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现汉和东蜀的停战协议签订;这场为期70天的大规模热战结束了。
东西方一些军事学家,开始大肆讨论这场仗中“速战速决”的军事特点,仿佛掌握了目前工业革命时代的战争现状。
宣冲:“哎,才第一次工业革命呢。你们就把个例当常例了。”
此时工业化方兴未艾;工业强权的矛盾还都集中在边缘区域。
由于工业革命辐射力度还没够,边缘地区的交通基建落后。例如在非洲南部,任何一方工业势力在此地囤积的物资,都无法支撑三个月以上的战争。所以两股工业势力在这样的边缘区域相争,就是“短平快”。
这也就给了当代军事学家们错觉。他们进而推导,当代战争是短期的战争。
殊不知,战争要是发生在“铁路线”“城市仓库系统”良好的地方,会多么旷日持久。
殖民地的烂泥地,不具备打现代化战争的条件。大部分第三世界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意志都太弱了,这使得工业国可以用定额的弹药在短期内解决抵抗。
但不代表,工业化后的高凝聚力区域,也能被“三个月解决”!
这种对战争的错觉,不仅仅发生在一战时期;宣冲前世老殴洲们见惯了美帝在二流地区的平推后,其议会中也充斥着“高科技武器快速平推”的错觉。殴美一群没工业常识的二代们上场后,认为高科技就是可以“多快好省”,结果殴美军事战略就开始被一堆哗众取宠的外行带沟里去了。
以至于在大毛和二毛对抗时,殴洲的武器弹药储备,都按照三个月来准备;浑然不知,以殴罗巴的基建条件,若是爆发冲突,就必然是长期化的。
…一战是一场双方都没准备好的战争…
宣冲在翻阅完现汉内各路军事专家的点评后,决定看看这个世界的其他视角。当眼瞅着殴洲报纸上提出“所有战争都会在短期中结束”嘴角**!
宣冲翻译了一下殴陆的报纸发现:“那帮殴陆白皮们,对“东蜀和现汉”的战争幸灾乐祸。也让白皮愈发坚信了“战争短期化”的理念。”
放下拉丁语的报纸后,宣冲悲悯地摇了摇头:殴罗巴还是那个殴罗巴,幼稚、天真、乐观。
现在殴陆在对外,也就是涉及到东殷和大食这些外区域的问题上,殴陆诸国看起来很团结,但其他们自己内部那几个火药桶呢?
殴陆所有民间情绪都将火药桶视作为小问题,把危机视作常态化。
但他们一个个都自我声称“不排除动用武力”,乐观地认为:发展到最后一步时,对方会让步。
宣冲:这些**把战争当成一个“小呲花”,并且认为对手弱小,会率先“呲”完。
为什么会这样?殴罗巴的各国是用“对外团结”来掩盖了内部矛盾重重的问题。由于都共同信仰耶十大帝,所以民众被一种“战争只是为了荣誉”的幼稚情绪影响,忽略自己内部可能存在你死我活的利益点。
当惨烈矛盾爆发前,殴罗巴诸民:我们都是共同信仰,对付异教徒们才会无情,我们自己动手,一定会相互遵守绅士精神,打一场文明人的战争。
当矛盾爆发后,殴罗巴诸国眼睛发红地望着对手:“他**,你怎么还不投降(哒哒哒,机关枪扫射)!再不投降,我突突了你!绅士?什么绅士?风向正确!全体戴上猪鼻子面具!砸毒气弹!爷让你死!”
