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185章 他诗赋不对仗!

许是方才天子的激动,让郭皇后也有些发懵。

毕竟方才自己可是拿出贴心的姿态,去讨好皇帝。

未曾想会是这种结果。

她以为自己随便教训几个奴才,进皇帝的屋子。

别人没资格进,她还没有资格进吗?

此时的郭皇后不过才十二岁,见天子声音微弱,当即打消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没错!”

“我就是来关心天子的。”

“是天子他因为处理政务烦躁。”

“明日我去与母后说一说。”

郭皇后很快就给自己找补好了理由,然后脸上扯出笑容跟天子赵祯告退。

赵祯看见郭皇后脸上还有笑,当即心中更是大怒。

“挑衅!”

“她完全不顾及朕的感受!”

“仗着母后对她的宠爱,肆意的欺辱朕!”

赵祯手中的拳头都攥得生疼。

他下意识的想要把桌面上所有的东西都滑落到地上发泄一通。

但最终他的双手支持撑在桌子上,无声的叹息。

“朕这个大宋皇帝,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自由啊!”

第二天。

应天府知府晏殊的奏章才送到了朝廷。

毕竟出现当街杀官之事,是一件非常恶劣的事。

辛亏顾通判得到了王神医的救治,才堪堪保住一条性命。

尤其那杀手火眼狻猊还是从东京城来的,希望开封府能够配合抓捕。

饶是经历过**斗争的这群宰相们,也没经历过当街被刺杀的事。

这得是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那顾子墨偷了别人老婆吗?

搞得从东京雇佣人去杀他。

刘娥眉头微挑,这么多年她也没有听过有官员被当街刺杀。

顶多是宰相王旦被人当街扔书砸一砸。

但她执政多年,并没有率先开口。

知道真相的皇帝赵祯端坐在龙椅上,他是知道事情的真相的。

但是没想到晏殊竟然没有如实上报,并且隐去了宋煊救治仇家的消息。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说实话。

但赵祯也是习惯的不语。

吕夷简当即开口道:“此事实在是恶劣,若是不抓住凶手,加以惩治,大宋的威严也就没有了。”

就算宋庭的政策是整体宽松些,许多百姓也敢敲鼓去告官,甚至去拿捏官员。

但都是没有撕破脸皮,可以允许的操作,毕竟是没有性命之忧。

可当街刺杀,那就不一样了!

若是朝廷不严加惩治,今后效仿的人会不会更多?

那些歹人一旦杀官,下一步是不是就要造反?

如此危害整个大宋的政权,必须要重拳出击。

“不错。”

王曾也对于杀官这种事感到很是愤怒。

难不成又要回到五代十国那种,不把人当人的时代吗?

“必须要重惩,并且派人前往宋城调查清楚缘由。”

王钦若自是抬头看向皇太后。

刘娥只是点头:“派皇城司的人也一起去探查一二。”

赵祯一听这话,心头有些震颤。

母后如何能派皇城司的人去呢?

“太后,此事还是交给提刑司去办吧。”

吕夷简可不想皇城司的人去查案子,尤其这件事还是涉及官员的性命问题。

“是啊。”

在这件事上,王曾也是愿意官府的人去查案子而不是皇城司:

“自从太宗设立以来,虽不是常设,但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提刑司是宋仁宗亲政后才决定设为常有机构,是中央派出去,代表中央监督所辖州县等等。

宋慈这个位置相当于省检察院的院长。

刘娥看向一旁的王钦若。

王钦若也是赞同由提刑司去办。

“既然如此,那便推举人选,也好尽快查办此事。”

皇太后刘娥也没有非要皇城司的人去。

她其实是知道天子派人出去了。

方才提了一嘴,不过是敲打敲打皇帝。

其实宫中发生什么事,都瞒不过刘娥的。

对于皇帝与皇后之间夜晚的争执,她也清楚,但并不打算管,甚至还想要放纵一二。

刘娥不是对赵祯要求严格,而是有着一定的自己的思考。

你爹便是年纪轻轻沉迷于女色导致年轻就病故了,你绝对不能走他的后路。

当年太宗有三个儿子。

真宗皇帝是老三,就想当个闲散王爷,可命运开了个玩笑。

不知道怎么回事被太宗寄予厚望的长子疯了。

当然这是在太宗这个擅长玩毒的搞死大侄子的传闻后。

而二儿子确实是有野心,但英年早逝。

最终太子之位落到了真宗头上,就这。

太宗瞧着真宗面色蜡黄,一瞧就是沉溺于女色的面相,遂下令把刘娥给送出王府去。

也就是真宗的好基友张耆把自家寨子给刘娥住,为了避嫌他不回家在办公场所住了近十年。

待到真宗上位,张耆自是得到了极大的回报。

当然也少不了吕端这个大事不糊涂的宰相,亲自确认真宗继位,避免了太宗的皇后想要搞**的事。

因为真宗是几百年来第一个正常继位的太子,可谓是天下都盼望的皇家正常权力交接。

太宗皇帝虽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可他不仅军事水平不行,而且还是小心眼,连别人吹捧自己的亲儿子他都生气。

但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刘娥淋过雨。

所以她也要把赵祯的伞给扯破喽。

绝不能让赵祯年纪轻轻就走了自己夫君的老路。

姓赵的对于姿色极佳的女人什么德性,她这个前期靠着姿色走上通天大道的人,还能不了解吗?

