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958荒年,我带着生产队吃肉 第946章柯秋露父亲还活着,马上要回国

();

裴宇航要是能收收心,还有机会;若再这么玩下去,恐怕就难说了。

至于其他的大院子弟,上大学有戏,但入团基本无门。

王小北没再多想,收齐了这些表格,准备送去给贾智渊。

之后会有一轮筛选,再到支部审核,最后确认。

至于选谁,他就管不着了。

这事儿还得等,大概年底才会有结果,整个流程耗时两月有余,比后来要慢许多。

回来时,柯秋露笑着问他:“小北,你说我有机会吗?”

作为学生,心里自然是期待的。

王小北轻轻颔首:“应该没问题,贾老师还是挺公正的,思想积极,成绩不差,机会就大。”

成绩好,在哪儿都吃香。

只是,贾老师如果现在就如此公正,那将来……

他甩了甩头,不愿再想这些,该来的总会来。

柯秋露听了,喜上眉梢。

她的成绩能提升得如此之快,连自己都感到意外。

毕竟,成绩越好,每一步都会越发艰难。

王小北挨着柯秋露坐了下来,笑着问:“哎,你今早好像有啥事儿想告诉我来着。”

早上一来,柯秋露叫住他,结果被贾智渊给拉走了。

这一下子,他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

柯秋露满脸喜悦,“对呀,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爸还活着。”

“呀?”

王小北一愣,连忙追问:“这可是大好事,到底是啥情况?他还在老美吗?”

“在,昨天回家我才收到信,说是之前他被抓去深山挖金矿,一干就是好几年,后来两个金矿的老板打起来了,我爸那头的老板没了,他就趁乱逃了出来。”

柯秋露讲完,愤愤地说:“那些人太可恶了,专挑咱们这儿的人和黑人抓去干活。”

王小北默默颔首,随后笑眯眯地说:“那陆阿姨肯定乐坏了吧。”

柯秋露喜滋滋地猛颔首:“对呀。我一回家,她就在那儿哭得跟泪人似的,我还以为出什么大事了。”

王小北连忙开口:“那你们准备去老美,还是去港岛吗?”

“去那儿干吗?我爸在老美待不下去,被赶出来了,现在正办手续回国,还得一阵子。”

说着,她叹了口气:“我爸不愿意去港岛,我舅一直瞧不起他,说他没本事。这些话我也听过,我也不想过去。”

王小北心里有点打鼓。

回来干啥呢?

能跑多远跑多远,还往回凑?

琢磨了一下后,他紧张地问:“你父亲这种情况,这会回国是不是合适?像你们这样的……”

柯秋露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咋了,如今许多人回国助力建设呢。”

尽管有人对这些有成分的人不待见,但大众仍持欢迎态度。

王小北心中开始盘算。

轻微颔首,刚解放时的确形势严峻。

然而,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启动,局势渐趋平稳,有人呼吁海外精英回国贡献力量。

加之那时国外众多地方纷纷宣布驱逐他们。

因此,真心想家爱国者,以及被逼无奈者,纷纷回来了。

除非遇到特别积极的人,否则生活还算能过得去。

接着,柯秋露低声念叨:“我爸是1个月前寄的信,说手续可能要拖一阵,然后还要坐船,听说路上远,得在海上漂几个月,等他回来恐怕都过春节了。”

王小北也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毕竟这是她的家务事。

也只能边走边看了。

最好是回来短暂停留,尽快出去。

……

随着“全民教育”,思想品德课跟日常班会成为传播理念的重要平台。

王小北惊叹,现在的高中生与过去迥然不同。

思想独立,活力四溢。

高一平稳,而高二,高三却是风云变幻。

当然,他清楚地意识到,现在还不是最高潮,胆识还没被完全释放。

因为,高考这座大山仍压迫着他们。

无论家境怎样,学校的评价都可能影响他们未来选择学校,甚至错过心仪的专业。

因此,操场上常常可见小规模集会,以呼吁有背景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干部参加。

正如有人强调过,能团结的力量就要团结。

同时,也要保护和培养知识分子子女中的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坚持对的路和培养顶尖科技人才之间,有点难搞定的矛盾,学校处境挺尴尬的。

学校嘛,就是上课学习的地方,结果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

不仅在学校中。

还有大院。

这天晚上放学回家,餐后,张美英,雷大爷跟杜大爷邀请大院居民开会。

自从李主任来访并退休后,张美英如愿成为居委会代表。

每个月7块多的补贴。

张美英要照顾家里人和做饭,还要带小家伙去居委会,忙得一团糟,但她乐在其中。

王小北看着张美英如此操劳,也没有劝阻。

找点正经事干总是好的。

一个人呆着容易瞎想。

张美英今天要念的报纸是居委会发的,主要是讲教育路线很重要,别忘了阶级……

“哥,老妈读报纸的时候,会不会想起你啊?”

小西笑嘻嘻地问了个问题。

王小北不屑地翻了个白眼。

就阶级成分而言,王小北可谓是大院中最隐蔽的“资产阶级”。

随后,他斜睨了小西一眼,这小子往后要再敢胡闹,非得送他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不可。

此刻,全场寂静,偶尔有人附和几句。

王小北发现,“全民教育”的推广让大家更懂**了。

会议结束,人群散去,张美英乐呵呵地回到家中。

现在,逗弄小孙子成了她最上心的事。

……

十月底的一天夜晚,王家在忙碌中迎来了家庭的新成员小月。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孩的出生自然不如男孩受重视。

但该享受的待遇一样不少,况且作为二胎,生产过程少了许多波折,仅用了七八个小时。

……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走出困境,粮食供应也日渐充裕起来。

六四年春,大家期盼已久的口粮终于恢复到了以往的正常水平。

尽管肉不多,但每人每月5两的定量,也让大院里的人每周能解一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