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卖黄菊,你讲秋天的怀念? 第107章:关于水的故事,大禹治水!

“于是,他决定摒弃父亲鲧的堵截之法,采用疏导的方式治水。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开沟掘渠,让洪水顺着渠道,从江河流入大海。

在治理过程中,大禹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

例如在治理黄河中游的龙门山时,这座山横亘在黄河中间,挡住了河水的去路。

大禹带领着治水大军,手持简陋的石斧、石凿等工具,开始了艰苦的开山工程。

他们日夜奋战,不畏严寒酷暑,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将龙门山劈开。

形成了一道宽阔的峡谷,黄河水得以顺畅地从峡谷中流过。

又如在治理淮河时,大禹发现淮河河道弯曲狭窄,水流缓慢,容易造成河水泛滥。

他便组织百姓拓宽加深河道,同时在两岸修筑起坚固的堤坝,防止洪水溢出。

在治理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凶猛的野兽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但大禹和他的治水队伍毫不畏惧,始终坚持在治水一线。”

听着大禹对治水做出的许多努力,让观众们逐渐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跟鲧的堵截法比起来,大禹疏导水流的方法更加合理。

也正因为如此,想要让洪水顺利的流进大海。

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疏通的道路是大禹等人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创造出来的。

对于大禹的奉献精神,上百万观众发自内心的感到钦佩。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正是因为有大禹这样的人,才让我们安心的生活着。”

“故事里的大禹,或许一生都得奔赴在治水的第一线,也正因为有他的存在,多少生命能免受洪水的灾祸。”

“大禹看似是在治水,实则是在解救被洪水困扰的人们,照这样下去,洪水的问题一定会被治理好。”

“大家齐心协力的去做一件事情,就算再难也总有一天会完美解决,就算陈神不透露结局,我也能通过大家的表现看到结局。”

“……”

陈越说道:“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时间里,全身心的投入治水的工作中。

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时间回去看看。

这件事也被称为,三过家门而不入。”

说完这句话,陈越再次讲述道:“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妻子女娇刚刚生下儿子启。

大禹听到妻子痛苦的呻 吟和孩子的啼哭声,心中十分牵挂。

但他想到治水的重任在肩,百姓们还在遭受洪水的折磨,便咬咬牙,转身离开了家门。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孩子已经能走路、说话了。

妻子抱着孩子站在门口,孩子看到大禹,高兴地叫着“爸爸”,向他伸出小手。

大禹停下脚步,远远地望着妻子和孩子,眼中满是愧疚和思念。

但他只是挥了挥手,便又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第三次路过家门时,孩子已经长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

他跑过来紧紧地拉住大禹的手,哭着说:“爸爸,你为什么总是不回家?我好想你啊!”

大禹抚 摸着孩子的头,眼中噙着泪水,说:“孩子,爸爸在治水,等洪水治好了,爸爸就回家。”

说完,他狠心地推开孩子的手,转身离去。”

刚才还为大禹治水感慨的观众们,听到这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

从第一次孩子刚出生,到第三次孩子已经长成了少年。

可见大禹在外的辛苦,一连治水十三年。

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连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都没有。

观众们非常好奇治水的结果,大禹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成功。

不少人在弹幕上提出疑惑,询问陈越故事的结果。

陈越回答道:“经过长期的努力,大禹终于成功地治理了水患。

黄河、淮河等各大河流都被引入了正确的河道,洪水不再泛滥,百姓们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他们在肥沃的土地上开垦农田,种植庄稼,饲养家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成功,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

他的功绩得到了百姓们的衷心爱戴和各部落的一致拥护,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在舜年老后,大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说完这一段话,大禹治水的故事到此结束。

上百万观众听到美好的结局,彻底松了口气。

“十几年的努力才把洪水治好,真是太辛苦了。”

“大禹终于能回家了,以后的日子不用奔走在治水第一线,可以跟家人们在一起了。”

“被推举成部落的新首领,是他应得的,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听着主播讲的故事,大禹真的很有人格魅力,很难想象把洪水的问题治理好,救了多少人的命。”

大家在弹幕上讨论着大禹治水的事情,一时没能从故事里走出来。

片刻之后,陈越一句话打破现场的宁静。

“我还有关于水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听。”

上百万观众自然是一致赞同,只要是陈越讲的故事。

绝对不会让人失望,少听一个都可惜。

听完大禹治水的故事,观众们完全没听够。

不停在弹幕上,催促着陈越继续讲述。

看到大家这么热情,陈越也不墨迹。

“相传唐朝贞观十八年,高 丽与百济联兵进攻新罗,截断了新罗的入朝进贡之路。

新罗派使者向唐太宗乞兵求援,唐太宗亲率水、陆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征高 丽。

这日傍晚,唐太宗李世民亲统的征东大军到达千乘县东部沿海一带的王署埠村。

当时已是盛夏,天气炎热,人困马乏,饥 渴交加。

此地为退海之地,遍地盐碱,淡水难寻,士兵们挖了几十口井,取出的水都苦涩难饮。

李世民的坐骑乌骓马干渴难忍,挣断缰绳跑到行营西北方向。

后腿直立,前蹄不停地刨地,一蹄陷入土中,马受惊再次跃起跑开。

就在马蹄踏过的地方,一股清泉“汩汩”涌出,泉水甘冽。

坑中的泉水溢满而止,随用随长,取之不尽。

李世民遂命名此泉为“马刨泉”,后谐音演为“马跑泉”。

他以为这是上苍恩赐,便下令在此修筑行宫,建立码头,此地也因此被称为“王署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