刘娥是这样想的,但并不妨碍她的权力欲望极高。

那十年的时间,她自是积极读书认字,为自己铺路。

待到进了后宫更是利用自己是蜀人的身份与后妃建立同盟,与朝官结交。

因为真宗皇帝不如祖上二人有权利和权谋,无法彻底掌控朝堂,再加上五代遗留下来的作风,勋贵与文人都看不起南人。

刘娥则是积极与备受打压的南人进行接触,帮助真宗维持朝廷的平衡。

南人势力在真宗朝开始了疯狂增长,也是皇权的需要。

刘娥在这期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她与杨贵妃又经常被真宗带在身边参与政务,进一步向南人释放重用的意思。

刘娥经历了风风雨雨才有今天。

所以就算仁宗这个儿子长大了,她也不愿意把手中的权力还给他。

皇太后说了话,众人又看向天子。

无论他有没有亲政,绝不能不让天子没有说话的机会。

“便,便如母后所言吧。”

接下来便是几个宰相开始商讨,到底派谁去主持这件事。

“曹侍中就在宋城监考,不如让他带头处理此事。”

“还需派遣两人辅佐。”

总之就算是曹利用挂名,但实际上的操作,还要下面的人去做。

武将且排一边去,背锅的事可以他来。

“我举荐大理寺丞庞籍。”

“我举荐大理寺正韩亿。”

“可。”

众人又齐齐看向太后,刘娥思索了一会:

“差内侍杨怀敏随行。”

众人也没有反驳,只要不是皇城司的人随行就好。

君权与臣权的相互斗争从来不会停歇。

……

晏殊抽空给朝廷写奏章后,便直接安排人全都在贡院里居住。

许多人都开始誊抄试卷,避免出现什么不该出现的问题。

时间紧,任务重,十天就要出结果。

曹利用双脚搭在桌子上,微微眯着。

他其实是想要出去的,在这里待着也没什么意思。

宋绶作为副考官,尽管提前看过宋煊的诗赋的卷子,但此时还是推到了晏殊跟前。

“此考生的诗做的不是太好,这首赤壁赋却是十分的优美,但并不符合赋的讲究对偶。”

晏殊接过后,仔细瞧了瞧,确认宋煊的赋写的不错。

但是那首诗与赋相比较,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篇我也看了,虽然诗赋不算极佳,但更是确认此子读书极多,否则不会写出连我等都不知道的典故。”

苏耆跟着评判一句。

晏殊却是不相信宋煊能读过多少藏书。

就勒马镇那个小地方,私塾教学力量差的狠。

没有埋没宋煊与张方平这样的读书天才,完全是他们两个自身实力强横。

晏殊比任何人都了解宋煊的作为,他这首诗里大家没有见过的典故,定然是他自己个编纂出来的。

“且先写个甲等放在一旁吧。”

晏殊并没有直接定什么解元之类的。

万一有比宋煊表现好的学子出现也是可能的。

况且宋煊的诗赋还是有待商榷。

曹利用闲的无聊,拿过这张卷子,开始念一念,这诗写的有些拗口。

然后开始念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宋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啧,还他**宋子,他怎么不写孔子孟子老子呢!”

“哈哈哈。”

曹侍中说的笑话,大家还是要捧场的。

“不太行,开头一点都不对仗,连我都看出来了,你怎么能给甲等呢!”

曹利用开始掰着手指头往前数:“也就是两年前的事。”

晏殊愣了一下。

难不成宋煊两年前,真的去赤壁那里游玩了?

因为他下意识的觉得宋煊是随便胡写的,直接往后倒腾了几十年。

依照宋煊的野性,家里又没人管,他往外跑,也实属正常呐!

然后晏殊开口道:

“曹侍中,莫要再念了,影响其余考官判卷,你且把这个给我,我再看看。”

曹利用直接就递给晏殊。

他是想要看看宋煊的卷子,奈何全都糊名了。

曹利用丝毫不觉得这个是宋煊的卷子。

依照他对宋煊读书天才的认知,怎么可能写出这种不对仗的诗词来呢?

尽管宋绶、苏耆、晏殊都知道宋煊的卷子,但他们也是下意识的没有把这事给曹利用说一说。

毕竟这种处理方式,都是文官的老习惯了!

晏殊再次仔细的看宋煊所写的赋。

他发现按照宋煊的性子,倒是能写出如此“以文为赋”的新鲜点的体裁形式。

因为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

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很是附和宋煊的文采。

晏殊觉得宋煊不仅胆子大的狠呐,连野心都大的狠。

大有一副自成一派的架势。

但是目前大宋的文风却不是如此,科举考试的文风也不是这样!

