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灾,许昭昭其实是颇有感触的。
因为她知道,古代因为受限于生产力以及生产工具,所以往往更多的是依靠天时地利。
尤其是以农业最为明显。
对于水灾,历朝历代都十分看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次永州出现水患,但是身为都督的忠王却一无所知,下面的官员更是未曾上报,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是刚开始就知道,那么现在,灾情早就已经得到了控制,老百姓的损失也不会这么大,更不至于官逼民反。
说到底,那些暴民,也不过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才不得不拿起了锄头、镐头来造反。
他们真的是想当皇帝吗?
那不一定。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他们肯定是愿意的。
许昭昭其实不太了解关于朝廷是如何救灾的。
直到她无意中翻到了史书,这才对于朝廷的布置有所了解。
她原本以为,出现灾情之后,就是朝廷派人运粮运药去救治即可。
可是实际上,却远比她以为得要复杂得多!
在汉代长安的官仓里,粟米堆砌的立方体精确到升龠。居延汉简中清晰记载着元狩三年的赈济标准:‘大男日食一斗,大女七升,小男五升’。
这种严苛的计量制度背后,是《周礼》‘荒政十二’的千年传承。
当黄河在永平十二年决口,朝廷施行‘以工代赈’之法,七万灾民修筑汴渠,既疏导洪水又换取粟米。渠成之日,青铜量器里的粟粒与运河里的浪花共同丈量着生命的重量。
所以,古人的智慧和责任心,当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许昭昭读过这些之后,才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时候,都有聪明人,所以她更加谨慎小心,不能暴露自己的小秘密。
其实许昭昭之前也想过很多治理水患,以及救助灾民一事,但是她看过这些之后,才发现,其实古人早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灾体系,只是她以前不接触,所以也不知道而已。
小看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了呀!
许昭昭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配合朝廷,总不能背上一个为富不仁的名声。
这年头,名声比钱财还重要。
谢铮这次没有领到差事,但是意识到有灾民已经能到京城了,就足以看出这件事情的影响有多大。
所以,谢铮平时不在太极宫当值时,便会骑马带人在京城游走一圈。
京城太大,他自己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许君锋、方亮等人都被他给叫上了。
其实,两县县令此时也都已经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别在这个时候找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比什么都强。
正月十五过后,京城关于年节的氛围已经淡去很多,小孩子们有一部分也去上学堂了,而大人们则是为了谋生计,各自回到了差事上。
一直到二月初,永州那边才传来八百里加急的好消息,至少,暴民作乱不值一提,已经被许翰招安了大部分,余下一小部分一直负隅顽抗,是因为手上都有人命,原本就是山贼出身的恶民,自然要被清剿。
永州一应官员,除了司马以及寥寥几位,基本上全都被下狱,有些因为罪大恶极,直接就被在灾民前砍首示众,以达到安抚民心的效果。
当然,大部分官员,要被押解回京。
这其中,自然就有永州别驾李扬。
忠王府内,此时也是人人自危。
自打元日起,主子便一直阴晴不定。
而姜孺人也因为受到了刺激,于正月早产。
好在一切顺利,姜宁生下了一个女儿。
不是儿子,自然会让忠王有几分失望。
但是还好,反正他现在也有儿子了,倒不急于一时。
至于赵月,她想得更为长远一些。
原本以为姜宁会一举得男,没想到却生了个女儿。
也罢,有了这个女儿的出现,自然会让姜家放松警惕,而且既然能生一个,自然就能生两个、三个。
这个孩子的到来,原本就是带着忠王和忠王妃的期盼的。
至于是男是女,倒也不是那么重要。
只要让姜家人知道,赵月不会故意针对姜宁,这便足矣。
碍于永州暴民一事,所以赵月不打算给这个庶女大办满月宴了。
此事,姜家也表示可以理解。
只是一个女儿,再则,又正赶上忠王被陛下责难厌恶之时,还是要低调一些的好。
姜宁心中不满,没能生个儿子,她就已经很失望了,得知还不能大办满月宴,自然更为不悦。
但是没办法,她只是一个孺人,没有资格去置疑王爷和王妃的决定。
除此之外,这个月子,姜宁坐的还是不错的。
赵月特意命人请姜家的人过来陪着聊天,而且一水儿的好东西往姜宁这里送,连带着给刚出生的庶女也寻了四位乳母过来,虽然最终只留下了两个,但是忠王妃的这份心意,还是被众人看在眼里的。
姜宁经过这一胎,也自以为对王妃了解颇深。
在她看来,赵月出身世家,自小学得便是宽和大度那一套,所以才会对她这个孺人特别好。
而且自打她有孕,赵月也的确是样样都对她照顾有加,忠王也是时常过来看望,所以,这就给了姜宁一种错觉。
她自以为很得宠!
她觉得忠王心中是真的有她,且对她情根深种的。
姜家如今虽然不及从前,但是太傅和姜延平的地位仍然稳固,姜贵妃在宫中仍然是一月内能得半月陛下垂怜,如此更坚定了姜家荣宠不衰的景象。
忠王也是得赵月数次提醒之后,才不得不多对姜宁上心。
“启禀王妃,姜贵妃派人给姜孺人以及小姐送来了赏赐。”
“随我去迎一迎。”
“是,王妃。”
姜贵妃得宠,哪怕只是贵妃,忠王妃也不敢怠慢,便是她派出来的人,赵月也是以亲迎来表示看重。
无论是谁,都挑不出赵月的错处。
姜宁听闻后,更觉得自己在忠王府的地位超然,只是少了一个王妃的名头而已。
不得不说,姜宁的这种自以为是,却是大大地愉悦了王妃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