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秋,某重点高中历史课堂。
“叮铃铃——”
上课铃声清脆响起,喧闹的教室渐渐安静下来。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目光投向门口。
一位戴着眼镜、神情温和的中年历史老师,姓杨,抱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教材,脸上带着兴奋光彩,步履轻快地走上讲台。
“起立!”
班长喊道。
“老师好——!”
同学们整齐划一的声音充满朝气。
“同学们好,请坐。”杨老师将教材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没有立刻翻开书本,而是笑意盈盈地开口,抛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一位非常特别的历史人物。在正式上课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他故意顿了顿,吊足了胃口,“你们......有谁知道‘文武王’说的是谁吗?”
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炸”开了锅!
“我知道!是贾玌!”
“是辽王贾天戈!”
“我看过《天戈传奇》那部电影!”
“我爸妈带我去过文武王祠!就在太宗文皇帝庙旁边!”
“我们老家广场上就有他和太宗皇帝的雕像!”
学生们眼睛发亮,争先恐后地抢答,气氛热烈异常。
显然,对这个名字,他们并非陌生,反而带着一种熟悉与崇敬。
杨老师看着台下踊跃的场面,满意地笑了,抬手虚按,示意大家安静。
“好,好!看来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他。那正好,我们今天这堂课,就一起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被后世尊为‘文武王’,誉为‘大庆第一完人’的传奇——贾玌,贾天戈!”
他转身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文武忠武王——贾玌”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随着杨老师充满**的讲述,配合着多媒体课件上恢弘的画卷与影像资料,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次在年轻的学子面前徐徐展开。
从贾玌十二岁毅然从军,初露锋芒;到二十岁封王拜将,名动天下;
再到他与太宗文皇帝秦戬之间那段流传千古、“愿再续君臣缘”的知遇佳话;
他如何辅佐君王,北定辽东,东平倭寇,主持制定《大庆会典》,开创“至治盛世”;又如何在内政外交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直至晚年仍辅佐两朝,守护盛世绵延......
杨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尽管这些故事,他们或许早已在影视剧里看过,在长辈的口中听过,在旅游时见过的雕像和祠宇前感受过,但每一次在课堂上系统地、深入地聆听,总能唤起内心深处新的震撼与共鸣。
尤其是当听到贾玌十二岁从军,二十岁便已功成名就,封王拜将时,许多学生的眼中都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那是一种混合着惊叹、向往与热血的情绪。
“我的天,十二岁......我还在玩泥巴呢......”
“二十岁就封王了......这简直是小说的主角模板啊!”
“同样是这个年纪,人家在保家卫国,名扬天下,我们......”
“我要燃起来了!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台下响起了低低的、压抑不住的议论声,少年们的胸膛微微起伏,仿佛有一股热血在奔涌。
他们正值青春,怀揣梦想,贾玌那近乎神话的早年经历,如何能不让他们心潮澎湃,心生向往?
谁不曾幻想过,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杨老师将学生们的反应尽收眼底,他放下激光笔,走到了讲台中央:
“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像文武王这样的先贤,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他环视全场,目光灼灼,“是要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找到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贾玌之所以能被后世铭记近千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功绩,更是因为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忠诚、勇敢、智慧、信义与担当!他文武双全,忠勇无双,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人格化身。这,就是我们文化中所推崇的‘完人’境界。”
“他希望我们记住的,不只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个治国有方的能臣,更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为信念奋斗终生的人!”
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杨老师激昂的声音在回荡,每一个字都敲击在年轻的心扉上。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想,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他的传奇人生,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在你们的年纪,努力学习,锤炼品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与传承!”
“叮铃铃——”
下课铃声响起,打破了教室的寂静,却仿佛点燃了更炽热的火焰。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但关于文武王,关于那个时代的精神,希望你们能继续思考。下课!”
“起立!老师再见!”
同学们齐声喊道,但许多人的目光依旧紧紧盯着黑板上那个名字,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亮与坚定。
少年心事当拏云。
那个千年前的身影,跨越了时空,在这一刻,与这些新时代少年的梦想与热血,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并将伴随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叮铃铃——”
短暂的课间休息结束,上课铃声再次响起。
刚刚还在热烈讨论历史课内容的同学们意犹未尽地回到座位,目光习惯性地投向门口。
走进来的是一位年轻些的、同样戴着眼镜却显得更活泼的语文老师,姓陈。她脸上带着一种“我抓住了你们小尾巴”的狡黠笑容,步履轻快地站上讲台。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陈老师放下教案,双手撑在讲台边缘,笑眯眯地扫视全班,“刚才在走廊就听到你们班热闹得很,杨老师是不是又给你们讲‘文武王’了?”
“是——!”
同学们拖长了声音回答,脸上都带着兴奋。
“巧了不是!”陈老师一拍手,笑容更盛,“咱们今天语文课要学的,正好也和这位‘文武王’贾天戈有关!”
“哇——!”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和兴奋的哇哇叫声,比刚才历史课还要热烈。
毕竟,刚刚燃起的热情还没消退,又能立刻在另一门课上接触到同一个崇拜的偶像,这种感觉太棒了!
陈老师很满意这个效果,她故意卖了个关子,等大家稍微安静,才慢悠悠地说:
“我知道你们很喜欢他,崇拜他,觉得他是大英雄,对吧?”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
“不过呢......”陈老师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个经典的、让学生们心头一紧的“坏笑”,“当我宣布下面这句话的时候,我想,你们可能就不会这么‘爱’他了。”
同学们的好奇心被彻底吊了起来,纷纷追问:
“为什么啊陈老师?”
“是什么话?”
“快说嘛!”
陈老师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又略带忐忑的眼睛,终于图穷匕见,说道:
“因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由庆代大儒撰写的《平辽赋》及其相关评注,需要——全文背诵!”
“......”
教室里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刚才还闪闪发光的眼睛,瞬间失去了神采;刚才还兴奋雀跃的脸庞,瞬间垮了下来。
紧接着,便是一阵哀鸿遍野:
“啊——!不是吧!!”
“天塌了!!”
“陈老师!不要啊!!”
“《平辽赋》?听起来就很长的样子!”
“我刚燃起来的英雄梦,瞬间被背诵浇灭了!”
“我就知道!语文课的温柔背后总是藏着‘**’!”
同学们捶胸顿足,叫苦不迭,仿佛遭遇了世界上最残酷的刑罚。从极度兴奋到“绝望”的落差,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戏剧性的悲愤气氛。
陈老师看着台下这群“戏精”学生,忍俊不禁,却又努力板起脸:
“安静,安静!刚才不是还喊人家‘偶像’吗?怎么,为偶像背篇文章就这么难?要知道,这篇文章可是当年歌颂他平定辽东、收复故土的不世功勋的!字字珠玑,气势磅礴!能背诵下来,那是你们的光荣!”
话虽如此,但她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
她知道,这群孩子虽然此刻叫苦连天,但最终还是会一边抱怨,一边认真地啃下这篇古文。
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个数百年前的身影,他所建立的功业,他所代表的精神,会以另一种更深刻的方式,融入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血脉中。
这或许,也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传承吧。
只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学子们来说,这份传承的“代价”,暂时有点“沉重”罢了。
教室里,求饶声、讨论声、翻书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与千年前的金戈铁马、盛世华章,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生动而有趣的画卷。
【两万多字的番外正式结束,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