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第一卷 第12章 问心无愧!

……

李伟暗叫不妙,转身拔腿狂奔,边跑边大喊:“救命!救命!……”

他的呼救声甚至超过了先前的女孩,而那土匪紧随其后,刀光闪烁,步步紧逼。

很幸运,他刚跑不远,就看见朱元璋腰挂宝刀,背着个包裹迎面而来。

李伟的眼睛猛然一亮,急忙大声喊道:“老朱,快来救我!”

朱元璋神情微惊,装作偶然碰见的模样,笑道:“哎呀,这不是李公子吗?真是巧遇啊。"

李伟顾不得理会朱元璋的嘲讽,一路跑到他身后才停下。

看到朱元璋握刀而立,气势凛然,他也警惕地站住,声音虽狠但底气不足地道:“老头子,少管闲事,闪一边去!”

“哼,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朱元璋轻蔑地瞥了他一眼,冷哼一声。

脸色一沉,怒吼道:“老不死的,既然你想寻死,那我就成全你!”

话音未落,他已经举刀劈向李伟!

朱元璋神色自若,迅速拔刀相迎,往上一格。

他这一刀劲道极大,李伟的刀竟被震得高高弹起。

朱元璋趁机改变刀势,从竖劈变为横斩,直奔李伟的脖颈!

李伟大惊失色,却已避无可避,瞬间中招!

一颗头颅冲天飞起,鲜血如柱般从断颈喷涌而出。

两招定生死!

李伟还未回过神来庆幸自己侥幸存活,便目睹了这前所未有的血腥场景,惊得目瞪口呆。

朱元璋收刀,淡然地朝他瞥了一眼。

望着这般惨烈的景象,李伟忽然觉得头晕目眩,眼前发黑!

“完了!我晕血……”

扑通一声!

李伟倒在地上失去知觉。

朱元璋睁大双眼,满是疑惑:“这就完了?”

------------

一刻钟之后。

李伟渐渐苏醒,发现自己已被拖至路旁的大树下,朱元璋在不远处歇息,而那个被搭救的小姑娘此刻正守在他身旁。

“恩人,您醒啦!”

听闻李伟醒来,小姑娘欢喜地呼唤,随即忙取来水囊。

“恩人,请喝水。"

看着递到唇边的水囊,李伟也不推辞,喝了两口,再看看朱元璋,明白这次逃亡算是失败了。

“另一个呢?”

李伟随口问道。

“跑了,我们一瞪眼,他就吓得屁滚尿流,撒腿就溜了。"

李伟觉得这话分明就是在说自己。

话虽如此,但这老头年纪虽大,出手却相当凶悍。

想起方才情景,李伟不禁微微一颤。

“你小子胆子也太小了吧,就这么被吓到了?我们还以为你什么都不怕呢!”

“我……我是晕血,不是被吓的,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

面对朱元璋的调侃,李伟硬着头皮辩解。

朱元璋冷哼一声,没有回应。

“对了姑娘,你怎么独自一人待在这荒郊野外,你的家人呢?”

李伟转换话题,问起了女孩。

“我的家人都被杀害了,现在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

说到此处,女孩眼中泛起泪花,即将哭泣。

李伟一时不知所措,电视剧里的情节出现在现实中,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应对。

思索片刻,李伟把目光投向朱元璋,后者却转头看向别处。

李伟立刻不高兴了:“老朱啊,行个方便,收留这个姑娘吧。"

朱元璋挑挑眉:“你叫我什么?”

之前形势紧迫,他没注意,此刻听到这称呼,脸色变得不好。

“那能叫什么,总不能还叫……那个吧?”

出门在外,自然不能再开口闭口称皇帝陛下!

“朕本名朱八八……”

李伟:……

为什么要加辈分呢?而且我还不配!

“你可以叫我八爷!”朱元璋接着说道。

李伟听完直接翻了个白眼,无论是叫爸爸还是叫八爷,他都不喜欢。

“那你到底收不收啊?”

“你怎么不先问问人家姑**想法?”

朱元璋提醒道。

李伟看向女孩,她畏畏缩缩地看着他,眼中带着恳求的神情。

刚才朱元璋那么凶狠,女孩都看在眼里,心里也十分畏惧这位老人。

李伟读懂了女孩的意思,但自己已是自身难保,实在不知如何安排她。

“恩公,小女子愿意做牛做马伺候您,只求恩公收留!”

女孩跪下请求。

李伟急忙扶起她,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受不了这样随随便便就下跪的,既不愿跪人,也不愿别人为自己跪。

“不是我不愿收留你,只是我自己也是无依无靠啊!”

