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山楹 第354章 公主归来,实乃国之大幸

上京,早朝。

北境起了战火的事,像一团阴云压在皇帝和所有朝臣的心里。

从接到急报开始,皇帝就已经调兵遣将,安排人往北境支援。

只是北境的冬日较漫长,加上路途遥远,所以粮草和军备也要比往日多几倍。

户部尚书这几日为了这些银钱的安排掉光了头发,做好筹划后,还要应付皇帝和同僚的质疑。

这会儿,又有人问了:“我大雍这些年来富足安定,又与边境诸国签了止战协议,已经十数年未曾起过战事了,为什么国库还是拿不出银钱来?”

卢尚书苦哈哈的说:“是啊,边疆是没起过大的战事,可境内的小仗也没少打。尤其南海那支水师,光是清剿那些海上匪寇,每年都要耗费百万军饷不止。而且这几年天时也不顺,还要赈灾。宫内也……”

说到这里,卢尚书突然止住话,偷瞄了眼皇帝。

皇帝这几年许是觉得江山坐稳了,花钱也开始大手大脚。闲来无事还修了两处行宫,这哪里不需要钱?

修行宫更费钱,只是卢尚书不敢说而已。

卢尚书的话音刚落,兵部侍郎赵明德便出列反驳:“卢大人年年都说没钱,那国库的钱都去哪里了?狄总兵去年就上奏请求增派军饷修缮城墙,卢大人当时是不是也挡了回去?若当时户部能拨下这笔款项,何至于今日被那些鞑子钻了空子?”

“赵大人!”卢尚书气得胡子直颤,“修缮城墙的折子,分明被你们兵部压了三个月才递上来。再说了,那时秋税尚未入库,哪来的银子?”

“当年秋税未入库,头一年的呢?国库总不能年年都耗空,一点存银都没有吧?”

卢尚书气得头昏眼花。

每年到了用钱的时候,这些人就开始没脑子的张大嘴要钱。

还存银,当国库是钱庄吗,只出不进。

这么大的江山,这么大的朝廷,天下数百万百姓,哪里不需要钱?

他就是个管钱的,又不是钱袋子,他还能贪了不成?

钱钱钱,好像他是摇钱树,骂他几句就能摇下银子来似的。

朝堂上顿时吵作一团,几位老臣甚至激动得面红耳赤。

皇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的扫过下方争执的臣子们。

户部的人不善口舌,加上那些武将说话都比较粗鄙,卢尚书等人已经开始节节败退。

皇帝的视线扫了一圈,最后在谢绥身上短暂停留。

谢绥作为皇城司指挥使,其实鲜少上朝,即便是来了,也多数静立一旁,只安静听着不发表什么意见。

这次仍然如此。

皇帝看了半晌,才收回视线开口:“朕召你们来是议事的,不是听你们互相推诿。”

皇帝的声音不大,却让殿内立刻安静下来,随后他转向卢尚书:“军饷还差多少?”

卢尚书深吸一口气:“回陛下,按兵部所请,尚缺三十万两。若加上粮草运输损耗,恐怕要五十万之数。”

“五十万两……”皇帝沉吟片刻,“先从内帑拨三十万两应急,余下的……”

“陛下!”户部给事中王焕突然出列,“内帑银两关系宫闱用度,若全数拨出,恐怕……”

皇帝的眼神陡然转冷:“王爱卿的意思是,让前线将士饿着肚子打仗?”

王焕顿时噤若寒蝉,退回队列中。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太监小跑进来,在宝忠耳边低语几句。宝忠面露惊色,快步走到皇帝身侧:“陛下,太后娘娘那边有要事禀报。”

皇帝眉头一拧,看了眼宝忠,宝忠立刻道:“太后娘娘遣人来说,她在寺中……寻回了嘉懿公主!”

宝忠的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站在前殿的那些朝臣们听个清楚。

朝臣们还没回过神,皇帝已经猛地起了身:“什么?寻回了谁?”

“嘉懿公主。”

皇帝眸子微颤,“嘉懿?”

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所有朝臣都屏住了呼吸,听宝忠继续往下讲。

宝忠声音洪亮道:“是,陛下,是嘉懿公主。太后娘娘说,她在遇龙寺红梅林赏景时,偶遇一位与皇……赵庶人容貌酷似的女子。经查证,确系十九年前葬身火海的嘉懿公主!公主随身携带赵庶人所赠玉佩为证,太后娘娘已确认无误!”

皇帝身形颤了下,面上**,好似陷入了巨大的震惊和喜悦中。

片刻后,他才声音喃喃道:“朕的嘉懿……还活着?”

宝忠见状,立马红了眼眶:“是,陛下,嘉懿公主还活着。如今正在遇龙寺陪太后娘娘呢,娘娘说,明日她便会带着公主回宫。”

“明日……也好。”

皇帝转头看向谢绥,语速极快的吩咐:“谢绥,朕命你即刻前往遇龙寺,接太后与公主回京!加派禁军侍卫前往遇龙寺,一应供给按最高规格准备。”

谢绥单膝跪地,沉声应是。

谢绥走后,朝堂寂静了片刻。

方才众人还在争执北境战事,这会儿又冒出个嘉懿公主,众人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回过神来。

还是皇帝率先开了口,他似乎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面上都带着止不住的笑意:“卢爱卿,军饷尚差二十万两,是与不是?”

卢尚书呆呆的:“是……”

皇帝说:“那便从皇城司支十万两,剩余十万两从朕的私库中挪用吧,若是还不够,变卖一些物件便是。”

卢尚书震惊的看向皇帝,皇帝却摆摆手道:“一些死物而已,岂能比得上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且太后能从遇龙寺寻回嘉懿,说明天佑我大雍,这一战必能大捷。这些财物,就当是朕为嘉懿而贺!”

卢尚书的神色立马就变了。

有钱他就高兴,谁管从哪里来的。

“天佑大雍!”卢尚书突然高呼,跪地叩首,“公主归来,实乃国之大幸!”

这一声打破了朝堂的寂静,众臣如梦初醒,纷纷跪地恭贺。

唯有几位老臣,交换着疑虑的眼神。

这嘉懿公主十九年前死于火场,又有尸骨作证,怎么十九年后又突然出现了?

既是嘉懿公主还活着,那当年火场中的孩童尸首,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事儿未免太过蹊跷。

许是皇帝也猜到了这些朝臣的疑虑,他环视众臣,声音突然沉了下来:“嘉懿流落民间十九年,受尽苦楚,如今终于归来。朕不希望听到任何有损公主声誉的言论,诸位爱卿可明白?”

这话说得温和,却让方才目露怀疑的几位老臣后背一凉,连忙低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