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14章 报道引起的科道风暴

罗万化一边叹气一边说道:“子霖兄,那篇文章怕是发不了了。”

看到憔悴不已的罗万化,沈一贯疑惑的说道:

“一甫兄,你的报道不是写出来了吗?”

罗万化叹息说道:

“报道是写出来了,但是这几天编辑部的同年陆续来找我,请我暂时不要刊登这篇文章。”

沈一贯疑惑道:

“为什么突然又不发了?那几位同年是受了上官的阻力?区区一个房山县令,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要知道,罗万化这个编辑部的阵容堪称豪华,光是翰林就足足有三位,剩下的都是留在京师的进士。

这个阵容,组一个阁部的班子都够了。别说是一个区区房山县令了,就是当朝重臣撞上也要三思。

按理说,房山县令是没有能量阻止《乐府新报》刊发文章的。

苏泽倒是已经猜到了缘由,他冷笑道:

“一个房山县令自然没这个能量的,但是加上六科和都察院就不一样了。”

“六科和都察院?”

沈一贯反应过来,连忙问道:

“是不是六科和都察院,认为《乐府新报》侵夺了他们纠劾的权力?”

苏泽和罗万化点点头。

罗万化无奈的说道:

“几位同年都被他们的上官喊过去,提醒他们不要乱发文章,除了翰林院的赵兄和于兄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要署名发表之外,另外几名同年都起了退意。”

罗万化说道:

“其实我倒是不怕,可若是因为这样耽误了几位同年的前程,罗某又如何能安心。”

沈一贯也露出遗憾的表情说道:

“一甫兄说的也没错,纠劾风宪的权力,素来都是科道言官的权力,自然不愿意为报纸所侵夺。”

“只可惜了你们这篇文章了。”

沈一贯读过罗万化这篇稿子,稿件不仅仅详细记录了房山煤矿的重重问题,还将众人如何调查的过程也记录下来。

甚至同年于慎行还伪装成买矿的商人,亲自去这几座矿山探访过,记录下了第一手的资料。

可临门一脚,却被拦住,这感觉确实让人难受。

苏泽看向罗万化问道:

“那一甫兄是怎么想的?”

罗万化握了握拳头说道:

“子霖兄,如果这篇报道是我本人写的,那豁出命也要发出去,但是涉及诸位同年,还是算了吧,不行就另寻题材吧。”

苏泽摇头说道:“一甫兄,这写好的稿子不能发,再寻题材就能发了吗?”

罗万化无言,苏泽继续说道:

“这天下不公的事情这么多,难道不是应该遇到一件就揭发一件吗?难道伸张正义也要挑软柿子吗?”

沈一贯看到罗万化的脸红了,连忙打圆场说道:

“子霖别说了,一甫兄也是顾忌同年的前途。”

苏泽说道:

“我就是想要知道,一甫兄是怎么想的。”

罗万化想了想说道:

“发!还是要发。”

“我再和几位同年商议一下,将他们写的部分删去,重写一篇报道,最后就属我一个人的名字!”

苏泽却摇头说道:

“一甫兄,我以为不妥。”

“既然这些同年的上官都接到了消息,和他们单独谈话了,那施压的人还不知道他们做的事情吗?”

“你以为删去他们所写的文章,只留你一个人的署名,这些同年就不会被忌恨吗?”

“他们若是要报复,难道是官府审案吗?要看证据吗?不过是一个理由罢了。”

罗万化沉默的低下头。

看到报馆的气氛冷下来,沈一贯说道:

“子霖兄你是什么意见?”

苏泽斩钉截铁的说道:

“发!等一甫兄发文之后,出什么事情我会上书。”

也不知道怎么的,听说苏泽会上书,罗万化就来了勇气,他说道:

“那我再去征询几位同年的意见,若是愿意署名的就请他们署名,不愿意的就是隐去他们的名字。”

——

二月十五日,京师,街头。

“号外号外!房山矿难,县衙瞒报,私矿奴工,魂葬黑矿!”

