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桦忍不住说道,“还是我大姑和我四姑嫁的好,都嫁到了城里,上班有工资,年纪大了有退休金,不像我们……我们一辈子也就种个地,等到老了也没有个退休金啥的。”
“现在不比以前,以前是大家穷还没有办法,现在政策好了,只要有手有脚肯吃苦能干,都能过上好日子!”
林秋芬之所以这么跟大家说,那是她也想帮帮娘家人。
虽说上辈子她做了那么多事儿,也没见谁念她的好。可她毕竟是家里的老大,以前是没有能力,现在有能力她也想帮一帮的。谁不想看到娘家过的好,要是娘家人生活的好,她也能少操点心。
她也知道她的这种想法就是后世说的“扶弟魔”,可她是老大,从小就当男孩子养,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操心,都已经形成了习惯,哪怕重来一回也不可能彻底不管。但现在她的观念和以前也不同,该出的主意她也会出,但再多的事就不掺合了,毕竟路得自己走。
“大姑你说的挣钱那么容易,可是很多人进城连工作都找不来,你看我们村里只要进城的最多也就是给人家打个零工,哪像你说的那么简单?”
“那是他们没找到门道。”
林秋芬这次回来确实有自己私人的想法,她想把自己的侄子挑两个带出去……现在苏夏那边复印店的生意已经越来越稳了,可是店里设备都好几万,总不能成天让许根生过去守夜。
林秋芬就想着干脆从侄子中挑一个过去帮忙,晚上还能看店,又是自己人,用着也放心。
顺便,也能让侄子们学学做生意。
虽然现在很多人还是瞧不起个体户,但个体户也确确实实挣到钱了。这年头但凡有点脑子的个体户,稍微用心都能赚个盆满钵满,就怕啥也不干!
林栋忍不住说道,“大姑,你要是有好门道了给俺们也说一说,我们也得挣钱娶媳妇儿!”
林春生家这四个儿子,基本上每个就差了两三岁,老大林桦今年二十六,老二林栋二十四,老三林杨二十一,就连最小的林松也十八岁了。
林松现在正在读高中,而林桦又刚刚结婚,他俩就不在林秋芬的考虑之内,倒是林栋和林杨是不错的人选,但林秋芬还是觉得要观察观察。
让侄子去给自家店里帮忙,一来是可靠,二来这孩子也得会来事儿,毕竟是开门做生意。
“只要你们有心去城里找活,我都会帮你们留意留意,如果有合适的活,大姑肯定会跟你们说。”
林小满的媳妇郑翠兰听到这话直摇头,“城里的工作哪有那么好找,城里人都安排不了,哪能安排咱们这些乡下泥腿子?你们还是别异想天开了!”
她倒是觉得大家是在她面前显摆,主要还是嫌她没生个儿子!
他家已经有俩姑娘了,到现在还没生出个儿子来,要是这一胎再不是个儿子,也就不能生了……现在村里计划生育抓的很严,像他家这上面有两个闺女的,才允许再生一胎,但也就只能再生这一胎了。
这就是严重的贫富不均!
她可想要个儿子了,结果一连生了俩丫头。而大哥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就连婆婆也跟着大哥住,大哥的日子可是过得比他家滋润。
上回大姐回村买地,私底下没少救济大哥,他们家一分钱便宜都没捞着,她的心里其实挺不痛快!
不过大姐向来会来事儿,每次回来都不空着手,让她也挑不出来理!
这会儿在饭桌上,大姑姐又鼓励林栋和林杨出去闯,分明就是欺负他家没个儿子!
林秋芬见郑翠兰这么说,朝她笑了笑,“你还是在村里待的时间太久了,你要是出去看看就不会这么说了,现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好,也给咱农民机会了,就是看你自己能不能抓住!”
郑翠兰摸着自己的肚子,“就算有机会我也出不去,我这不还怀着孩子吗?大姐,这一胎保准是个男孩!”
林秋芬没有重男轻女这种想法,也可能是自个儿家里有儿有女,也就不觉得非得有个儿子很重要,但她知道二弟妹是这么想的,也就笑道,“嗯,是个儿子。”
郑翠兰见她说这话也不怎么走心,就更不高兴了:“大姐,你是不是嫌弃我没有给小满生个儿子?”
“你咋能这么想?要我看生儿生女都一样,主要得看孩子孝不孝顺!要是孩子们不孝顺,男女都一样!”
林秋芬主要是想到了自家的许静,要不是许静,许根生也不会连着两次住院。
郑翠兰忽然脸就冷了,“大姐你就会嘴上说的好听,心里还是挺嫌弃的吧?”
林小满见媳妇突然在这个话题上扯掰,赶紧过来打岔,“翠兰你说啥呢?大姐啥时侯嫌弃过这些?她哪次回来不都给孩子们带礼物,甚至给咱家苏苏和芳芳带的东西更好!”
这次林秋芬回来确实给孩子们都带了礼物,给林桦小两口买的围巾、林栋他们兄弟仨买的翻毛靴,给苏苏和芳芳买的围巾和帽子!
郑翠兰撇着嘴:“围巾和帽子哪有翻毛靴实用,也没有翻毛靴贵!”
确实,现在一双翻毛靴也得二三十块,光是林栋他们兄弟仨的靴子都花了林秋芬一百块。
但帽子围巾看起来没有靴子耐造,也难怪郑翠兰心里不舒服。
林秋芬听了有些生气,“林栋他们几个都是小伙子,费鞋,翻毛靴皮实耐穿些。苏苏和芳芳都是小姑娘,帽子围巾更实用。买东西的时侯我考虑的是实用,确实也没太注意价格,你要是不喜欢,下次我就不买了。”
郑翠兰一听,顿时气得脸都绿了:“大姐,你这还不叫偏心?你这偏心的都没边了!你肯定是想着苏苏和芳芳是赔钱货,就随便买个东西敷衍!”
林秋芬冷笑:“苏苏和芳芳的帽子和围巾都是纯羊毛的,光是一只围巾都要快二十,帽子也不便宜,这两样加起来可比靴子贵!”
买东西的时侯她也是想着春生家孩子多,小满家孩子少,尽量把价格拉齐,哪里知道郑翠兰居然就因为这个计较起来。
郑翠兰嘴角抽了抽:“我家只有苏苏和芳芳,大哥家可是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