就算你小子今后要成为文坛大家,想要考取进士,也得老老实实的按照科举的要求。

不要总想着去投机取巧。

晏殊想了想直接给宋煊划了丁等。

“这才对嘛。”

曹利用拍了拍宋煊的卷子:“这诗赋写的不行,给什么甲等啊!”

“等等,给丁,有些过分了,同叔。”

晏殊却是没有理会曹利用的话。

可是宋绶以及张耆都有些诧异,就算宋煊这个诗赋写的不是很合规矩,可也没有必要成为丁等要被罢黜的那一步吧。

“不用多说,快些判卷吧。”

晏殊作为主考官,在处理解试这个线条上,还是有着一定的话语权的。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

曹利用瞧着宋煊的卷子,那个被划为丁等的试卷。

他一时间不理解。

“同叔,宋十二的试卷没必要给打成丁等啊,他这个策论写的也好,怕是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

曹利用也知道大宋进士科虽然主要是考取四门,但主要是以诗赋取人的。

这个排在前头,录取的可能性就更大。

因为其余两科都算是记忆力的,策论一般考生也写不出什么花来,他们能有什么治理经验呐?

晏殊点头道:“写的好是好,可你曹侍中也说了,他诗赋写的不够对仗。”

“这。”曹利用一时间被怼了,他又开口:“可是算乙上也是可以的,你不能判卷如此不公,就是想要罢黜这么一个好材料。”

“是可以给他改。”

晏殊不等曹利用的辩驳主动道:

“但我不想给他改!”

此言一出,这几个考官都是有些诧异。

就算宋煊对仗不行,但于情于理来讲,真不至于是丁。

“晏同叔,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曹利用没觉得宋煊哪里得罪晏殊了,而且他也不认为晏殊是一个会打击报复后辈之人。

他晏同叔提拔还来不及呢。

“十二郎年纪轻轻,不仅才华外露,还霸气外露,不妥!”

晏殊继续复核其余考生的成绩:

“自是要磨一磨他的性子,让他莫要总是干些投机取巧的事。”

“不是,你。”

曹利用当即甩手道:“我不同意你以磨砺他性子为缘由,就故意罢黜他。”

“况且以我观之,整个应天府的考生,没有一个比他写的好的人存在。”

“有啊。”

“你。”

曹利用接过晏殊递过来的甲上卷子:“韩琦?”

“就算韩琦这个诗赋对仗工整,可他写的这个赤壁赋能流传千古吗?”

“科举考试考的不是流传千古。”

晏殊依旧不做理会,宋煊还得练!

“你跟我出来。”

晏殊被曹利用给拉到偏厅:“我不明白!”

“有什么不明白的?”

曹利用伸出手指着晏殊:

“宋煊在此番考试当中表现出色,文章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惊艳全场,可你却故意罢黜他!”

“他诗赋不对仗!”

“宋煊的诗赋极佳,就算不对仗,可也是辞藻有美,意象连贯,结构严谨。”

“他诗赋不对仗!”

曹利用直接被晏殊给整的气愤填膺:

“你怎么能拿我的话当说辞呢,我曹利用不懂科举胡说八道,可是你晏殊懂科举啊?”

“直娘贼,你们一个个的平日里都不听我的建议,现在要干得罪人的事,就听我一个武夫的建议是吧!”

晏殊摸着胡须点头:

“科举当然是我懂啊,所以我要给他丁等!”

曹利用气得甩袖子,在屋子里来回走小碎步,想要骂人,可又憋在心中不知道说什么。

明明是一个好苗子,却是如此被打压。

“曹侍中是想要榜下捉宋十二的婿吗?”

“怎么,不行?”

晏殊哼笑一声:

“当然不是不行,只是我想问,曹侍中是想要捉宋煊随便一个进士呢,还是想要捉连中三元那样的进士呢?”

晏殊这个画大饼的话,立即就吸引到了曹利用。

他回归头来:“你到底想要说什么?我老曹是个武人,听不懂。”

“如今的宰相王曾,他连中三元你也清楚吧。”

“嗯。”

曹利用从鼻子里哼出一声,他与王曾的关系并不好。

一个小辈也敢在朝廷上与他争座次!

“王曾便是连中三元,被圣相李沆榜下捉婿,女儿嫁过去早逝,又让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他了。”

李沆子嗣都不行,五个儿子里三个都早夭,女儿也是早夭,好不容易到了嫁人的时候,也是病逝。

晏殊提李沆就是对比曹利用如今的地位,他与王旦都配享太庙。

故意拿话点他,兴许将来你曹利用也能配享太庙呢。

“如今王曾年纪轻轻便身着紫袍,成为大宋的宰相。”

晏殊继续指了指外面的窗户:

“他宋十二也有连中三元的实力,可他性子太野,对于科举并不重视,总想着随便发挥发挥,能考上就行。”

“再加上参加解试那两夜又发生了许多事,影响了他,没考好也实属正常。”

“所以我要故意罢黜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