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二五三章 不是……陛下他来真的啊?!

听到皇帝所说这话,知道他想要干什么后,罗贯中心里面顿时就在哀嚎。

完了!

陛下这是要毁了自己的心血啊!

自己的三国写的好不好,罗贯中心里面很清楚。

在他看来,可以称得上一声无可挑剔,尤其是之前陛下给出来了一些修改的意见,改了错误路线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以往的时候,陛下仅仅只是对这些路线上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见,不涉及更具体的内容。

让人能接受。

结果现在,陛下却直接提出了要给自己这三国写词,还说要放到开篇上面去。

面对这么个情况,他是真的慌了。

陛下在写词上面是有一定能力的,这点儿毋庸置疑。

曾经所出手,在祭天时所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那等气势,那等意境,真真是让人心折。

可是……事情和事情不一样,自己所写的三国,只有自己知道的最清楚。

想要写出一首合适的词,用到这上面去,还能贴合意境,方方面面都贴合。

那这事是真的不好办。

最大的可能,反而是拉低三国的精彩程度。

在整个内容上面,都会显得很割裂。

他心里面,对此是一万个不情愿。

他的三国,谁都不能在这上面指手画脚!

任何人都不行,哪怕是皇帝也不行。

他必须要捍卫他的心血,当即便义正词严的开了口。

“陛下,您的提议非常好,由您来给提词,是臣的荣幸,更是这三国演义的荣幸。

有了陛下您题词之后,三国演义这本书,质量必然更胜一筹。

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臣拜谢陛下圣恩。”

罗贯中满是诚恳的出声感谢。

罗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哪怕心里面对此,已经特别的不满了。

可嘴里面说出来的,却是另外的样子。

这事儿真不怪他,是他的嘴非要这样说的,他管不住。

他也不知道咋回事,这一张嘴,味全变了。

朱元璋笑了笑,伸手将御案上面的一张纸拿起来,给了罗贯中。

这纸上面写的有字,显然是提前准备好了。

罗贯中上前躬身双手接过,心已经在滴血了。

陛下他来真的啊!

完了,可怜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啊,变得不纯洁了!

忍着满心的难受,他低头朝着上面看去。

看了两眼之后,一双眼都禁不住随之瞪大。

神色肉眼可见变得激动起来。

他一开始还只是看着默念,但看了一阵之后,忍不住读出声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到了后面,更是大声朗读了起来了。

整个人的神色,别提有多激动,带着神往,带着陶醉。

一时之间失了神。

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君前失仪,忙对朱元璋下拜:“陛下,臣……臣失态了。

陛下这词,实在是太好了!

把这首词放在臣所写三国的前面,定能让臣所写的三国,变的更加动人心。

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作用。

臣拜谢陛下,这是陛下对臣最大的恩赐,最大的奖赏!”

他说着,忍不住对朱元璋跪拜了下去。

双手捧着这词,神色依旧不平静。

陛下果真没有骗人,是自己误会了陛下。

自己小觑了陛下的才华,陛下写的词,不是乱编,陛下为了这三国,是真费了大心思的。

这首词,简直就是专门为自己所写三国演义创作的,简直是太爱契合了。

这首词放在了三国前面,真的是再合适不过。

能让自己所写的三国演义,都得到一个特别大的升华。

朱元璋看着罗贯中的反应,不由的面露笑容。

他就知道,这首词拿出来之后,对罗贯中的杀伤力必然特别的强。

是罗贯中根本没有办法抵抗和拒绝的。

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后世时,三国演义作为必读的四大名著之一。

朱元璋对其了解是很深的。

一开始以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写的,后面才发现并非如此。

是后人将之给添上去的。

而做这首词的,是杨廷和这个包藏祸心,硬生生让朱厚照这个大明少有的有作为的皇帝落水而死的儿子,杨慎在被贬途中所写。

这首词被人给放到三国演义的开篇上面去,简直是神来之笔。

罗贯中事情做的是很好,也很卖力。

把他放在大明日报这事上去,最适合不过,简直就是如今大明第一笔杆子,战斗力格外的强。

对于这样的人,自然是要进行一定的奖赏。

让他在接下来干活更卖力气。

寻常的奖赏都不太好使,朱元璋思来想去,觉得把这首词拿出来奖赏给他最好。

这就叫因人制宜。

最好的赏赐,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赏赐到人的心坎里去。

现在看罗贯中的反应就知道,自己把这首词拿出来,赏赐给罗贯中,效果比给他升官发财还要好。

这就叫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

“罗先生喜欢就好。

罗先生的功劳,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会忘了罗先生出的力气。

这清丈田亩,建立黄册,以及取消人头税,都是国朝大事。

舆论上面一定要做好,不能让人在这上面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把好的给说成坏的。

要务必把这些事情的好处,以及实行的必要性等等都给说清楚。

防止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在这上面乱来。”

“陛下,您请放心,臣回去之后,便再度撰写一些文章,把这事儿向人说明白。

臣准备在三国里面增加一部分情节,讲一讲东汉末年那些世家大族,是如何侵占田亩,隐匿丁口,残害百姓的。

再讲一讲玄德公他们,是如何进行清丈田亩。

那些豪强们,又是如何反对,如何阻碍玄德公他们的。

而玄德公和云长将军他们又是如何进行应对,大得民心的。

把百姓们在这里面所得的好处,都给说清楚。”

“好!”