宣冲盯着巴尔干和波罗地出海口这两个“海陆交汇,族裔成分”复杂的区域。
解决这两个区域的问题,需要强国有着高度理性,负责地划分地区的权力和义务。
然而殴罗巴没有学到“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精髓。在一神教的策动下,民众情绪如同半瓶水一样晃荡,“情绪化”的人认不清一系列问题背后的恐怖。
最终会在“我觉得”“你不应该”“那又咋样”中,不理性的相互扭在一起。
现汉百年前对于殴罗巴的一系列交伐,也都发现了这些蛮夷的“好鬼神,轻理义”;遂与之远,让殴罗巴诸势力自己聚集在他们那个小宿舍中,美美地叙述姐妹感情。
…报纸的钱付过后,宣冲开始参与庆典…
现汉取得了战争胜利,东蜀割地赔款。在沿海各个城市街道上,官方举办了庆典。
关于战胜后的庆典,小民们也就是凑个场子,因为在庆典的当日,会有各种米面油糖折扣。
比如说在佐贺,因为比较穷,所以只是会分发五万公斤的大米券了事,最多是孩子们排队领取糖果吃。宣冲看到街道上摇着彩旗的东瀛人完成了“热场工作”后,直奔着一旁的治安部去领券了。
人们的欢快并不是汉家叙事体系,而是因为米面便宜这样的小恩小惠。
宣冲:挺正常,现汉体量太大,不像某些小国以小博大后,最底层都能感觉到显著的战争红利。大国战胜后,很容易出现“这和我xxx工资,有什么关系”的感觉。现汉并没有像自己时空中那样,出现过惨烈的外战失败。(钢铁雄心等策略模拟中,都算不出大清的资源和人口,到底怎么输。)
被近代史反复鞭策的宣冲是知晓,战败对“月薪3000”是有严重的干系。
话说,一人赔付一两白银,这点钱在宣冲的年头已经不算什么,但是若是因为拳头不够硬,而赔给外国人,念头会何等不通达。
宣冲心里:“体量这么大的国家若是还能战败,那就得革一轮了!”
而从街上返回后,宣冲遇到了上官带来的赏赐命令。
在听到了“拔擢为辅国将军”这句话后,宣冲脑子微微一懵逼。
辅国将军是三品,自己原先的武卫将军是四品。看似是升官,但是海军那边实职岗位上,是没有“辅国将军”这一个职位。
海军这边,三品安远将军是担任重巡洋舰的舰长;平难将军是航空巡洋舰的舰长;横海将军这个杂号将军,则是万吨补给舰的舰长。海军实职序列中,唯独没有辅国将军。
宣冲思索道:自己是明升暗降了。
宣冲在接旨后,犹豫片刻后询问了一下上官;兵部侍郎呵呵一笑,表示:“不急不急,陛下对你有重用。”
不过话锋一转,这位兵部侍郎:“小世子啊,你在南边留的太久了,要多回家看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宣冲明白了,上面可能对自己真的有安排了,等到兵部侍郎离开后,宣冲立刻打开了鳞组那边通讯录。
…遇事不决找太庙…
建邺内,麟主刚和燕都的老哥扯完皮,来到办公室内喝茶,“正巧”等到了宣冲的电话。
朝廷给宣冲任命宣旨的时间,麟主是知道的。
麟主清楚,宣冲碰到这么大的事,一定是无头苍蝇。
麟主挂上了微笑:“朝廷给你升官,你还不愿意了?”
宣冲小心地问道:我听说有人和我说“父母在不远游”,那个,我爹那边没事吧?
麟主微微一愣,哈哈大笑:“你个小东西,想太多了?”(现汉朝廷会找借口把不服管的臣子打回原籍,但绝对不会捏着一家老小来威胁,那是蛮夷的操作)
宣冲这边松了一口气:“那我那艘舰上的人?”(为下属考虑。)
麟主:“你的那艘舰回来后,会编到内卫舰队去(相当于荣誉舰队,不参加主力决战,而变成仪仗队,是老舰的最优结局),放心,你舰船上的人员都会安排好。而你带的那些新人会提升军衔到其他舰上。(经过实战检验后,老舰全面电磁化改装)至于你?”
麟主用玩味的语气说道:“你还想回来干吗?”
