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 第六十三章:南北异地为官制度

见朱元璋面带喜色,朱标便知对方这是十分满意陈良的方案。

“父皇,孩儿以为陈良的方法可以采用。”

“这样一来,也能促进南北方的关系。”

“这流放的罪犯肯定想要回到家乡,所以他们不会乱来的。”

“并且他们和他们的家眷还会对父皇感恩戴德。”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对此,朱元璋赞同的电科点头。

“这小子虽然说话直,管的还宽,但脑子还挺灵光。”

“若非如此,咱恐怕早就把他脑袋给砍了!”

“父皇,既然如此,明日朝中便议定此事,看看百官们的反应。”

“若是再有明显站队的,一并同罪流放。”

闻言,朱元璋看向朱标。

“标儿,咱以为你一向仁慈。”

“现在你倒是也有点帝王气象了。”

“身为帝王,就该如此,而不是对那些官员怀有妇人之仁。”

“即便日后陈良出了什么问题,你也丝毫不能偏袒。”

朱标郑重的点了点头。

陈良信中所写的方案,正是后世南北异地为官的制度。

翌日,奉天殿上。

“什么?陛下竟然饶那些**一命,这……”

得知朱元璋的打算,群臣一个个无不露出惊诧的神色。

朱元璋对**向来都是手起刀落,没想到今天竟然打算饶他们一命。

这简直比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离谱。

“不仅如此,关键这些罪犯日后还有回归朝廷的可能。”

此话一出,众人无不惊诧。

“陛下,这是怎么了?怎么对这些**这么宽容了?”

“帝王之心难以揣测,不过这办法倒是个好办法。”

“陛下竟然能想出这么个办法来,日后奉天殿上也不会再流这么多血了。”

众人一个个深以为然。

而众人不知道的是,这南北异地为官正是他们最讨厌的陈良想出来的。

“你们以为,咱这南北异地为官的制度如何?”

此话一出,一人当即站了出来。

“陛下圣明,这正是一个处理罪人的好办法。”

“对于那些情节恶劣的,则依旧杀之。”

“而如付首这般的官员,则可以流放,为大明朝继续添砖加瓦。”

“并且还能促进南北方的关系。”

闻言,一旁的南方官员一个个皱起眉头。

“是啊,这样一来南北方关系融洽,朝堂上自然而然会多出一批北方官员。”

“并且南方官员们还不会如原来那般排斥,这不等于变向削弱了南方集团的影响力?”

想到这,有些南方官员心中有些不满,表面却没有表现出来。

原本南方集团的影响力便在下降,这么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关键是有些南方官员根本察觉不到,还在那里认为此案十分好,正在那里讨论。

而如胡惟庸,刘三吾这等老油条,自然能看到这点。

此时他们正阴沉着脸扫向一班南方官员。

如果朱元璋果真按此方法这么做,南北方关系逐渐融洽,那么胡惟庸的示弱以对则不攻自破了。

想到这,胡惟庸当即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此时不妥。”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将目光集中在胡惟庸身上。

这可是陛下的主意,竟然还有人敢否决陛下?

当看到胡惟庸,众人又觉得情理之中。

胡惟庸毕竟是当朝宰相,有些不同的观点也属正常。

见胡惟庸站出来反对,朱元璋内心感到有些意外。

“这小子之前向来什么都不说,现在竟然突然发话了。”

“对于陈良他可什么都没反对,这一到咱,他就开始反对了,难不成是对咱有意见?”

想到这,朱元璋眼睛微微眯起。

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他也知道,只要不说出来,大家都还有回旋的余地。

但是胡惟庸可是当朝宰相,身居高位,如今竟然和自己意见相左。

并且还在朝廷直接如此发话,以为不妥,这是把自己当什么了?

心中虽然这般想,但朱元璋表面却没说什么。

不然倒是显得自己这个帝王小肚鸡肠了。

“胡惟庸,如何不妥?你说说看。”

“陛下,这些都是**污吏,是罪犯,却让他们南北对掉流放。”

“如此一来,他们势必会影响当地的百姓。”

“难不成,让那些百姓,尤其是学子们,学习他们贪污那一套?”

“南北异地流放,看起来可行,但是这些罪犯品行还有待商榷。”

“臣以为,学识都还是其次,品行最为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若是品行不好,教出来的学生又会是什么样?”

“若是让一群贪腐之人做官,那不是拿朝廷的钱养一大批自己的敌人?”

“若是要南北异地,可着各地选取品学兼优的官员,异地为官,如此则可。”

胡惟庸自然不怕朱元璋当真这么做,因为这么做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学识可以考试来测验,但是品行却是难以测验的了的。

并且人都是会变得,今天他们是好人,明天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坏人。

帝王之心难以揣测,但比这更难揣测的,是人心。

胡惟庸深知此理,所以故意这样说,目的就是想让朱元璋知难而退。

自己示弱对抗的计谋才能施展开来。

见胡惟庸反驳的头头是道,朱元璋也不免在内心思索起来。

随后,只见他开口道:“咱也不瞒各位,这其实不是咱想出来的办法,是陈良给标儿的回信中所说。”

此话一出,朝中顿时一片哗然。

“竟然是陈良想的办法!”

“陛下不会耍我们吧?”

“不会,这可是在朝堂之上,帝王一语,陛下不会随便乱说的。”

“没想到竟然是陈良提出来的,这……我们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之前胡丞相说过什么你忘了?”

听到是陈良提出来的,胡惟庸眉头一皱,当即道:“原来是陈御史提出来的。”

“但臣没有别的意思,就此事而言,臣个人以为不妥。”

见状,朱元璋双眼微眯,随后看向群臣。

“你们呢?和胡丞相一样的想法吗?”

闻言,众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