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菜农逆袭 第269章 信心十足

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守正出奇就是陈家志现有的策略。

‘正’就是坚持供应稳定与靠谱,守住信任。

‘奇’就是博行情,在每一次记忆中的大行情和关键节点来临前,做好全力一搏的准备。

这次培训陈家志说得很带劲。

说一不二的契约精神。

童叟无欺的品质稳定。

透明敞亮的交易过程。

每一点他都抽丝剥茧的说了自己的理解。

“答应客户明天早上6点送到20件精品菜心,刮风下雨、运费暴涨,哪怕自己贴钱,也要准时、足量、保质送到。

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掉层皮也要做到!

这不是死板,而是对承诺的敬畏!”

他曾经就是这样的,前世靠着稳定和靠谱积累了数个合作了七八年,乃至十年的老客户。

去年刚重生回来时,他也是这样做的,在批发市场无往不利,收获了老吴这样的忠实客户,也降服了卷毛等专营狡猾的小贩。

许多人都有可能成为他十年八年的老客户。

但为了博行情,却被他短暂抛弃了。

虽然理由很充分,他是重生者,他有把握拿捏市场,拿捏客户,还能站着把钱赚了。

然而,失去了敬畏,也许只需要一次失败就能让他陷入泥潭。

吾日三省吾身,每一次给员工的培训都能让陈家志回忆前世今生的经历,收获良多。

办公室里的人也鼓起了掌,经久不衰,批发市场的生意经,很多人都很陌生。

应该说这个时代很少有人有他这么深刻的理解。

坑蒙拐骗、投机取巧充斥着如今的批发市场。

信任?

在很多批发商看来不如厕所里的一张纸。

陈家志挥手阻止了众人的持续鼓掌,他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

看到易定干、李才、陈正旭、敖德良、戚永锋、黄川等各个版块的管理人员,陈家志大脑里的灵感也在疯狂碰撞。

如何锁定核心客户。

如何建立稳定供应链。

如何危中寻机。

如何掌控信息。

如何高效执行。

如何抵抗风险……

但他稳住了,这些东西说不完,学不尽,每个人都需要在实战中去磨练自身。

他更应该做的是掌控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世。

他当下的才能仅是一个优秀的菜场场长,但想做大做强,就不能永远只是一个场长。

他要求易定干、戚永锋、陈正旭、李才等人学习成长,他何尝不需要成长?

而且还需要更快的成长。

陈家志手悬在半空,鼓掌声也停了下来,都等着他发号施令。

“都看着我干嘛,该下班下班,该吃饭吃饭,想去约会的也赶紧趁早,晚上还要去卖菜。”

“哈哈哈~”

众人又一次说笑着散场。

陈家志也回了办公室,将刚才一瞬间迸发出的灵感记了下来。

虽说他要谋全局,但这种小方向有时候拿出来在其他人面前指点江山,感觉也挺不错。

“场长,我们先走了哈~”

不知过了多久,办公楼里安静了下来,窗外的天色也黯淡了许多。

陈家志伸了个懒腰,收拾好东西,下班走人,在楼下就看到了抱着孩子的李秀。

“你咋来了呢?”

“来接我们的陈场长下班啊。”李秀有些气,但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又只好说道:“走吧,早点回去吃饭,晚上还要去卖菜吗?”

“要。”

“今天又没咋睡。”

“睡了。”陈家志想了想,说:“早上睡了一会儿,中午睡了一会儿,晚上再睡一会儿,也差不多能凑够七个小时~”

“睡眠时间还能凑的吗?”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嘛。”

“就你会狡辩。”

“哈哈哈。”两人才走到马路上,身后就传来李明坤的打趣声:“李秀,我给你说,秀才现在说话是越来越厉害了,今天开会,说的头头是道,都被他震慑住了。”

李秀回头说:“那可不嘛,以前是陈秀才,现在可是陈场长~”

李明坤语噎。

陈家志也摇头笑了笑,双手举高高逗弄着陈正云,小家伙也八个月大了,笑容天真,动作稚嫩,孩子的成长总是让人感慨。

晚上十点时,陈家志又一次来到了办公楼下,一群人都枕戈以待。

五十铃和一辆白色轻卡也都满载着蔬菜。

“什么时候到的?”

“怕找不到路,所以过来得比较早,在车上睡了一觉。”

陈家志上前和在驾校认识的王斌寒暄了两句,介绍了下跟车的戚永锋,以及同样开面包车去56号档口的陈正旭。

众人这才各自上车。

戚永锋透过车窗喊道:“志哥,要不你再讲两句?”

