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逆天属性,我杀敌捡取长生 第305章 朱元璋:要谢就谢皇长孙吧!

今日!

便是三年一度科举的尾声。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殿试。

对于天下学子而言,便是决胜之时。

也是由皇帝亲自来出题考校,决出前三。

一旦进入前三,便是科举第一人,飞黄腾达。

当然。

能够自天下各州考入这应天城参加殿试,也足可证明他们的能力。

哪怕是落选了,他们也会有一个前程。

龙椅上。

朱元璋一身龙袍,端坐其上。

朱标仍然是如同朝议之时一样,站在了阶梯之上。

拥爵的众多武臣站在了左侧,还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则是站在了右侧。

而左侧首位自然就是朱应。

“启奏皇上。”

“八十五名来自天下各处学子已经在殿外等候,请皇上示下。”

刘璟站出来,恭敬启奏道。

“宣。”

朱元璋一挥手。

“皇上有旨。”

“宣殿试学子入殿觐见。”刘璟立刻对着殿外大声喊道。

这一刻。

声若雷霆。

而在外。

早就等候在外的八十五名学子带着一种憧憬,大步向着奉天殿内走来。

这一步一步。

便是登临天梯,登临人上人的关键。

很快。

八十五个学子便来到了大殿内。

这些学子有年轻有年长的。

在大明的律法下,只要是有才学就参与科举考校,年龄不限。

不过。

随着年长,才思自然也是随之跟不上,所以年长者也并没有多少,大多还是青年学子。

“科举学子,参见皇上。”

“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这些学子全部都进入了大殿后,纷纷面朝龙椅上的朱元璋,跪地一拜。

每一个学子都是发自真心的敬畏,崇敬。

对于大明天下的万民而言。

如若说朱应封狼居胥,覆灭北元乃是能够载入史册的不世战功,得天下人敬仰。

那朱元璋所创造的功绩可不是封狼居胥能比的。

在昔日元庭执掌中原时,华夏汉家人的日子是猪狗不如的,可以说是毫无尊严的苟活于世,朱元璋塑大明,重凝汉人的王朝,赶走了元庭,一步步执掌中原,定律法,重万民,轻徭薄赋,可谓是给与了天下万民无尽的恩泽。

对于朱元璋,或许**污吏恨,怕。

但天下万民却都知道他是明君,更是中原大地上无数汉人的救世主。

“这些来自天下各处的学子看着老朱是真的打心底的敬,而非是对权势的敬。”

“历史上。”

“朱元璋重塑汉家的功绩,无人可以质疑。”

“特别是在这大明立国不过二十多年,曾经许多百姓都经历过元庭的暴政,他们又怎会不感谢老朱。”朱应看着这些学子赤城激动之色,又怎会看不明白。

这就宛若后世一样。

那一位存在对于每一个华夏人就是救世主一样的存在。

尊严。

国。

回来了。

只是时代不同罢了。

“诸位学子免礼。”

朱元璋温和一笑,对着殿内的学子一抬手。

“谢皇上。”

所有学子激动的道谢,缓缓站起来。

看向这些学子。

他们当中有身着华服的,显然是有一定的身份,家族士子。

也有一些身着布衣的。

但能够来到这奉天殿的。

自然是衣裳整洁的,不会故意去穿着一些破布烂衣来哗众取宠。

“诸位学子来自吾大明天南地北。”

“咱很高兴。”

“三年一科举,三年一殿试。”

“你们能够来到此,便足可证明诸位学子之才。”

“相比于三年前,学子数量更多了一些人,此乃我大明国力强盛之本。”

“去年,咱大明刚刚北伐初定,灭了北元,让吾大明疆域更是大增,如今更是用人之际。”

“到了今日。”

“咱也不说废话了。”

“诸位学子落座吧。”朱元璋笑了笑,对着所有学子道。

“谢皇上。”

所有学子齐声道谢,然后有序落座。

“皇上。”

“学子皆至,请皇上出考题。”

刘璟走上前,恭敬请命道。

殿试。

之所以叫殿试。

便是由皇帝直接出题。

要么就是太子代劳。

听到这。

朱元璋笑了笑:“以往都是咱与太子出题考校,但今日,咱准备改变一番。”

