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536章 县域经济的支柱,新突破

临近中午,方唯带着邓元恩去县城见到了张行长。

“邓总,你们公司打算贷款1000万元,最长不超过一年我就能把贷款还上。”

“1000万元够不够?还款别那么急,我可以和你们签署一年的贷款合同,到期要是还有用,银行这边还可以展期六个月。”

张行长很好说话,几杯酒下肚就和邓元恩打成了一片。

方唯仅仅是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后面的事情也不需要他出面,邓元恩自己就能办妥。

吃过饭,他就和邓元恩分开,自己去了王林的办公室。

“方支书,你来的刚好,我还说这两天和你见个面呢。我得向你道谢,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怎么样,晚上一起去喝两杯?”

王林肯定有高兴的道理,首先是煤矿彻底盘活,不仅让原来的矿工大部分上岗,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就业机会。

县里的财政也甩掉了历史包袱,增加了税收,完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另外,银行方面也加强了和瑶岭集团的联系,银行的资金开始正向流动,反过来又能促进县里的经济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至于瑶岭集团对县里的经济影响力日益加强,在他看来都不是问题。

只要没有违反原则,那么他的工作成绩就不容抹杀。至于会给后来者增加工作难度,这就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事情了,他没那么多愁善感。

“行啊,不过现在的时间还早,咱们六点半见?”

“好!那就六点半,老地方见。”

方唯随即离开了王林的办公室,去了瑶岭大酒店的施工现场。

大酒店已经封顶,进入了内装阶段,预计年底之前就能交工。速度快的话,国庆节就能开门迎客,速度慢的话正好赶在新年元旦前开业。

“方支书,本来施工的速度还能再快一些,只是我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很严格,任何一点小瑕疵都会要求施工方返工,所以进度不如预期。”

工程负责人见了方唯有些忐忑不安,解释了工程进度的问题。

方唯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我们不用赶进度,工程质量才是第一位的。总之,在年底之前顺利交工就行,不允许拖到明年。”

“那不能,我们会加班加点干活,争取在国庆节前交工。”

工程负责人亲自陪同方唯视察了施工现场,另外还有监理人员也一起跟随,让他对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于目前的进度,他基本上感到满意。

晚上。

方唯和王林在经常去的酒家开怀畅饮,走的时候,老板娘还问了一下瑶岭大酒店的开业时间。看得出来,老板娘比方唯还着急,毕竟县里的第一家高档餐厅将在她的手中诞生。

大酒店的三楼已经租给了她,她天天都在惦记这事儿。

“老板娘别急,大酒店在年底之前肯定能开业。到时候我会让他们提前通知你,给你入场装修的时间。”

方唯和老板娘很熟悉,这些年他和家里人还有其他人都不知道在酒家吃了多少次饭。

老板娘表示了感谢,方唯便上了车,让司机送自己回家。

他现在的应酬多,一般情况下出门都会带司机,尤其是跑长途的时候。

回到家,盘莲花还在等他。

“今儿还行,看样子你没喝多。”

盘莲花一贯反对男人多喝酒,少喝几杯没关系,问题是他哪次出去不是带着满身酒气回来?

今天还不错,身上的酒气不重,看来是喝的不多。

“王书记喝了几杯就不肯喝了,我总不能一个人自斟自饮吧?今儿喝的的确不多,两个人材喝了半瓶酒。”

方唯哈哈一笑,道出了实情。

不是他不想喝酒,主要是因为王林今天的喝酒状态不大好。

“你呀,少喝点还吃亏了咋滴?你先坐会,我去给你烧茶。”

盘莲花随后给方唯泡了一壶茶端过来,两人就聊到了瑶岭大酒店。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盼着大酒店,心思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希望县城能有些变化。

县城这些年总体的来说变化不大,县里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私营经济的规模又不大,所以没有变化才是合理的。

直到瑶岭集团下场,有些变化才不期而至。

比如像全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开业,比如像全县最高的建筑(瑶岭大酒店),这些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但也有一些人从中看到了商机。

