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布林,从刀剑砍到枪炮 第549章 马克沁重机枪

(感谢.拉盖.的打赏加更4/5)

**设计其实就是重量分配的艺术,这里结构加强一点,那里结构削弱一点减少重量。

李秦武直接在快枪二型的基础上改造,给枪管末端也就是膛线附近做了加强,这样枪膛就可以承担高能**爆炸的压强。

然后加强抽壳机构,让**抽壳变的容易。

接下来就是新型弹药设计,因为发射药能量翻了三四倍,这要还是原来的弹径可不成,那人人都用巴雷特了。

口径弹径都要缩小,不然一些体质较弱的种族怕是无法发射。

李秦武考虑良久,最终定下9×60mm口径弹药,他觉得这个口径的**弹药在适配性和威力方面应该都不错。

主要这个异世界大型敌人太多,像原世比较常见的全威力弹,在这个世界真不一定镇得住场面。

李秦武对步兵轻武器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能一枪放倒身高3米的巨魔,所以全威力弹的口径弹径还要再加一些。

9×60mm口径弹药就是李秦武给出的答案了,有效射程起码700米。

这款弹药弹壳必须要厚,不然承受不住膛压,肯定还是要挂铜,这对联盟铜产量是个要求。

设计好枪弹,李秦武直接把东西发给西内克,让他造出实物。

没几天枪弹样品就都造出来了,去靶场射击后表现良好。

新弹药威力强大弹道平直,300米子弹打出去几乎就是直着飞出去的,有效射程确实达到700米,实际弹药都能飞到1200多米外,经典力大砖飞。

李秦武让西内克先做一批枪弹出来做测试,然后继续设计新枪。

无烟火药的出现,除了让武器威力更大,打的更远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极大降低开枪烟雾,枪膛内烟雾减少,可以制造**了!

一说到**,李秦武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马克沁!

超重的枪身,水冷套筒,250发超大弹仓,超强火力持续性!

但马克沁有好多版本,好几个国家都有仿造生产,抄肯定要抄最好的,最适合的。

老李咬着笔头琢磨良久,最终决定抄维克斯机枪,也就是英国版的马克沁。

英国版的马克沁是在德式马克沁的基础上改进的,双方外观差别很大。

首先英版马克沁结构简化了,德式马克沁的自动机是三断式的,它的机匣很大,一大坨长方形。

做这么大的原因就是里面的三断式自动机行程太大,不得不造的大,枪也就重了。

英式马克沁则是改进了自动装置,变成了2断式自动机,机匣大幅度变小,枪也就变小了。

马克沁非常耐造,用的枪管行程后座原理。

维克斯枪口有个集气装置,开枪后后坐力顶着枪管往后退,完成一次后座。

这个后座机构很多东西跟着动,力气大,供弹有力不容易出故障,有水的情况下可以连续打射3000发朝上,如果有条件换冷水还能打更多!

李秦武不停画不停画,设计这种能改变战争格局的战争武器,让他有种玩弄世界的错觉。

第二天图纸画好了,李秦武让西内克找来几十个8级工人,日夜不停帮忙手挫零件,改进,并且于一周后作出了实物。

之后李秦武搓了条帆布子弹带,链接上**,直接上靶场测试。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李秦武坐在重机枪后,压下激发板,架设在枪架上的重机枪快速喷吐火蛇,以每秒700来发的速度打出弹幕。

西内克拖住弹袋,1000多发的超长弹袋哗啦啦冲进枪膛,为重机枪提供超强火力。

远处一棵两人环抱的树木遭到弹幕重击,连续不断的子弹在上面啃出大量木屑。

李秦武左右摆动枪口,弹幕左右扫出,均匀的覆盖在树杆上,啃的树杆扑簌簌响。

终于,树木不堪重负,咔嚓一声直接倾倒,枪身停下。

西内克放下弹带,不可置信的看着倒下的大树。

“难以置信!难以置信!有这样一台枪,一个士兵可以杀死1000人!!”

李秦武呵呵一笑,心中舒爽无比,还是**打的爽快啊,这个火力密度,超凡来了也得趴下!

但是这把枪还有不少问题,李秦武上辈子看过维克斯机枪的结构图,但很多结构他不知道干嘛用的,没有还原出来,这把枪还需要测试。

比如维克斯机枪水冷套筒上那个布套,那玩意是干嘛的?不知道。

设计师设计这东西肯定有多种考量,李秦武现在就发现一个。

这枪打了1000发,套筒往外散热气,有点类似马路上的热浪效应,这会干扰瞄准。

加个帆布套就可以削弱热浪效应。

还有想开枪的时候那个喷射的火光啊,非常大,容易暴露射击点。

李秦武想起以前看到的维克斯机枪图,枪口上有一个大葫芦型枪口。

当时李秦武不知道这个葫芦枪口是干什么的,现在他知道了,消焰器嘛。

重机枪这东西还是满紧密的,运动机构太多,李秦武让西内克造10台出来,开始秘密暴力测试。

3天后,西内克给李秦武汇报,发现重机枪问题41项,改进意见13项。

李秦武比较在意的一项是关于弹带的。

西内克将一挺重机枪扔到大河边待了3天,3天后搬回靶场射击,枪没问题,弹带出问题了。

帆布弹带受潮后会紧绷,而且会发霉,导致供弹不畅,取弹器无法正常将弹药从帆布中取出。

还有射击后弹带挂在枪上,这是一种干扰。

如果要转移,需要把枪身,枪架,弹药分离机动,士兵拔弹药带需要10几秒钟。

其他问题包括水冷套筒烫手,水冷套筒的加水口太小,不好在战时加水,重量还是太大等等。

李秦武看过报告后作出批改,将水冷套筒的加水开口增大,和联盟步兵的水壶配套,士兵可以轻松用行军水壶给枪加水。

然后在枪架子上做了一下结构减重,他还在枪上加了一个二倍瞄准镜套件。

至于帆布弹药带受潮问题,他想到要不直接上金属弹链?

或者直接上硬化的蜘蛛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