宣冲:“我出来,想混个名堂,这样回家才能撑得住家;军职可以不担任,但南边科举?我想,想考一下。”
麟主听到宣冲的诚恳表述,微微一愣,愣的原因是,他听到宣冲的想法是这么简单纯粹。并且都是“从事正业”。
麟主:“放心,去北边吧,你这我会安排的。你啊,这两天好好在那逛一逛,出门在外,多少给家里面买点东西(提点宣冲,外面的情况一举一动他是清楚的)”
在挂断电话后,麟主笑容缓缓地收起来,进行了表情管理后,拨通燕都那边电话。
麟主用毫不客气的声音对北边说道:“人你提过去,得真的用,如果不用的话,五年之后,我会把人捞回来。”
…游必有方…
宣冲这边和自己的“现管”通完话后,放轻松了,随后开始出门给家里面带一点东西。
东瀛的特产是纸扇子,鱼肉罐头,以及可以折叠的木头板房(豪华帐篷);同僚们邀请了宣冲坐人力车,宣冲看着那个不足一米六的小个子要来拉自己时,连忙回绝了。宣冲花费了十二个银元买了一个自行车,自己脚踏游览整个江户。
考察东瀛藩国的工业。
三日后,宣冲展开直尺通过“测量视角”超能释放,看到这个叫做东京湾的地方上大片的轻工业,有些羡慕嫉妒恨。这里比自家东图繁华多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宣冲:“这里地震多。”
然而逛了一圈后,发现东瀛这里只有轻工业,没有钢铁,化工,所有轻工业的燃料,机械,都是从陆地上那边运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宣冲询问了一下同僚,从同僚们嗤笑谈论中了解到,东瀛的匠人们磨洋工导致!——即为了白嫖正业的人员编制,东瀛人会把正业的某个人的工序,拆解成了十几个人来完成多道工序。
就如同铸造武士刀那样,从炼铁,到雕刻,然后再锻造烧刀刃,就要七八组人接力完成。而在中原这儿,铸刀师们带着学徒们一个作坊的工作组就搞定了。
因为东瀛文化下,工匠们是要在大名手下混饭吃,为了确保自己饭碗稳定,所以把步骤拆解,每一步都变成了“仙人”,结果在现汉这里分配工业的时候,他们也这么玩。
现汉一百年前,传入东瀛最基础版本的现代炼铁业务时候。这个大型炼铁厂中,东瀛职位过早的固化!以至于东瀛的炼铁行业,无法跟上技术进步,最后被甩开了。
要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炼铁行业相当于二十一世纪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不断革新时期,现汉内的部门也都吊着一股锐意进取。东瀛这种“躬匠们”当不适合新产业。
东瀛最后一个钢铁厂在八十年前关闭,最后一个引入的机械制造厂在六十年前倒闭,迁移回了现汉。就如同宣冲前世曰本的各种新能源产业一样,一地鸡毛。
话说现汉这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五大经济圈都是在发展的。
当某些工厂跟不上时代,利润降低,而如果成本价也高到一定程度,朝廷不会采购。
皇商们也不会借贷银两,而这个厂子挂靠功名的官家,当即会被考评政绩不合格。而厂子就算有一大堆挂靠正业的人员,厂子撤销,正业的人员则是会被迁移到其他区域。
如果说大明的士大夫阶层是誓死捍卫自己“土地生产资料”。
现汉现在士大夫阶层走上工业化后,就是死死地捍卫自己的“工造正业”。
士大夫凭此开始结党,士大夫们对内部那些无能庸碌之辈也都有清洗指标。
当然现汉的士大夫们现在依旧抗税,反对现汉朝廷每一轮对工业的加税,并且动辄就威逼天子皇商拿出内帑来救市。
宣冲:虽然士大夫们不交税,但是这些人本来就是搞工业的,把资本投入再生产,本来就是一种“交税”(现汉开国者奇妙的制度设计思路)。
而东瀛这里,大名的分封家臣文化太重了,搞不来新型产业链。准确来说,没有外部的强有力制度干涉,没法整合技术。
…岛国劣势…
想要发展老家的宣冲原本是想要看一下曰本先遣服是怎么发展的,但结果被认知摧毁。
现汉人对曰本的态度是“这东瀛人不会搞重工业。”