李伟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不经意间扫向朱元璋。

“你就放宽心吧,以后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不会再束缚你了。"朱元璋懂他的心思。

“真的吗?”李伟兴奋地追问。

“那当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伟内心狂喜,有了这句话,他终于不用东躲西藏,也能正大光明地回到城市打拼了。

“好了,我们还有任务,想跟着就跟着,不想跟着想去哪儿都随你。"

朱元璋拍拍**站起来,整理好刀具和包裹,大步离去。

李伟犹豫片刻,最终决定暂时跟随这个老头,毕竟独自在外风险太大,等回城再说吧。

朱元璋领着李伟,李伟身后跟着一个小姑娘,开始了一次秘密考察。

李伟迷了路,只能在树林和山坡间乱窜,但朱元璋不同,有他在,三人很快发现了一片农田。

准确地说是一块正在开垦的荒地,几个穿粗布衣裳的农民正辛苦地挥舞锄头。

朱元璋避开忙活的众人,找到一个歇息的老农攀谈几句,询问耕作情况。

老农见他气度非凡,态度恭敬地回答问题。

朱元璋毫不介意,与老农交谈后继续前行,经过一个村庄,又进去与生活困苦的村民闲聊,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饥饿者,在感谢声中离开。

李伟跟着他一路走走停停,看着这些古代农民的艰辛劳作,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他同样出身农家,小时候常陪父母下地干活,虽然那时还未完全实现机械化,但多数工作已由机器完成,需要人手的地方不多。

而明朝的这些老农,尤其明初时期,从开荒到收割,几乎全靠人力,尽管有牛帮忙,但并非每家都有。

为了增加耕牛数量,**禁止食用牛肉。

“我们推翻了元朝暴政,接踵而来的是满目疮痍的江山。

当时的中原大地,良田荒芜,历经十几年治理,才逐步恢复耕作。

看看这些百姓,勤勤恳恳一生,不过为了一口饭,多么不易啊!”

朱元璋感慨万千。

李伟深表赞同,他也深有同感。

满身绫罗绸缎的人,往往不是亲手养蚕织布的那个人。

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一辈子,可一旦遇到天灾或战乱,粮食短缺时,最先挨饿送命的总是这些世代耕种的农民。

城里的士绅和商人不必务农,即使工匠的地位也比农民高,即便粮食匮乏,他们也不至于饿死。

究其根本,是因为劳动者未能掌控劳动果实的分配权。

就像后世所说,你越努力,老板就越富裕。

勤劳致富,实际上指的是一方勤劳另一方致富,并非付出与所得成正比。

“李伟,你不是自称来自未来吗?说说后世对咱们如何评价?”

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暴君!”

李伟据实以告,他在牢中被关押了一个多月,心中早已积怨,此刻也不再隐瞒。

对此,朱元璋并不动怒。

这样的评价他早有预料,不只是后世如此,就连如今朝廷内外也有不少人在私下议论他是暴君,特别是他亲自任命的一些谏官。

“这个不用你讲,说说别的。"

“后世人认为你是个传奇人物,从乞丐成为帝王,驱逐外族,复兴华夏,堪称空前之举。

虽然你后来手段严酷,丞相处置了许多官员,但也清除了不少贪腐之辈,因此大多数百姓觉得你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李伟凭借自己从影视作品和书本中学到的一点历史知识,简单概括了一下。

“什么乞丐?我那是云游四方募化而来!”

朱元璋有些不快:“我虽然杀人不少,但都是那些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的丞相**和背叛朝廷的将士。

我对他们的处置问心无愧!”

“未必吧?就拿胡惟庸一案来说,你真的认为被你处死的七八万人全是该杀的?”

“胡说!我大明官员总数不过两万,怎么可能杀七八万人?”

朱元璋勃然大怒,双眼圆睁,怒视着李伟。

“呃……难道连犯官的家属也不算?”

“那也不可能有七八万人!大多数犯官家属都被发配到边疆开垦荒地去了!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正是急需人力之时,这时怎能随意屠戮数万无辜之人?你难道真以为我是昏庸之君吗?”

朱元璋所言属实,直至今日,胡惟庸一案并未造成大规模屠杀。

除主犯胡惟庸等人被灭族外,其余多为斩首或流放,甚至如陆仲亨等一些人,朱元璋当时还网开一面,并未追究。

当然,十年之后这些人又被清算,但那时另有缘由。

朱元璋不知自己十年后的决定,而李伟这个历史知识匮乏之人更是懵然无知。

此刻被朱元璋严厉的目光盯着,他内心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