说着。

朱元璋目光直接看向了朱应。

“雄英。”

“这一次殿试的考题,你来出。”

朱元璋笑着说道。

听到这话。

朝堂上的群臣,还有这些殿试的学子目光全部都看了过去。

“封狼居胥。”

“冠军侯,朱应。”

“不。”

“如今应该是虞怀王,我大明当今皇长孙。”

“没想到今日可以见到这传说中的人物。”

“昨日就在驿馆听说了皇长孙的身份,此乃我大明国之大幸,毕竟皇长孙自民间长大,深知民间疾苦,未来也定会改变大明。”

“没错。”

……

当众多学子看向了朱应后,眼中也是露出了敬畏之色。

如若说朱元璋是拯救了整个中原大地百姓的英雄,那朱应就是一个后继者,在昨日恢复身份后,在应天城更是有着属于朱应的传说,让皇族的威望大涨啊。

“臣未曾出过题,而且还是武臣,恐会出错。”朱应抱拳回道。

对于朱元璋让自己出题,朱应还是有些诧异的。

“无妨。”

朱元璋一摆手,笑着道:“你在民间这么多年,相比于咱和你父亲,更是知道民间疾苦,你来出题,无论出什么题,诸位学子都会认的。”

“雄英。”

“你爷爷都说了,此番就由你出题了。”

“或许你出题也能够更有新意,更能择选出真正的大才。”朱标也是笑着说道。

朝堂上的众多大臣也是纷纷面朝朱应一拜:“请虞怀王出题。”

见此。

朱应也没有了拒绝的理由了,于是走到了殿中心。

面带思虑之色。

殿试出题。

这种事情还是朱应第一次经历。

如若说殿试之前,靠的是四书五经,那么殿试就是皇帝随机出题考校了。

有关于国策,军队,甚至于治理等题。

朱应站在了殿前,面带思虑之色,显然也是在想着如何出题。

朱元璋和朱标面带微笑,并没有打扰,就这样静静的看着。

在持续了一阵后。

朱应似想到了什么。

“请王爷出题。”

刘璟立刻走上前,在一张桌子前准备了纸笔。

朱应走上前,提起了毛笔,然后在这一张白纸上落笔。

一气呵成。

考题已经出现。

朱元璋与朱标的目光立刻落在了其上。

“何为国,何为家!”

六个字。

便是朱应所立考题。

“这个考题不错。”

朱元璋看了一眼后,笑着道。

“恩。”朱标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亮考题吧。”

“时间一个时辰。”朱元璋当即道。

“臣领旨。”刘璟当即将墨迹未干的考题举了起来,对着殿下的学子一亮。

“殿试考题。”

“何为国,何为家!”

刘璟大声的道。

众多考生目光汇聚,有些的瞬间就陷入了沉思凝重,有些的则是想到了什么,立刻提起了笔,开始作答。

殿试。

便是写文章。

以考题来写自己的文章,也是述说他们自己的见解。

谁若是出众,在皇帝审阅之后,便可在其中脱颖而出。

“家国,国家。”

“也不知道这些考生能够交出怎样的答卷来。”

看着如今已经许多提起笔做题的考生们,朱应也是充满了期待。

时间逐渐过去。

在此观礼的大臣们自然也是落座在了两旁,这种殿试都是皇帝临时出题,自然是没有什么作弊可言的,甚至答案都并非固定。

如今只要等着就行了。

在过去了半个时辰左右。

便有少数几个考生完成了答卷,坐在了一旁。

刘璟扫了一眼后,当即道:“已经答完的,可交卷上奏。”

“学生交卷。”

一个青年考生站起来,捧起答卷走向了刘璟。

刘璟则是命礼部官吏有序收卷。

“呈上来。”

“咱来看看见解如何。”

朱元璋笑着道。

“父皇。”

“这考题既然是雄英所出,自当也让雄英来审阅。”朱标笑着说道。

“对对对。”

“雄英,你也过来审阅。”朱元璋连连点头,对着朱应招了招手。

见此。

朱应也没有多想,缓步就走了过去。

“来。”

“看看文章。”

朱元璋笑着,自己拿着一封文章看了起来。

朱标也是如此。

朱应也是随手拿起了一封。

能够在半个时辰内作答出来的,要么就是真的有大才学,要么就是装的。

“这个人似乎不错啊。”

当朱应看着手中的考卷,脸上露出了一抹惊讶之色。

显然这文章也是让朱应为之认可了。

“何为国?何为家?”

