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卖黄菊,你讲秋天的怀念? 第162章:首组选手,第三场文艺比拼开始!

第二轮比拼结束,进入三分钟的休息时间。

趁着这宝贵的时间,九号和三号选手冷静的回忆着所有文学作品。

方便在接下来的比拼里,在最快的时间想起。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五十万。

并且连下降的趋势都没有,还在持续不断的上涨。

照这个进度下去,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突破四百万。

打破《文艺大比拼》在线人数的记录,也是早晚的事情。

坐在后方的参赛选手,看到这期夸张的热度。

心情变得愈发紧张,十分担心自己在场上的表现。

九号选手和三号选手在场上的发挥,绝对是非常优秀的。

前两场比拼两人的差距都不大,分别以一分的优势取得胜利。

两人惊心动魄的比拼,连观看的人都不免跟着紧张。

在这空余的时间里,现场的气氛非常的安静。

不论是参赛选手们,还是台下的工作人员。

没有一人大声说话,就算交谈也是小心翼翼的压低声音。

在这宝贵的时间里,该让两名选手好好休息。

万一弄出了什么奇怪的动静,打扰到了场上的两名选手。

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在下一场的发挥,从而导致结果的改变。

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九号和三号选手才能静下心来。

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应对接下来第三场文艺比拼。

就连直播间三百多万名观众,也不再发表激的言论。

安安静静的等待着,第三轮比拼的开始。

作为第一组上场的选手,九号和三号任何一方的胜利。

都绝对是这一期节目,备受瞩目的话题。

三分钟的休息时间转瞬即逝,第三轮文艺比拼即将开始。

几乎是所有人的视线,全部集中在中央大屏幕上,等待着首轮题目的出现。

每一轮的随机题目,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过一会,题目在大屏幕上显现。

这一轮的题目,是小雨。

两名选手不停回忆着,没有着急去作答。

而是在脑海里不断刷新,只要有更精彩得文学作品,直接就替代掉上一秒的想法。

在短暂的十秒钟时间里,九号和三号舍弃了不知道几个有关小雨的文学作品。

都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出最好的东西。

得到了裁判组给出的高分,才能在第一轮比拼拉开差距。

时间一秒接一秒的过去,几百万人看到两名选手紧张的表情,连自己也跟着紧张起来。

之前观看这档节目的时候,看着选手进行文艺比拼。

虽然也会跟着一起紧张,但也远远没有现在紧张。

因为大家现在正在观看的,是《文艺大比拼》这档节目的最后一期。

每组选手比拼的胜负,关乎着最终的奖金和排名。

时间还剩最后三秒,九号选手说出了心中所想的答案。

“雨点开始稀疏而温柔地落下来了,像天空细碎的叩问,轻轻地敲打着静默的水洼。

雨丝斜织着,竟将天地悄然缝合成一整幅朦胧的薄纱。

雨滴无声地滚落在青瓦之上,又顺势滑下,如点点清泪坠入檐下的小水坑。

叮咚一声,便化作了涟漪,一圈圈漾开,慢慢又归于寂然。

雨丝如线,连绵不断,织就了无边无际的轻纱。

于是山峦、树木、屋舍,一切景物都浮起一层薄雾,朦胧得宛如水墨画里晕染开的淡痕。

雨水滴落之处,草木便鲜亮得如同新生。

青草挺直了腰杆,叶片上悬着晶莹的水珠,仿佛大地慷慨捧出的珍珠。

树也格外精神了,叶片被洗得青翠欲滴,叶尖上悬着水珠。

一颗一颗,亮得剔透,那便是枝叶间悬挂的玲珑灯盏了。

田埂上偶见戴着斗笠的农人,身披蓑衣,如一点墨痕缓缓移动在雨帘深处。

远处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随即又被雨丝轻轻打湿了翅膀,终于无力地散开,消融于茫茫雨色中。

细雨弥漫,万物皆湿漉漉地静立着。

我竟暗自羡慕起草木来,它们何等单纯,只消一场雨,便得着了整个宇宙的滋润与满足。

原来,我们都在等一场雨。人间草木,人心又何尝不是。

都渴盼着被一种天降的无私温柔所抚 摸,所抚慰;由此干枯的方得苏生,蒙尘的方能焕然一新。

雨,终究是上天写给人间的湿润诗行,字字滴落,无声地滋养着大地上所有无声的盼望。

生命在它微凉的亲吻里,悄悄睁开渴念的眼,又缓缓舒展了等待的根须。”

三号选手听完对方的回答,表情有些难看。

他要回答的文章,明显没有九号选手优秀。

或许在这第一轮的比拼,他就会不幸落到下风。

要是第一轮就落后了一分,后续的两轮想要追平难度很大。

可时间还剩下两秒钟,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回忆。

不过幸运的是,他接下来要回答的文章。

是蒋志远教授在三年前,发表的《细雨行》

所以不管九号的回答有多精彩,他也一定会拿到蒋志远教授的一个绿灯。

至于其他三名老教授会这么做,他不敢确定。

时间即将归零,三号只能把脑海中想好的答案,流畅的讲述出来。

“雨下了起来,雨点不密,也不大,只是细,只是轻。

风是小的,雨丝便也斜斜地落下来,落在水洼里,洇开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圈,又迅速地隐去了。

天地间笼着一层湿润的灰调子。

近处的树,远处的山,轮廓都模糊了,像是被水濡 湿的墨迹,淡淡地洇开在纸上。

青草伏得更低了,叶子被打湿,沉沉地贴在泥土上,显出深绿的颜色。

田里的禾苗却显得精神,在细雨的敲打里微微摇动。

路上行人少,偶尔有撑伞的人匆匆走过,鞋底踏在湿漉漉的地面上。

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很快又消失在雨幕里。

雨点落在伞面上,声音细碎而密集,如同蚕在啃食桑叶。

远处的田埂上,依稀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在雨中缓缓移动,像一点模糊的影子。

我站在屋檐下,看雨丝无声地飘落。

檐角的水滴渐渐连成了线,滴答、滴答,敲打着阶下的青石板。

空气凉凉的,带着泥土和青草被雨水洗过后的气息。

伸出手去,几点微凉落在掌心,转瞬即逝,只留下一点湿润的痕迹。

雨就这样下着,不大不小,不疾不徐。

草木安静地承接这天降的微凉,路上的水洼映出灰蒙蒙的天空。

有人匆匆赶路,有人倚门静看,世界在细雨里,各自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