宣冲回想起来,前世倭国被津津乐道的两轮工业爆发。似乎也都源于两轮外部制度输入。
一旦回归到自身稳定态,大概也就是“改新”的四十年之后,倭国自身没法有“生产进步”的重大制度创举。
第一轮是黑船事件后,明治维新集团后全面西化,东瀛从不列颠那儿获取全套工业体系;结果在二十年后,其产品失去了在亚洲市场的竞争力。气急败坏,开始马粪入脑,准备独占市场。
第二轮,工业发达时期,是战败后碰上西边韩战。小倭子从米国那边得到全面工业扶持。
但是八十年代后,随着米国中断了廉价技术转让后,小倭靠着自己发展后,科技树开始七歪八扭,只有“奇”,而不思考“应用”。
倭国崇强氛围,能够让其在卑微时候,全盘接受一波外来体系。进而爆发出一波像模像样的生产力大飞跃;
然而这样依靠外来新的人事体系灌入而产生的“技术进步”的红利就只有这一波,随着其一朝得意,便猖狂,随后就是每况愈下。
宣冲出生的那段时期,东洋的之所以能够顶起“科技立国”的牌面。
是前面是雄鸡睡得太死,而“血火一代”站起来后,腰板太直了,“固执己见”,后续在交流中被严加防范,这又让跪下去讨赏的矮子们在技术上又嘚瑟十年。
这使得倭国在长达一百五十年内,是靠着来自殴米先发势力的交流优势,才在工业造诣上压过本家宗主国一头。以至于意林主义者们产生了“东瀛各方面都是先进,人事管理上可以借鉴”的错觉。
事实上,真正工业制度先进的,是站着,发展起来的“红星闪闪”
…回到现汉时空中…
本时空是汉家在工业革命中先发,故现汉的士大夫们对东瀛的评价:“倭匠好**巧。”
东瀛的轻工业发达,那些组成株社的东瀛小商人们足够卑微听话。现汉的大财阀们为了更方便的回笼资金,将轻工业的厂子开在这边。
至于东瀛这里“零部件小厂子”开多了,最后东瀛会不会出现一个明白人,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
例如宣冲前世,本方同样是做代工起家,然后把零敲碎打的产业链整合了,然而这又是一个仲国行,别人也行的美好错觉。
还有人对东瀛这边能够整合“产业链”抱有幻想,那是没有看过两家大名之间互相路过的繁琐避让仪式。“让路”这个屁大点事情,搞不好都是武士对砍。
大名如此,花魁游街也是如此,互相不让路,妖僧游佛时直接以“佛爷最大”让倭王一系给自己让路。
曰本一旦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是把自己小圈子的规则视作最大;遇到别人的圈子,是直接对轰。这种制度玩稳固技术传承可以,但是一旦工业体系大进步,就是一潭死水了。
若是让东瀛不同零部件厂商内部串联起来?那得有一个“足够强势的主公”势力来牵头。
当现汉在**上用刘氏王取代了这里土王后,就从中心锁死了东瀛整合科技的能力。
…黑黝黝的遮天大手…
现汉各大海商们掌握着“海利“,但实际上幕后则是,天子为首的十四望族。
经济方面的**上,天子等十四个望族,是相当于米国的驴党,赚的是“国际钱”。而现汉士大夫集团属于象党,掌握本土产业资本。
但是天子等十四望族们,可不是“流浪六芒星”那么不要脸。
流浪六芒星卷完了钱是可以直接跑出国的。天子等派阀的祖坟定在老家,**上**是死死地坐在本土的。
吉原街上,宣冲作为现汉的海军军官,走在街上是得到一系列避让的。
宣冲一路上遇到了倭国百态,一个老武士恳求自己买了他那打扮的如同花一样的女儿。
宣冲甩了一个银元离去了,这个东瀛女人太小了,只有一米四。宣冲没有什么**嗜好。
更何况这样的“花侍”街上到处都是,买了一个就有第二个。
显然在目前的这个时代,东瀛内部,旧的武士阶层正在大规模破产。而破产武士们不是没有“下克上”过,但是都被镇压了。
宣冲回想自己的家乡东图,相对于东瀛,现在还处于起跑线上。
见识到外面世界残酷后,宣冲突然觉得自己老家属于这个世界“北殴小国”们的待遇,靠着大体系赏赐的产业链,现在人少吃得饱。
宣冲叹息:工业发展需要代价,没有自主能力,“代价”会被外部掌控者持续放大,没有尽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