那个酒家的老板娘就看到了商机,所以才会把这么多年的积累拿出来,准备开一家中高档的餐厅。

“我以前是不想在县里有太多的投资,没别的,就是招人恨。等瑶岭大酒店开业之后,肯定会对旅店、餐饮、娱乐业造成冲击。”

方唯还有一句话没有说,运输公司事实上已经垄断了县里的短途客运市场,以他们的体量,在县里完全没有竞争对手。

而国家目前正在推进住房改革,等以后公司还会介入房地产市场,到时候瑶岭集团就真的掌控了全县的经济命脉。

他都不知道这样一来,到底是好还是坏。

不过瑶岭集团是真正的集体企业,场面上的事情倒不用太担心。

随着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孙士礼也越来越焦虑。新一代小麦的研究迟迟没有进展,作物所和瑶岭农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结果却不如人意。

但他又不好意思催促方唯,毕竟人家已经派出了精兵强将,而且对方还在当地尝试培育新一代的小麦。

这天上午。

孙士礼正在中原基地的试验田里忙活,有工作人员跑来,说有电话找他。

刚刚回到了办公室,拿起听筒“喂”了一声,对面就传来了方唯的声音:

“孙所长,好消息啊,我这边的新一代小麦培育有了进展。你等我一段时间,等我忙完手头上的事情就过去。”

“那可太好了!我等你,路上注意安全。”

孙士礼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这件事困扰了他太长时间,现在终于有了进展。

两人也没有多聊,随即就结束了通话。

这件事对于方唯来说也很突然,瑶寨在筛选出了变异株之后,才通知了他。按照他的经验,新一代小麦的培育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了让孙士礼宽心,他就打电话告诉了对方。

再没有进展的话,他都担心孙士礼会放弃。

“松林,接下来你们要大力培育变异株,经过再次筛选之后,就可以进行育种。我过些天要去中原,你给我准备好变异株的样品。”

方唯打算等筛选结束之后,就将所有的资料和样品移交给中原基地。

反正是双方合作研究的项目,经过成果归他,学术成果归作物所和研究所,大家各取所需。那么在中原基地完成后续的研究也是一样的,包括后续的大面积育种都可以在中原基地完成。

要是离开了中原基地,这件事就无法搞定。

主要是牵扯到种植区的问题,方唯这边所有的育种技术都基于【种植区】,离开了这个基本条件,育种就一定会失败。

当然,未来的生产阶段可以想办法承包一些土地。

作物所只进行研究工作,而产业化还得靠瑶岭农业,要不然新一代小麦走不出试验田。

“好的,三哥。你还真准备去一趟中原基地?派个人送过去不就得了?”

王松林一边答应,一边提出了疑问。

他总觉得公司不应该参与太多的合作项目,作物所简直把这边当成了试验基地,哪个研究项目不是在这边完成的?

“松林,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作物所这些年给咱们提供了多少技术和设备?再说了,要是没有人家,咱们的这些成果想要通过评审、获奖,可没那么容易。”

方唯也没有多说,只是拿话点了对方一句。

王松林嘿嘿的傻笑,这些事情他反正搞不懂,三哥怎么说他怎么听就是了。

方唯也懒得再和对方讨论这个问题,交代了一番之后就离开了瑶寨。王松林这边准备变异株和材料还需要一些时间,他最近还去不了中原基地。

之所以要亲自跑一趟,也是为表明自己重视的态度,他还是很看重与作物所的合作的。

下午。

林炳坤抵达了社里,和方唯聊起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工作。

“我最近去了所有的生产单位,基本情况还是好的。就是公司掌握的旱田较少,一些经济作物的种子培育受到了影响。”

林炳坤建议再承包一些旱地,加强经济作物的种子培育工作,这样的话,可以为公司带来的新得利润增长点。

“这件事我会考虑的,回头你抽时间和蔡总也汇报一下你的想法。”

方唯没有马上表态,公司到了现在的规模,一举一动都要深思熟虑才行。

晚上。

方平和田桂花过来到家里吃饭,方唯问了一下煤矿的情况。

煤矿现在基本运行平稳,由于增添了诸多的设备,而且加强了安全方面的投入,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