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人都带走,那才是真的有问题。咱们是去烧盐的,不是迁移。
如果真这么做了,皇帝立刻就会明白咱们想干什么。
这也是一种示弱。”
马铁眯着眼睛:“行,那就按原来的计划来。留一些人在这盐湖煮盐,剩下的大部分人跟我去投靠唐人。
匈努尔那伙人投鼠忌器,不敢随便杀人。
等他们反应过来,咱们就一举端掉这群**。”
马真点头,眼里都是兴奋。
马氏兄弟带走了大部分的壮丁,还留下了大半的物资。
匈努尔心想,现在来示好,不觉得太晚了么?
他眯着眼睛,有点头疼,如果把这群老弱妇孺都杀了,肯定会有闲言碎语。
但马氏部落必须得灭掉,他可不想背后有人指指点点。
马氏兄弟走后没几天,第一批庄稼就熟了。
空气中都是丰收的气息。
匈努尔心情大好,还拿起一把谷子在谷仓里摔打,看着一颗颗饱满的稻谷掉进谷仓,禁不住笑出声来。
这种子确实不错。
多亏了下游的土地肥沃,省了不少麻烦。
看来,接下来会有个丰收的季节。
而另一边,兰氏兄弟也到了盐湖。
盐湖不算大,但也不小,只是现在这里开始下雪了。
马真冷得缩了缩脖子,抱怨道:“这里比那边冷多了,狗皇帝真是想冻死我们!”
“别整那些没用的。”
马铁瞪了他一眼,然后留下了五千人在这里煮盐。
“你们在这煮盐,这片树林不够烧的。我得去极寒之地砍木头,你们在这守着。”
煮盐的人点头,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马铁留下了足够的粮食,就带着两万多精锐走了。
走了一段路,有人发现不对劲,“族长,这不是去极寒之地的路啊,我们是不是走错了?”
“我知道,我根本没打算去砍木头。”
马铁看着大家。
“知道为什么么?”
大家摇头。
“我也不藏着掖着了,匈努尔要对我们下手,要灭了马氏,我只能这么做。”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惊呆了,面面相觑。
不过很快,就有人愤怒道:“我就说嘛,怎么一直盯着我们,原来是想灭我们。”
“这些年,我们为他东奔西跑,他是不是忘了?”
大家都很生气。
马铁让他们骂完之后才道:“你们应该清楚,我们这么多年为他拼命,才有今天。但匈努尔的固执,把匈奴的前途给毁了。”
“前些日子,我在营帐里请求匈努尔出战,我不想让大家在这苦日子里熬着。”
“他就记恨上了,想灭了我们。我察觉到后,只能这么做。”
“当然,我知道你们中有些人心里向着匈努尔,这没关系。你们晚上可以悄悄离开,去告诉他,我不在乎。”
“就算你们回去了,匈努尔也不敢追过来。最后,他只会带你们去极寒之地。”
“去过极寒之地的人都知道那有多可怕,那是比漠北更糟糕的地方。”
“在那,不是冻死就是手脚冻伤,根本活不下去。”
“他在这里还能种地,去了极寒之地,种不了粮食,只能打猎。”
大家都一脸复杂。
确实,皇帝是说过把极寒之地当退路,但真正去过的人才清楚那是个什么鬼地方。
那边猎物多,他们没少吃肉,但百万人是绝对养不活的。
“那族长,我们接下来去哪?”
“您说去哪,我们就跟到哪。”
马铁:“好,既然这样,就跟着我走,我们去投靠唐人。”
“草原上不变的真理,弱肉强食。我们去投靠强者,跟着唐人喝酒吃肉,去中土享福,当大爷去。”
“这苦日子,我受够了。我再也不想躲躲藏藏了。”
有人跟着起哄,也有人犹豫。
乱了一阵后,有人说:“族长,唐人能接纳我们么?”
“是啊,他们不是说要灭我们种么?怎么可能接纳我们?”
“他们要灭的是匈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是荒族,加入大唐后,就是大唐人,你们懂么?”
马铁道。
“以后啊,咱们就讲中土话!”
他眼光一扫,看着大家:“我知道你们心里有点怵,但我跟你们说,我有把握让唐人接受咱们。
他们不是做梦都想消灭匈努尔么?咱们就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立个大功,咱们不就成了唐人了么。
我还是那句话,谁想走,现在就可以走,我绝不拦着!”
结果,没一个人敢走,也没一个人愿意再回到那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去过苦日子。
“我们不回去。”
“给谁卖命不都一样么?为啥要给匈努尔卖命?”
“老子打了这么多仗,到头来啥也没得到。
最起码中土人讲理,最起码中土人强大,能保护咱们!”
“对,再也不给匈努尔卖命了!”
大家纷纷附和。
“好,那就这么定了。”
马铁望着前方。”
“咱们得日夜兼程,最好在大雪封山之前找到唐人!”
草原上经常下雪,但不是每次都是暴雪。
马铁看了一眼后方,然后带着大军毫不犹豫地出发了。
他知道,留在营地和盐湖的人,有八成可能会死。
现在就是在赌。
他赌匈努尔不敢动手,赌大雪封山后他走不了。
这样,他就争取到了几个月的时间。
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京城。
御书房。
杨小婷好像是踩点一样。
在李恪感觉肚子有点饿的时候,她带了些糕点和茶水进来。
很乖巧,没有多说话,将东西放下之后说两句话就离开。
李恪本来还想着今天能不能抽出点时间去大安宫,让杨太后将人带回去的。
但看现在的情况,李恪又觉得算了,到时候再看情况吧。
或者让秦菲儿等人逼走吧。
这一日,西夷传回来战报。
李二在西夷的形势一片大好,掌握了主动权。
用李恪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殖民化!
现在的天佛,以大唐为主。
收到消息的朝廷激动不已,又是一番歌颂李恪功绩的大好时候,还通告了天下。
李恪为此专门修书一封传给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