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四百四十三章、离经叛道

养心殿。

“北虏再次入寇,你们几个觉得朕御驾亲征如何?”

永宁帝略显迟疑的问道。

最近这几天,京中因为北奴入侵,已经闹的沸沸扬扬。

文武百官争先献策,仿佛人人都是诸葛武侯再生。

半数以上的策略,全部都是夸夸其谈,不具备参考价值。

可有些计划,还是让永宁帝动了心。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有人建议他——御驾亲征。

理由非常充分。

军权旁落,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想要拿回权力,最快捷的操作就是御驾亲征。

只有亲临前线,近距离接触一线将领,才能在军中培养亲信,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需要大获全胜,只要挡住北奴的进攻,他就能收获巨大的**声望。

相比前两次北虏入侵,大虞朝现在的准备,无疑是最充分的。

辽东五镇、蓟州三镇、宣府三镇、大同三镇、山西两镇,光北疆一线朝廷就部署了十六镇募兵。

这些部队,要么出自辽东将门,要么是勋贵嫡系,全部都是大虞朝一等一的精锐。

如果御驾亲征,还能带上二十万余京营,到时候投入前线的作战部队,足有近四十万。

加上后勤运输人员,对外宣称百万大军,都不算过分。

从纸面数据看,虞军实力无疑远超北奴。只要发挥正常,击败敌军几乎板上钉钉。

长城防线挡住了北奴的第一波进攻,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送上门的军功,永宁帝自然不愿意留给勋贵系,交给文官来指挥,他又不放心。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战场上凶险万分,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您乃……”

劝说的话说到一半,见永宁帝脸色难看,徐忠恩果断选择了闭嘴。

这哪里是问策,分明就是心中有了想法,只是信心不足,想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如果是朝中大臣,自然要据理力争,可他是一名宦官。

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和皇帝对着干,哪怕明知道事情存在风险。

“陛下英明!”

“纵观历史,古之雄主大都有亲率大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经历。

陛下,自继位以来,内除奸贼,外定叛乱,方有今日天下之太平。

北奴不知死活,一再挑衅天恩……”

汪逸风的夸赞,让永宁帝龙颜大悦。

见到这一幕之后,一众宦官纷纷诉说御驾亲征的好处,把永宁帝吹捧到了天上。

“陛下,老奴刚才糊涂了。光想着风险,忽略了御驾亲征的好处,实属罪该万死。”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徐忠恩,果断转变**立场。

“哈哈……”

“你这老货,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多读点儿书。

今日之大虞,早已经不是昨日的大虞。

自从北方各部扩编之后,我朝军事实力大增,现在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

北奴此时送上门来,那就是自己找死。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朕岂能放过!”

永宁帝笑着说道。

军费不是白花的,朝廷投入了那么多钱在军事上,自然会有相应的收获。

勋贵系上台之后,整顿各地军务,狠抓军事训练,这是世人皆知的。

尽管他对景李二人独揽大权不满,但对他们推动的整军行动,永宁帝还是非常认同的。

正是前期的投入,给了永宁帝御驾亲征的信心。

高兴过后,他很快又犯了愁。御驾亲征,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事。

皇帝有意只是基础条件,还必须获得朝中百官的支持。

参考以往的惯例,永宁帝不认为朝中文武百官,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他。

尤其是执掌大权的勋贵系,在这个问题上,更会强烈反对。

一旦皇帝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把皇权深入到了军队中,勋贵系的最大**资本就没了。

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又很难绕过勋贵系。

甭管谁率兵出征,冲锋陷阵的都少不了勋贵集团。

没有这些人配合,再好的作战方案,都落实不下去。

……

文渊阁。

“诸位同僚,陛下有意御驾亲征,大家觉得如何是好?”

景国良皱着眉头问道。

战争不是纸面游戏,如果兵多就能赢得胜利,世界上也不会有名将。

为了应对北虏入侵,他们一直忙着调兵遣将,准备集结全国的精锐给敌军予以重创。

地方上的勤王大军,还没有出发,皇帝就先跳出来要御驾亲征。

永宁帝想拿回大权,他完全能够理解,一定程度上也在予以配合。

可权力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起码皇帝的**水平要提高一个档次。

现在这样被人鼓动一下,就敢御驾亲征,他着实无法放心。

“首辅大人,我大虞以武立国。

天子御驾亲征,也是有海量先例的,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陛下有此雄心壮志,我等应当支持才对。”

白季临的话音落地,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天子御驾亲征,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勋贵系都是最大受害者。

皇帝亲临前线能够提振士气,最主要原因就是天子能看到大家立功,杜绝了中间商赚差价。

倘若大获全胜,永宁帝能够顺势提拔一批亲信将领,打破勋贵系对军队的垄断。

如果不幸吃了败仗,损失最惨重的,同样是勋贵系。

必输的格局,此时跳出来支持天子亲征,无疑站在了勋贵系的对立面。

“首辅大人,白大人说的不错。

难得陛下有此雄心,我等做臣子的,自当全力支持。”

姜书翰跟着开口道,随即一众文官纷纷响应。

一半是为了党争,一半则是出于公心。

大虞皇权衰落的不成样,如果不能重塑皇权威严,距离王朝末年就不远了。

天子御驾亲征看似风险不小,实际上完全可控。

皇帝挂帅出征,不等于皇帝要上阵杀敌,甚至连军事指挥都可以交给其他人干。

天子的仪仗,只要出现在军营中,就是对军心士气的最大鼓舞。

“首辅、次辅,诸位大人说的不无道理。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我等做臣子的也不好拦着。

与其阻拦陛下亲征,不如提前制定完善的作战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保龄侯的话一出口,把景国良和李原气了一个半死。

**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保龄侯代表外戚在此时背刺,一下子把他们置于了尴尬境地。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若干继续拦着,反倒成了我们的不是。

不过陛下终归没有带兵经验,真到了战场上,谁能保证不出乱子?”

