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 第九十二章:叔侄情深

餐桌上,马秀英如此说着。

朱标兄弟二人都听在心里。

放在寻常家庭,马秀英这么说很正常,但这是帝王家。

马秀英也是个聪明的女人,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希望兄弟俩和和睦睦,不要因为权力而斗的你死我活。

在历史上,朱棣靖难之后,为了自己的名正言顺,朱棣可谓狠狠的把懿文太子朱标痛批了一顿。

而现在却是一副兄友弟恭的场面。

若是陈良见到这一幕,一定会感慨这对兄弟之间的命运。

“大哥,你身体还没有什么好转吗?”

朱标微微叹了口气,道:“大哥身体向来不好,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天下事就要靠你来多多帮衬父皇了。”

朱标一番话顿时让朱棣心下一惊。

朱棣不是**,对方这么说无疑是试探自己。

他当即开口道:“大哥,你这说的什么话?大哥洪福齐天,身体定然能够好转。”

“四弟如何有大哥的本事?离了大哥,天下事就只有爹一人劳心费神,大哥千万不能有事啊。”

说着,朱棣亲自给朱标填了两勺肉糜。

“就是,标儿,不可如此悲观,你四弟将来还指望做你的征北大将军。”马秀英笑道。

身为两个人的母亲,她自然不愿看到手足相残,一句征北大将军,便直接撇清朱棣要和朱标争的可能。

“娘说的是,我只想征战沙场,对国事一窍不通。”

“况且还有父皇在这。”

朱元璋顿时一脸不满道:“怎么?你对国事一窍不通很骄傲啊。”

“看样子,自从你去就藩以后,读书这方面就倦怠了。”

“这样,咱再给你派十个八个大学士过去,好好给你讲讲经。”

话音刚落,朱棣连忙摆手道:“别别别,爹您饶了我吧。”

“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打仗我行,别的还得大哥来。”

朱棣表面嬉笑着,心里却是一沉。

如今朱雄英已死,朱标身体又不好。

若是朱标出了什么三长两短,朱棣无疑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而朱元璋等父子三人对自己却是旁敲侧击,朱棣心中有些郁闷,他感觉自己好像不是这家人似的。

“棣儿,你在想什么呢?”马秀英突然问道。

此话一出,朱元璋父子二人也纷纷抬头注视着朱棣。

朱棣心下一紧,但表面从容。

“儿子在想,想侄儿。”

说话间,朱棣黯然神伤,自己亲爱的大侄子不在了,朱棣眼中竟生出泪来。

只见他别过头去,用袖口抹了抹眼泪。

看到这一幕,朱标也触景生情,一家人此时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陈良若是在此,看到朱棣这般模样,绝对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在历史上,靖难之役,皇宫大火。

朱棣提着把剑,身穿铠甲,一边找一边喊:“我亲爱的大侄子诶,你在哪啊?”

如今却上演了一番叔侄情深,要说大明最高危的职业,那就是大侄子。

别说朱棣朱高煦,就连朱元璋本人都将自己大侄子朱文正囚禁致死。

爷孙三人可谓是如出一辙,都最看重太子,但都是次子最像自己。

“罢了罢了,雄英已经不在了,咱们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就别说这些伤心的话了。”

朱棣**泪点了点头。

皇家之中,一家人难得其乐融融的模样。

与此同时,另一边。

“丞相,这个陈良到底是什么态度?”

几人坐在胡惟庸府上,聚精会神的看着对方。

“那个陈良只想要保持中立,但他毕竟是北方官员,只怕他被北方人重新利用。”

众人纷纷点了点头,胡惟庸所担心的,也正是他们所担心的。

“那该怎么办才好?”

胡惟庸思索片刻,道:“你们继续跟陈良打好关系。”

“待会儿,我会召集群臣开会,将这些察觉出的各地官员的问题摆在明面上。”

“而后便提出让官员自省自查,之后我会让左丞相在翌日早朝启奏陛下。”

此话一出,众人眼神中纷纷闪过一丝异样。

“自查自纠?这能查出什么来?”

胡惟庸微微一笑。

“当然查不出,我的意思是让监察御史去查。”

“陛下打击**污吏,最好用的就是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和锦衣卫。”

“就让监察御史去查,不加限制,他们八成会出现南方查南方北方查北方的局面。”

“之后再让锦衣卫介入,他们也做不了什么假。”

“总之,你们管好自己和下面的人,不可出了什么差错。”

“要让北方籍贯的监察御史查出北方官员的问题,陈良自然无话可说。”

“并且我们和陈良的关系现如今也有所缓和,现在他保持中立,这是难得的机会。”

“这样一来,以陈良的秉性,对那些北方官员自然心中不快。”

“并且北方官员很可能会认为是陈良从中作梗,所以朝廷才突然有所行动。”

“届时陈良被排挤,即便他保持中立,也不可避免的向南方,向我们倾斜。”

“太子现在可以护着他,那将来登基之后呢?太子和皇帝可不一样啊。”

胡惟庸透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

众人听了对方一番话,一个个纷纷点头认可。

“胡丞相足智多谋,这样一来陈良慢慢的就会倒向我们这边。”

“他还是这新一批北方学子的代表人物,那些北方学子说不定会连同他一起倒向我们。”

“这不比当初和陈良争斗强多了?”

众人纷纷称好,胡惟庸淡笑道:“当初陈良新入朝廷,谁能想到他是一个这么有手段的人?”

“况且那个时候,若是能把北方官员给彻底排挤出去,对我们来说绝对是最好的结果。”

“可今时不同往日,陛下如此器重他,太子如此亲近他,我们能拉拢过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最起码,也不能让他和北方官员太过亲近,要保持这种北方官员排挤陈良的局势。”

众人纷纷点头,胡惟庸此时亦是十分自信。

自己这道计谋看起来十分无解,就算是自己入了套,恐怕短时间内也无法察觉。

即便陈良察觉出来,那也为时已晚。

“那些北方人没有了陈良这颗新星的支持,看他们还怎么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