朱元璋闻言赞了一声,面上笑容更甚。

因为这正是他最为想要看到的结果。

或者可以说是,已经超出了他先前所想。

原本,他给罗贯中这首词时,就是觉得罗贯中做事确实很认真,很卖力,值得奖赏。

要适当的给他鼓鼓劲儿,让他在今后做事情更加卖力。

同时也有想着让他在清丈田亩,以及取消人头税等这些事情上,再多做一些事儿。

但是,却绝对没有想到,让他在三国演义正文当中,来添加一部分这样的情节。

罗贯中的这个惊喜,是给的太大了。

罗贯中在写作上面的能力有多强,自不必多说。

三国演义的精彩程度更是毋庸置疑。

只看现在讨论度,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依照罗贯中的才华,以及现在三国演义的热度。

他在三国演义里面构思出这样的情节,并将之写出来进行发表,那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简直是不敢想象。

有了他的这个举动,必然能让接下来的许多人,对清丈田亩,取消人头税,都有一个特别深的了解。

让底下的众多百姓,能不受人蛊惑,或者是少受到人蛊惑。

明白清丈田亩,究竟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清丈田亩。

将之给这在里面去,不知要比朝廷这边下多少相关的政策,以及在大明日报上面,发表多少的文章,效果都要好。

报纸等这些都只是一时的,很多人看了之后,很快就会将之抛到脑后。

传唱度远远不够。

可若写进里面去,依照三国演义的经典程度,那是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

传唱度,简直是杠杠的。

罗贯中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棒了,不愧是能写三国演义的人!

不愧是自己看好,并委于大任的人。

自己这首词给的实在是太值了!

自己先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让罗贯中,在这里面添加私货呢?

当然,看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重视,若自己没把这个词给他,想要他在里面添加私货,只怕也并不简单不容易。

“罗先生的这个想法好,罗先生回去后就好好的构思构思,将之给写出来了。

以罗先生之才,能定然能让人明白,这清丈田亩是什么,意义为何。

对于百姓们又有多大的好处。

能让那些反对清丈田亩之人的丑恶行径,无所遁形。

让他们鼓动不起百姓闹事。

我有罗先生,可抵十万兵!”

朱元璋满是笑容的对罗贯中进行了高度的肯定。

罗贯中行礼:“这是臣应该尽的本分。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陛下如此待臣,臣又岂能不尽心竭力为国尽忠,替陛下分忧?

这是臣的分内之事。”

罗贯中离去了,朱元璋的好心情却没有消失。

罗贯中,那这一手在他预料之外,堪称神来之笔。

接下来,相应的情节写出来并发表出去后,定然能在舆论上彻底的站住上风!

“陛下,诚意伯携长子刘琏求见陛下。”

听了宦官的禀告,朱元璋不由的为之一愣。

这个时候刘伯温过来做什么?

意外之后,一个想法便已跃入心头。

不会是刘伯温他们,也是奔着清丈田亩来的吧?

刘琏想要去清丈田亩?

越想,朱元璋觉得这事就越有可能。

压下心中的种种想法和一些异样的情绪,朱元璋让刘伯温他们过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和刘琏父子二人,便来到了武英殿这里。

父子二人恭敬的对朱元璋行了礼,朱元璋让他们免礼之后,望着刘伯温开了口。

“诚意伯,你父子二人可是有什么事情?”

在问这话时,他的目光更多的是在刘琏的身上进行打量。

能够看得出来,和刘伯温这个和自己很熟悉,且早就是老油子的人不同。

刘琏面见自己时,人要显得比较紧张。

“上位,臣长子闻听了陛下要清丈田亩之事,在家里面坐不住了,想要为君分忧,到江西那边清丈田亩。”

果然是这样!

“你怎么想着到那边去了?”

朱元璋对刘伯温点了点头,望向刘琏出声询问。

刘琏对朱元璋恭敬行了一礼之后道:“陛下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清丈田亩之事,关乎国家兴亡,关乎根本。

所以小臣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只在家中坐。

如此行径,与臣心中理念不符。

更觉得臣是无用一书生。

所以,臣想要在这事情上略尽绵薄之力。”

刘琏的声音不大,语气也不激烈。

但却能让人看出他的坚决。

而刘琏在这上面的决心,上辈子时已经用命来证实过了。

朱元璋自然是不会怀疑的。

不过,这事儿他不准备再让刘琏去。

就看刘伯温这样子就知道,刘琏万一在那边没了命,只怕他将会倍受打击,用不了多长时间,人也会没命。

刘伯温是有大才的。

若是因为这事备受打击而死,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刘琏也是同样是有大用的人。

这样的人上辈子时,已经为大明尽了一次忠了。

这次他想要改变刘琏的命运。

刘伯温心中暗暗叹气,心情沉重。

清丈田亩这事很要命,关键是自己身份又特殊。

本就和胡惟庸那边不对付,若是在这上面不言语,上位应当还不会如何。

可现在带着儿子主动掺合到这件事情里去,上位又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必然是会同意的!

自己这傻儿子啊!

“你这个想法很好,果是忠臣义士。

这上面你和诚意伯很像,做大事不惜身。

大是大非上面拎得很清,这点儿咱很欣赏。

不过,这个事情很危险,是要去拼命的,咱便实话跟你说了。

一个弄不好,命都有可能会交代在那里。

如此,你可还要去?”

朱元璋望着刘琏询问。

刘琏正色道:“陛下,臣不怕死,臣做出这个决定时,便已经做了会死的准备。

臣若是是贪生怕死,便也不会求见陛下,主动请缨了。”

“好!”朱元璋喝了一声彩。

“果是诚意伯的儿子,这气度和心胸果然不同!”

刘伯温闻言,心情愈发沉重了,忍不住暗自叹口气。

就知道事情会如此,到江西那里,去清丈田亩的事,主要是必然要落到自己家琏儿头上了。

“但咱却不准备让你到那边去。”

朱元璋笑着开了口?

嗯?!

刘伯温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