一群报童手里高高举着报纸沿街叫卖,不一会儿就被一个青袍官员拦住。

“站住!”

报童看到来人的官服,连忙停下脚步。

“你有多少报纸?”

“回官人的话,小的报篓中还有十多份。”

“本官都买了!”

来了大客户,报童连忙将报篓中的报纸递上,这个官员扔下钱袋,夹着报纸就离开了。

但是很快这名报童就后悔了。

他提前卖完报纸,早早回到了养济院,很快回来的同伴就说,这一期的《乐府新报》非常好卖,有不少人愿意出两倍的价格购买。

那些最后卖出报纸的报童,平白比以往多赚了一倍的钱!

而就在这个报童懊悔的时候,绿袍官员带着报纸回到了都察院。

回到自己的官厅中,福建监察御史马汲举着报纸喊道:

“诸位!《乐府新报》还是刊了那篇文章!”

在场的御史一拥而上,将马汲手里的报纸抢空了,等到众人看完后,马汲纷纷义愤的说道:

“纠劾本就是我们科道官员的职责,《乐府新报》刊文诬陷朝廷命官,如果我们不站出来,日后岂不是要让报社取代都察院?”

马汲说完之后,整个官厅内都沸腾起来。

“上书!”

“上书弹劾罗万化!”

“这篇文章署名的都要弹劾!”

看到气氛调动起来,马汲又夹着报纸,来到隔壁独立的公房。

这是福建道资深御史邵学一的公房。

都察院御史没有太多的品级高低,以最资深的御史为掌印官,也就是说邵学一是整个福建道监察御史们的领袖。

“邵大人,同僚们都群情激奋,人心可用啊!”

邵学一见到马汲进门,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

“这件事干得漂亮,诸君先写奏疏,我们去面见大司宪,这次十三道监察御史联名上书,且看他报馆如何应对!”

听到十三道监察御史联名上书,马汲全身都激动起来。

上一次十三道监察御史一同出动,还是嘉靖朝大礼议的时候。

马汲仿佛有了见证历史的感觉,这次都察院的上书也必将载入史册,而自己就是历史的推动者!

这份感觉几乎要让马汲飘起来。

但是邵学一却没有马汲这么乐观,他说道:

“区区一个罗万化倒是没什么,但是那苏泽可是在报馆中,整日和罗万化厮混在一起。”

马汲听到了苏泽的名字,身体也微微一颤。

都察院中,谁人没有听说过苏泽的威名?

如果让马汲单独面对苏泽,他自然是不敢的,但是这一次是十三道联名,他自然有了底气。

总不能我们都察院,都抵不上一个苏泽吧?

就算是当朝阁老,面对如此汹涌的攻势,也要闭门待参的。

邵学一还是说道:

“这些日子多关注《乐府新报》的动向,报馆那边也让人盯着点。”

“还是报纸上署名的这些官员,让各道分别去盯着,再分别上奏弹劾!”

马汲立刻说道:“属下明白!”

交代完毕,邵学一带着报纸,分别来到了其他道的资深御史公房内,紧接着十三道都察院是的代表,浩浩荡荡的来到了都察院一把手,左都御史王廷的公房前。

——

“大司宪,他们要进来了!”

面对身边幕僚的提醒,王廷恐惧的抱住脑袋。

王廷的幕僚也姓王,名叫王恩贵,算是王廷本家的亲戚,从王廷出仕以来,就给王廷做幕僚。

王恩贵看到自家东翁这幅没出息的样子,也只能心中叹气。

左都御史多尊贵的职位啊,在京师谁不要称呼一声大司宪。

在汉代的时候,大司宪就是御史大夫,这是仅次于丞相的当朝第三号人物。

可大明朝的大司宪,也就是别人恭维时候说说罢了,谁真的坐上去都知道椅子扎**。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虽然官卑,但是都有独立的办案权,就是大司宪也不能干预他们上奏,否则一顶“阻塞言路”的大帽子扣下来,就是左都御史也撑不住。

