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走近之后,认真地瞧着大娘手里的那只旧碗。
那碗看着实在不起眼,瓷面灰蒙蒙的,不像供销社卖的新碗那样亮堂。
碗身上描着青花花纹,是缠在一块儿的莲花。
只是年头太久,青色都淡得发虚。
花瓣边缘磨得模糊,像是蒙了层薄灰。
碗沿更不用提,被磕破了几个小口子。
周安心里一动,悄悄催动了那双特殊的“黄金眼”。
专注地瞅着老物件,就能跳出些字儿来,把东西的底细说清楚。
他这会儿盯着这碗,果然没片刻,眼前就浮起一些淡金色的小字,一行行往下滚。
他逐字看着,心里头“咯噔”一下。
这看着普通的旧碗,竟是明朝的?
居然是几百年前的东西!
他继续往下看,那字儿里明明白白写着“民窑”,而不是“官窑”。
周安对“官窑”“民窑”分不太清,只当都是烧瓷的窑。
这会儿眼瞧着,那字儿竟自动往下翻。
多出段详详细细的介绍来,他便耐着性子往下看。
原来官窑是朝廷直管的,专给皇上和宫里人烧东西。
小到吃饭的碗,大到摆着的瓶,都得按宫里的规矩来。
样式、釉色、花纹,半点不能差。
烧的时候挑的都是最好的土,最细的料。
画花纹的工匠,也都是从全国各地挑来的好手。
烧出来的东西,胎又白又细,釉面厚润,几乎挑不出半点毛病。
如果烧出来稍微有点瑕疵,比如釉色不均,或是花纹歪了半分。
当场就砸了,压根不许留着,所以能留存下来的少得可怜。
民窑就不一样了,是民间的工匠或是小作坊开的。
工匠手艺也参差不齐,烧出来的器具,看着就粗糙些。
烧出来的碗啊盘啊,都是给老百姓用的,能盛饭盛粥就中。
用料没那么讲究,有时候胎土里头还混着点小砂粒。
画花纹也随意,磕了碰了也不打紧,存世的自然比官窑多得多。
看到这儿,周安心里头跟明镜似的,总算把这俩分清了。
官窑的东西,存世少,工艺又好。
还沾着皇室的边,价钱高得吓人。
就说普通的官窑碗,要是清代的,就得几百万元往上。
要是明代的,更稀罕,价钱更没边。
周安好像记得上一世看过一个新闻,2021年有个明宣德年间的青花鱼藻纹碗。
还是个带棱的,拍卖的时候竟卖了2.29亿港元!
再看民窑,就差远了。
除了少数特别好的,普通的民窑碗,也就值个几百到几千块。
就算是明代早期的民窑精品,带着少见的花纹或是有款识的。
撑死了也就几万到几十万,跟官窑比,那真是云泥之别。
周安站在大**摊子前,目光又落回了那只旧碗上。
那青花虽淡,可缠枝莲的纹路勾得挺匀净。
花瓣边缘还带着点浅淡的晕染,比常见的粗瓷碗耐看多了。
他心里盘算着,这民窑碗虽比不得官窑金贵。
可毕竟是明朝的物件,纹路又还算周正。
真等过几十年,小几万块总还是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