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钱旭开车去镇上买了些黑色薄膜纸和肥料。回来时,发现他父亲、大哥和大舅已经把后山的树都锯完了,正在搭建围栏。
“你们动作挺快啊。”钱旭把东西搬下车,笑着说道。
“有柴油锯,当然快。”钱父得意地拍了拍身边的机器,“这东西可真好使。”
接下来几天,他们又开始忙着建造新的牛棚。六米长、三米宽的牛棚分成了三个格子,专门用来养奶牛。钱旭站在新建好的牛棚前,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
“儿子,你那些中药材准备什么时候种?”钱父走过来问道。
“等把这边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再说。”钱旭笑着回答,“一步一步来。”
夕阳西下,父子三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晓霞正在院子里玩耍,看到父亲回来,立刻扑了过来。钱旭把她抱起来,感受着女儿身上的温暖,一天的疲惫仿佛都消失了。
“爸爸,你身上有泥土的味道。”晓霞皱着小鼻子说。
“那是因为爸爸在地里干活啊。”钱旭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
钱旭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望着阴沉的天空发呆。这几日忙着种树,腰酸背痛的感觉还未完全消散。
巧云在厨房里忙活着,院子里飘来阵阵饭菜香,混合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特殊气味。那是巧云正在厨房里忙活的臭鳜鱼,经过多日腌制,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钱旭放下晓霞,走进厨房帮忙。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他心中涌起一股幸福感。
“钱旭!”巧云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你快来看看,这臭鳜鱼腌得差不多了吧?”
钱旭起身走进厨房,只见巧云正俯身在一个陶缸前,长发垂落,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她转过头,眼中带着几分期待。
“味道是有了,不过这天气冷,再等两天更好。”钱旭凑近闻了闻,“你这手艺真不错。”
巧云嘴角微扬,转身继续处理案板上的萝卜。她的手法很熟练,萝卜丝均匀纤细,像一缕缕银丝般堆积在竹篮里。这些萝卜丝要晾成半干,腌制成酸萝卜丝,到时候炒腊肉最是下饭。
院子里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晓霞正在追逐着皮球,两只小狗也跟着她跑来跑去。玉宝懒洋洋地趴在门槛上,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热闹的院子,发出几声慵懒的“喵呜”声。
钱旭走过去,轻轻**着玉宝的脑袋。这只山猫现在的叫声越来越像家猫了,性子也温顺了许多。想起当初在山上遇到它时那副警惕的样子,钱旭不禁莞尔。
“对了。”巧云一边晾晒萝卜丝,一边问道,“你那些中药材准备什么时候种?地都选好了吗?”
钱旭端起桌上的奶茶抿了一口,热气氤氲中飘散着淡淡的奶香。这是早上刚挤的牛奶,他教会了巧云煮奶茶的方法。屯了一堆碳块在仓库,陶炉一直烧着,既能取暖又能热东西。
“等惊蛰前后吧,这些种子得先育苗。”钱旭放下杯子,“直接撒地里风险太大。”
“都种在爸他们地里?”巧云将最后一篮萝卜丝摆好。
“那肯定不行。”钱旭摇头,“地里就种点黄姜玉竹这些耐旱的。连翘是灌木,得种在坡上。人参喜阴,只能种在林下。我看青松岭就不错,在树林旁边安了片连翘田,森林深处埋了波人参。”
说到连翘,钱旭的眼前不由浮现出一片金黄的花海。这种小灌木开金色的花,极为好看。春天金花烂漫,秋天红叶似火,到时候青松岭的景色定然会更加迷人。
“你心里有数就行。”巧云笑着说,“我就怕你太累。”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脚步声。钱旭抬头望去,是父亲来了。老人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脚步匆匆。
“儿子,你那个粉碎机能打玉米不?”父亲走进院子,“家里玉米面不够了,喂牛都不够用了。”
“能打,明早我帮你弄。”钱旭给父亲倒了杯热茶。
父亲在椅子上坐下,捧着茶杯暖手。他的手上布满老茧,指节粗大,是常年劳作留下的印记。喝了两杯茶,聊了会家常,父亲才起身回去。
第二天一早,钱旭还在睡梦中,就被窗外的雨声惊醒。他掀开被子,打开窗户,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
“这雨来得及时。”钱旭暗暗点头,树苗有了雨水浇灌,存活的机会就大多了。
雨不大,挤牛奶的时候已经停了。现在钱旭只挤够三个人喝的,父母和大哥那边需要多少他们自己去挤。
等喝完牛奶准备做早饭时,雨又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打在瓦片上,发出密集的响声。这样断断续续的下了两三天,让人只能闷在屋里。
钱旭便趁机整理起从福州买回来的书,将想看的放在卧室,其他的摆在书房的书柜里。闲来无事就看看书,或是和巧云玩些小游戏。有时候下下棋,有时候教晓霞认字,日子过得倒也充实。
这几天晓霞身体不太舒服,先是喝多了牛奶闹肚子,后来又开始咳嗽流鼻涕。钱旭量了体温,还好没发烧。他摘了些枇杷叶,加红糖熬水给晓霞喝,第二天咳嗽就好多了。
正月二十二,太阳终于露面。阳光穿透薄雾,给大地镀上一层金色。
“巧云,你快来看!”钱旭掀开大棚的薄膜,惊喜地喊道。
棚子下面,那些蔬菜瓜果的种子都冒出了嫩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爸爸好厉害!”晓霞蹦蹦跳跳地夸奖,小脸上满是兴奋。
“确实不错。”巧云笑着给钱旭系上掉了的鞋带,动作轻柔细致。
看完苗子,钱旭就去找父亲和大哥帮忙抬粉碎机。三人合力将机器抬到祖屋,接好电线试了试。机器发出轰隆隆的响声,运转正常。
“爸,要玉米粒多点还是玉米面多点?”钱旭问道。
“玉米面多点吧,主要是喂牛和林麝用。”父亲擦了擦额头的汗。
钱旭换上细筛,开始打玉米。轰隆隆的声响引来不少村民围观。这机器速度很快,半小时就打完了两百多斤玉米。玉米面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钱旭,这宝贝砸了多少钱呀?”路人一脸懵圈地开口。
“福州机械厂买的,一百块。”钱旭一边忙活一边回答。
“这么贵啊。”村民们纷纷摇头,暗道钱家是越来越富了。
“整这玩意就为了伺候那群虾兵蟹将。”钱旭笑了笑,他对给人打粮赚小钱没兴趣。
等把剩下的玉米也打完,钱旭对父亲和大哥说:“晚上去我家吃臭鳜鱼,巧云做的安徽名菜。”
“好嘞!”父亲和大哥都露出期待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