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第595章 南海急报

百官只怕更多是觉得,五百公里的巨城,如何修建城墙?

更何况,这黄河跟长江之间的落差,也的确是个大问题。

如果真的是修一条贯通大运河,肯定会造成水系改道,还是国土之中最大的两条河流水系改道,具体是好是坏,根本说不好。

现在的黄河,其实水也挺清澈的,只是相比于长江而言,是属于有泥沙的水,还没到后世那种程度,也不会很多地段都是天上河。

可李承乾知道,他就没想过要修城墙。

非要说还要修城墙,那是属于皇宫的范围内才会修城墙。

未来是热武器时代,城墙的作用已经很小,更多的是划分地理位置。

作为皇权而言,这一道宫墙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就没必要再弄城墙了。

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位时期,就修这么一座巨城。

只不过,如果能把这个南北大运河联通,把长江跟黄河连起来,还真是一个千古工程,并不只是水源的问题。

有这条大运河的话,就类似于后世的南水北调一样。

不用想都知道,从海拔上来说,黄河大部分地方比长江要高。

正常来说,一旦大运河出现,是黄河的水会流向长江。

可是,长江流域的南方,一旦到了雨季就会暴涨。

这个时候,水就会自然流向北方。

就像李承乾曾经去过的云梦泽那一片,就有一条小河,是两个方向都在流动。

枯水期朝着一边流动,汛期又朝着另一边流动。

南方变成泽国的时间,正好就是北方缺水的时间。

只要能在技术上做好防备,这简直就是天然的南水北调。

越想,李承乾就觉得越可行。

至于这个工程要进行多少年,李承乾从来不去想。

他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就看到,看不到就算了。

只要后代皇帝,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坚定的执行下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不了百年之后实现。

后世都能靠着学技术,短短几十年发展到那种程度。

他现在虽然没有老师,可却相当于有着完善的技术储备。

只需要一步一步的来。

不说比后世发展更快,但除了前期打基础之外,绝对不会比后世要慢,完全有这个可能实现。

百官们各抒己见劝阻半天,只见李承乾沉默不语,慢慢也跟着沉默不语了。

就在李承乾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房玄龄又说道:“陛下,您开展的工程太多了。

现在别的先不说,在保障耕种的同时,民力已经有些不够用了。

更何况,按照您的政策,需要用钱的地方可谓比比皆是。

不管是新挖运河还是修新都城,这笔投入都是长期而且巨大的。

此刻,并不是好时候。

若是陛下怕长安无法承担,不若迁居东都洛阳,暂且把中心转移。

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提迁都之事?”

这意思,既然长安确实有些难以为继,那不如把重心暂时转移到洛阳这个东都,把长安这边画作陪都,相当于用来应急。

至于修新都城的事,还需要再等等。

这话已经很委婉了,李承乾其实心里也清楚。

此刻,他也有些难办。

“报……南海急报……南海急报……”

听到殿外由远而近的沙哑呼喊,百官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

南海急报,听到这个词,他们瞬间猜测到来源。

就连李承乾听到的这个声音,也是差点从龙椅上站起来。

南海急报,应该是来自于南海的农业院, 也就是专门培养水稻的。

李承乾有过交代,只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就能够使用专线急报,跟八百里加急是一个层次。

所谓八百里加急,并不是说一天能跑八百里,而是一个层次区分,除外其实还有个六百里。

换句话说,八百里就是汇报最高军情用的。

八百里加急,并非换人不换马,而是属于接力,然后日夜不停的跑。

有接力的,有监督的,有打前哨的,以防止中途的任何意外。

一次八百里加急,往往要动用几十人几百匹马,这是一个大工程。

像电视上演的,八百里急报送到,人泄了那口气就不行了,一般是不存在的。

因为能用上这种方式的,那都是很紧急很重要的东西。

这要是在路上,人就不行了,那不就完蛋了吗?

现在的信鸽,还无法传递那么远的消息,中途多次运转,可能会出问题。

所以,八百里加急依然存在。

八百里加急,甚至可以跑朱雀大街的中间,进出任何城池甚至宫门,都不会被阻拦和查验。

因此,这人才能一直跑到这里来,而没有任何人汇报。

在百官和李承乾的注视之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踉跄着狂奔进入大殿。

来人穿着专用的马褂,背上插着专用的令旗,来到前方跪下,边从怀里掏东西边说:“报……陛下,南海急报,南海种植基地,水稻种植取得突破性进展!”

李承乾紧紧的握起了拳头,声音却依旧平稳:“呈上来!”

殿廷通奏走下台阶,从这信使的手里,接过一个油纸包裹的东西,随后层层揭开。

里面是一封信,一封用特殊印泥来封装的信。

翻来覆去再次检查之后,确认应该没有危险,这才双手捧着上来,放在李承乾的案桌上。

李承乾这才拿过,拆开之后从中拿出一页信纸,慢慢的看了起来。

含元殿的气氛,突然变得凝重,百官也眼巴巴的看着。

好一会儿,李承乾才放下信纸,随后一声不吭。

“房爱卿,你可知道,现在的水稻亩产是多少?”李承乾问。

房玄龄回答道:“回陛下,薄田一般四百斤左右,良田最高记录为六百斤左右,大多是在五百斤左右。

此,得益于各方面的改良和施肥。”

“那你可知道,农院的南海分院那边,现在亩产突破多少了?”李承乾再问。

“臣,不知!”

这方面,房玄龄唯一知道的是,好像在弄什么杂交水稻。

听这个名字,总感觉不太正经……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