李原冷漠的质问道。

天子御驾亲征,本身没有任何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永宁帝本身。

让他不干涉战事,在一旁充当看客,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皇权再怎么衰落,对中下层官兵的影响力,依旧是巨大的。

不是谁都有胆子,对皇帝的圣旨说不。

“次辅,事情都没有发生,谁又能保证一定出现最糟糕的局面呢!”

高景风开口回怼道。

当了这么久的应声虫,现在到了他们表现的时候。

同为内阁中的一员,在法理上他们的权柄,并没有小多少。

皇帝吹响了夺权的冲锋号角,他们自然要赶紧跟上。

“行了,你们的意思,我们知道了。

既然大家都下定了决心,那就下去准备吧!”

景国良当即打断道。

朝堂上的这些声音,他并不担心,真正令人揪心的是勋贵系内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勋贵系自然也不例外。

在从文官手中夺权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个整体,但到了内部利益分配时,同样不乏纷争。

顶尖勋贵喝酒吃肉,各种利益拿到手软,中下层勋贵的收益则小了很多。

除非少数家中诞生将才的,从中分走了一碗肉,其余人都是跟着喝汤。

能力中上的水平的子弟,进入军中往往止步于中层。

既没有过人的能力,又没有过硬的后台,晋升主要是赶上了扩军的大势。

一些反应慢的勋贵,族中子弟入伍晚惨,错过了时代红利,军中连代表人物都找不到。

如果没有变故的话,这种格局将长期持续下去。

皇帝御驾亲征,对顶尖勋贵来说是风险,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机会。

在皇帝面前立下一次战功,胜过以往立下十次战功。

反正甭管局势怎么变化,皇帝都离不开勋贵的支持。

打压一批勋贵下去,也必须扶持另一批起来,才能保障皇权的稳固。

只要在战场上脱颖而出,不愁仕途没有保障。

想要指责都不行,忠君爱国是**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挑刺。

毕竟,顶尖勋贵在整个勋贵集团中占比非常低,数量最多的还是中下层勋贵。

或许其中的单个家族不起眼,但这个群体为勋贵系贡献了数量最多的中层、基层军官。

景李两家实力再怎么雄厚,也不可能站在这么多人对立面。

既然挡不住,那就索性放手。

能够做到这份上,他自认为对得起朝廷给的俸禄。

景国良答应了,群臣却傻了眼。

同预想中的计划不一样,他们都准备在朝会上大干一场,结果高层会议就敲定了结果。

安排的文官死谏,秘密策反的勋贵,全部沦为无用功。

最糟糕的是勋贵系没有和皇帝翻脸,永宁帝就不可能冒着江山社稷颠覆的风险,对勋贵系高层下手。

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战后朝堂格局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很难按照他们的意志变化。

……

汉水侯府。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尚未波及到安南,甚至连阁臣遇刺案的消息都没有传过来。

没有这些烦心事,李牧正好把精力投入到都护府的治理上。

大军停止对外扩张后,就开始四处剿杀山贼土匪。

短短数月的功夫,都护府衙门又多了三十万免费劳动力。

一部分是真山贼土匪,更多的还是前朝余孽。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待这些威胁领地安全的破坏纷争,李牧都是一视同仁。

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兴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都护府的人口突破一千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虞人占比实在是太低了。

哪怕加上各地的军户,目前的占比也仅仅只有三成。

尤其是新收复的二十府,当地虞人占比还不足一成。

即便是靠着对调拆分,打破了当地人抱团,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地方上混杂的多种文化和生活习俗,终归是一种威胁。

当年始皇帝并六国后,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方有今日神州大地的统一。

现成的答案放在那里,需要本侯教你们抄么?”

李牧对着众人敲打道。

安南都护府发展迅猛,短短数年时间,就坐拥上千万人口。

可惜人口不等于国力,新增的人口,主要源于对外扩张。

哪怕出台一系列措施,稳定住了地方,许多地方百姓对都护府依旧缺乏认同感。

土著占比数量更高,如果不趁早采取措施,究竟是谁同化谁,可是一个未知数。

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也不是一次两次,成气候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融合没有搞好,本该同化当地人,结果因为政策失误反被当地人所同化。

放着国内的好日子不过,跑到中南半岛发展,可是为了当土皇帝。

“侯爷,我们一直在推动语言文字统一,怎奈语言不通惹麻烦。

都护府境内大大小小的语言,足有上百种之多,文字也有十余种。

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翻译数量严重不足。

尤其是执行人口拆分后,一个村庄都能出现数种语言。

因为语言不通发生的纠纷,每天都在各地上演。”

卫新之当即叫苦道。

统一语言文字,这是历代统治者,都想要做到的事。

哪怕是大虞朝,境内依旧存在多种语言文字。

因地域衍生出来的方言,更是多不胜数。

朝廷数百年没有完成的事,自然不是简单的几条政策,就能够解决问题。

“朝廷流放过来了一批儒生,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重活,正好拿去废物利用。

在各地开设语言学校,让他们教授土著语言文字,教材内容仅限于忠君爱国。

切记同都护府其他学校分开,可不能让这帮腐儒,带坏了军中下一代。”

李牧一脸严肃的说道。

都护府的学校,同大虞境内的私塾,完全是不同路线。

传统的四书五经,在这里退居次要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式教材,全部是李牧亲自主持编纂。

小学的主要组成科目,包括国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思想。

因为同传统儒家教育做出了切割,让李牧在文人圈子里,很是不受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