大量的救命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回临时营地。
当清澈的瓶装水、充饥的饼干和罐头分发到灾民手中时,当崭新的棉被盖在瑟瑟发抖的老人和孩子身上时,营地里的绝望气氛被冲淡了不少,希望重新在人们眼中点燃。
虽然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但至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初步缓解。
救援行动持续了2天后,后续的救援部队终于把路打通了,部队的野战医院、社会医疗救助志愿队、还有社会民间的救援队伍都陆续赶来了。
让陈江他们十分感动的是,还有很多都是运输各种物资的民间车辆,由于道路很窄小,所以只能优先保证抗震救灾的特种车辆通行,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社会群众没办法进来,因此他们只能在震区的外围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真正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不过陈江在来援的社会医疗救助志愿队中,看到了自己的妻子,看来楚宁骨子里还是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在这种大灾面前,依然主动请缨到一线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