陈家志打开了五十铃的副驾驶车门,就站在门口喊道:“卖个菜哪来那么多废话,干就完了!”

该说的早都说了。

三辆车陆续消失在了夜色里。

李才开车,陈家志在车上小憩了会儿,便到了江南市场。

又过了两三个月,市场更活跃了一些,陈家志让李才带着郭满仓和李明坤去临时卖菜停车的位置。

他自己则去了市场办公室。

时间还不到12点,陈家志没找到叶璨江,但也咨询到了档口信息。

江南目前只设了60多个档口,而全市场计划的是到明年设130个左右的档口。

市场也需要招商引资。

再加上周边筹备建设的批发市场越来越多。

所以陈家志表明拥有600亩的菜场后,市场招商经理谭秋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陈老板,我们市场目前缺自身拥有基地的商户!”

“不过呢,你600亩基地一年能出多少菜呢?平均下来每天能出多少菜?”

“因为我们定位是一级农批,需要保证充足货源吸引人流,所以有入场门槛。”

“平均日交易量最好能有20~30吨,除了自有菜场,你还有其它货源吗?”

陈家志想了下,如实道:“暂时没有,但有相关计划,并且我的菜场每年应该能出6000吨菜,以叶菜居多,剩下的菜找起来压力也应该没那么大。”

谭秋讶然道:“你确定能产6000吨?”

这相当于每亩地一年要产10吨蔬菜,还是叶菜,谭秋以为他夸大了。

陈家志笑了笑,“空口无凭,有兴趣的话,欢迎谭经理和叶总来做客。”

谭秋点了点头,“我相信叶总也会感兴趣。”

刚过午夜,江南市场就开始展现出了它繁忙的一面。

但其实它还很弱小。

任谁也想不到以后它会发展成全国数一数二的龙头。

关于江南的发展轨迹,陈家志也不是特别熟,但从名字能推出一些信息。

现在江南是农副产品市场,而以后的名字里带着‘果菜’。

很简单就能推出江南以后开拓了水果业务,而且水果业务可能做得更好。

或许以后他也有机会试试。

只是商户和市场既相辅相成,也在相互斗争,任何批发市场做大了后,都难免会出现很多毛病。

从这几次接触来看,陈家志已经褪去了对江南市场的滤镜。

不仅他需要档口,江南市场也需要他。

为什么需要招商引资?

正是因为符合他要求的商户不够。

而陈家志已经够着门槛了。

从市场办公室出来,陈家志往临时档口走去。

临时档口就是一个坝子,没有任何遮风挡雨的东西,一辆辆货车车尾对着通道。

陈家志沿路边走边看。

三月正是冬种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各种叶菜和瓜果类蔬菜琳琅满目。

交易声也此起彼伏。

喜欢吃菜的花城人民有口福了。

陈家志的目光也主要集中在菜心、芥菜、芥兰、辣椒和荷兰豆身上。

都是华南露天冬种蔬菜的主力。

但各自命运不同,菜心、芥兰、芥菜、辣椒时而就能看到,菜价也很低。

只有荷兰豆身影难寻。

一场寒潮下来,恐怕整个中国大陆只有最南边雷州半岛的露天荷兰豆能越冬。

但雷州半岛蔬菜基地主要是瞄准北方市场,是南菜北运的主力基地之一。

品种上更青睐辣椒、番茄、茄子、南瓜、苦瓜、黄瓜等耐储蔬菜。

荷兰豆不在此列。

也是目前花城辣甜椒价格‘低迷’的原因。

但雷州半岛的辣椒最多能撑到5月初,甚至由于寒潮影响,可能4月就下架了。

而这也是陈家志瞄准的空窗期。

雷州半岛甜椒下架,长江中下游和北方早春甜椒也因寒潮而青黄不接,或只能满足本地供应,花城的暴雨季尚未到来。

假如多个要素同时满足。

300亩甜椒,只需给他半个月时间,就能有微利,一个月就是几十万元利润。

这就是市场分析。

也是后世许多大菜场在血流成河的行业环境中,依然能稳定赚钱的法宝之一。

他现在还缺一个搜集产地天气、种植面积、市场行情等信息的人或团队。

只能靠自己从新闻中和大事件中去分析、猜测、博弈~

脚步急促,每一辆车上是什么菜都在他脑海里过了一遍。

反复出现的一车车青椒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态。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正如这一茬还在丰收中的荷兰豆,隔着很远,他就看到了被人群和车辆簇拥着的五十铃轻卡。

一级农批就是屌,5000斤豆荚,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搬空了。

转瞬间,原本还有些担忧的李明坤和郭满仓就信心十足。

真的就一万斤豆荚而已。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