在对普通御史的影响力上,左都御史甚至还不如各道的资深御史。

要知道资深御史都是在都察院多年,能在多次**风波中坚持不倒,对朝局的嗅觉都是一流的。

至于左都御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人了。

除此之外,因为都察院的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日常的考核都会提级管理。

经过苏泽的考成法改革后,都察院的日常考核收归六科,而监察御史的任命,都是要皇帝亲自批的,推荐权也在内阁和吏部。

所以王廷这个左都御史,既没有考核权也没有人事权,甚至连监察御史办案经费也都是各道资深御史掌管。

大明朝这么设计,大概也是因为前朝的大司宪太厉害,杜绝出现能掌控整个科道的权臣。

“赐之(王恩贵字),我就说要早点辞职,如今又来事了!”

王恩贵看着自家东翁这股没出息的样子,内心也忍不住吐槽。

王廷上任至今,自己已经帮他草拟了几十份辞呈。

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王廷就准备辞职,但是等事情风头过去,他又舍不得辞职了。

你自己舍不得辞职,如今遇到事情了,又埋怨别人起来。

但是王恩贵跟了王廷半辈子,自有一套相处之道,他连忙说道:

“东翁,是属下错了,但是如今你躲在公房内,不肯和十三道御史相见,这也不是个事情啊。”

但是王廷却哭丧脸说道:

“他们要弹劾《乐府新报》的报馆,这事情老夫哪里敢掺和?”

“报馆是苏子霖倡办,总纂官是李阁揆,虽然现任总编官是罗万化,苏泽如今还泡在报馆里呢!”

“都察院弹劾《乐府新报》,这不是跳出来要打苏子霖的脸吗?”

“这朝廷上下,凡是得罪苏子霖的,又有谁讨到好的?”

“光是我们都察院中,因此被贬谪的官员就有十数个!”

“如今他们要拉着老夫上书,不是要让我晚节不保?”

王恩贵叹息一声,他也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前段时间就有风声,王恩贵还劝说王廷学着李首辅请病假在家,好躲过这场风波。

可王廷留恋官位,不肯装病在家,总是心怀侥幸,这件事能就此揭过去。

大明官员的退休待遇,和任职高级官员的时间有关。

王廷担任大九卿级别才两年不到,如果现在辞职归乡,朝廷也顶多发个封诰意思下,贴个回乡路费就算是恩宠了。

如果能赖上几年再退,就能得到赠官,死后也能议谥,也能多荫一子。

所以王廷在任,不求有功,只有无过。

这次的风波,王廷本以为只要《乐府新报》不刊登文章,都察院就不会动手。

但是王廷没想到,《乐府新报》的编辑部竟然这么硬!

不仅仅全文刊登了文章,参与调查的人员名单一个不少。

这等于直接向六科都察院开战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王廷能控制的了。

果不其然,门外的兵丁根本拦不住十三道资深御史,王廷的公房大门被冲开。

王廷宛如惊弓之鸟一样,面对气势汹汹的十三道资深御史,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大司宪的威严。

他只能乖乖拿出御史台的大印,在参奏报馆的奏疏上盖章。

十三道资深御史也看不起这个大宪台,拿到了都察院的大印之后,他们又再次前往通政司。

“完鸟完鸟!这次是不得不请辞了!”

王廷大呼一声,而这一次王恩贵早就有了准备,直接掏出了一本写好的辞呈。

王廷接过了辞呈,又看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要不等上书后,看看朝堂的反应再说?”

王恩赐对自己这位东翁实在是太了解,立刻说道:

“东翁所言极是,应该静观朝廷风向后再议。”

——

二月十七日,六科和都察院还在上书,而报馆明显有些撑不住了。

就连赵志皋和于慎行,这两个在翰林院任职的同年,也遭遇到了巨大压力。

六科和都察院更是对罗万化发起弹劾,指责他侵夺了科道纠劾之权,是公然违背祖宗之法。

当然,这一次科道还保持了克制,所有的奏疏都在攻击报馆,没有牵涉到苏泽。

可就在这个时候,苏泽上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