“于吾华夏数千载历史而言,国存在千万家,国之存在,千万家之凝聚。”

“吾华夏存数千载,自历代王朝得到了教训,强国方有安宁之家。”

“想要千万家安宁,唯有强国安边。”

……

朱应看着手中这一篇文章,不由得暗暗点头。

随着时间过去。

一个又一个考生将答卷交了上来。

而朱元璋祖儿孙三人则是在分别审阅着答卷。

时间逐渐过去。

八十五个考生则是坐在了殿内,带着一种忐忑的心情等待着。

今日殿试。

便是取前三甲。

状元、榜眼、探花。

这三名将昭告皇城应天,并且也将获得朝廷看重,出人头地。

“雄英。”

“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最好?”

所有答卷全部审阅之后。

最终在朱元璋的御案上放了五份答卷。

“如若以臣的眼界来看,这一篇最好。”

朱应直接指向了自己审阅之后的一篇,也是最开始看到的那一篇。

“然后呢。”

朱元璋又笑着道。

“这两篇也不错。”朱应又扫了一眼,又指向了两篇。

这些答卷都是祖孙三人全部审阅的。

“哈哈。”

“咱孙儿与咱所见略同啊。”朱元璋大笑着。

然后又看向了朱标:“太子觉得如何?”

“儿臣也是如此想的。”朱标也笑着点了点头。

话音到此。

前三甲。

已然定下了。

朱元璋随即提起逼。

拿出了一封空白圣旨来。

并且将这三人审阅后所得答卷之人的名字写在了圣旨之上。

大殿内。

八十五个考生目光全部汇聚,充满了期待。

“雄英。”

“你来宣读前三甲吧。”

朱元璋笑了笑,将圣旨对着朱应一递。

朱应也没有多想,直接拿起了一封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殿试已毕。”

“经咱与太子,皇孙三人阅卷考校。”

“已定下前三甲。”

“状元为考生,夏原吉。”

“榜眼为考生,解缙。”

“探花为考生,杨士奇。”

“三甲已定,礼部当以此旨意昭告应天,公布三甲之名,并于三甲籍贯之地张贴旨意昭告。”

“钦此。”

朱应大声宣读道。

只不过。

在看到了圣旨上三个夺得三甲的名字后,朱应也不由得心底带着惊讶。

夏原吉。

解缙。

杨士奇。

这些人可都不简单啊,全部都是在历史上有名的人。

只不过。

如今才洪武二十四年,他们竟然就崭露头角了?

他们不应该是在永乐年间才真正出彩吗?

这也代表着他们在洪武与建文朝时并不受用。

“蝴蝶效应啊。”

“看来我的出现,改变了很多。”

“这三个人才这么快就出现了。”朱应暗暗想到。

而此刻。

被点到名字的三人面带激动。

站起来,又恭敬对着朱元璋一拜。

“草民,谢皇上隆恩。”

三人齐声道,无比激动。

前三甲。

整个大明三年科举的三甲。

他们超越了无数考生,获取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了。

而看着三甲决出。

其他的考生也是面带失望之色。

“三甲决出。”

“其余考生皆为进士,将由吏部录名,择选分配各。”

“除此外。”

“凡参加殿试入进士,皆赐十金,赐百银。”

“前三甲赐予百金。”

朱元璋笑了笑,对着大殿内的考生宣布道。

而听到这赏赐。

不仅是前三甲,其余考生全部都愣住了。

殿试赐金赐银。

这是前所未有的啊?

“哈哈哈。”

“此番殿试赐金银,从未有过。”

“要感谢你们就感谢皇长孙吧。”

“他灭了北元,夺了整个北元国库,让吾大明国库也是充盈不少啊。”朱元璋大笑着道,充满了对自己孙子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