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第1583章农学研究所,提高水稻产量的办法

();

“张小田,这一次你立了大功,燕王已经说了,允许你以唐人的身份加入大唐。”

“如果你那边想要留在朔州的倭人,能够抛弃你们倭国的恶习,说唐语,穿唐衣,行唐礼,那么我可以在朔州南部为他们找一片土地,作为他们的住处。”

“不过,你可要告诉他们,每个安置点,最多只能容纳一百个人。一旦接下了县府发下来的百亩良田,就必须安安分分的种地,不得有任何违法之事,否则,出了事,我可不会帮你求情。”

褚遂良心中暗喜,嘴上却不这么说。

跟草原上的牧民不一样,把倭国人送到朔州,风险不大。

这些人都是外来者,在大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只想着安安本分的做一个农夫,做一个大唐人。

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中原王朝在接纳了他们之后,就将他们安置在了边陲。

王朝强盛时,这还不算什么。

国势一衰,这些人肯定又要恢复本性,成为边疆的不安定因素。

“褚主薄不用担心。我的这支队伍,都是从石见银山中挑选出来的,对大唐忠心耿耿,几乎人人都能说汉话。到时候,我会让他们和其他的唐人一样,就算是和倭国人说话,也不能说倭语,免得给褚主薄添麻烦。”

张小田怕褚遂良改变主意,连忙拍着胸脯保证。

“好,晚上县衙的胥吏会来给你登记,过几日,你就可以把永业田分给他们,你就在长安城里安安心心的过日子吧。”

褚遂良罢了罢手,开始赶人。

他那么忙,哪有时间和张小田废话。

观狮山书院农学院如今已有千余名教谕和学生,是仅次于格物学院的第二大学院。

今年早稻大丰收,晚稻顺利播完,谢林从鄂州返回长安。

原本,父亲谢韵还想着,等谢林回来了,就可以安排他去司农监当文书了。

不过,经过这一年半的历练,谢林已经完全爱上了种田的生活,他觉得,去观狮山书院做一名教书先生,研究一下水稻的种植改良,比呆在司农监要有趣得多。

许敬宗对他也不薄,专门在农学院下面建立了一所水稻研究所,并任命他为所长,方便他研究。

这一天,正好是水稻研究中心开放日。

为了支持水稻研究所,李想亲自到场,并且让许敬宗为水稻研究所在襄州,鄂州,苏州,广州建立基地,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

“谢林,这件事,我有个想法,你看看。”

说完话之后,李想又在新成立的水稻研究所里转了一圈,顺便给谢林来点“拔苗助长”。

“王爷尽管吩咐!”

谢林看向李想,双眼放光。

虽然他对于水稻的种植与改良非常感兴趣,并且有着自己的一些研究想法。

不过,整个观狮山书院都知道,李想的想法,是最有创意的,也是最有可行性的。

如果今天能得到指点,说不定以后还能拿到大唐皇家科学技术奖的农学奖。

“这水稻的种植与改良,无论怎么做,最终的目标都是提高水稻的产量,想要增加水稻的产量,只有几个办法。”

“一种像是格物学院的姚盛,他正在研究如何使用肥料提高水稻的产量。另一种,则是推广南洋水稻,改良水稻种子,从根本上提高产量。另外,我们还得想办法减少病虫害,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把那些虫子给消灭掉。”

李想一口气提出了三条增加水稻产量的方法。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很好,但是任何一项技术的突破,都能让水稻的产量更上一层楼。

没办法,现在的水稻产量,跟后世差的太远了。

就算是引进南洋水稻,也只能达到后世三成的产量。

当然,李想也没想过能提高多少,毕竟,这是无数科学家的心血结晶。

只要大唐的粮食产量能赶上后世的一半,李想就已经很满足了。

如果能够完成这个目标,再加上未来从美洲运来的土豆、红薯,至少可以养活五亿人。

到了那个时候,大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帝国”。

“燕王殿下,这三条增产之路,我们研究所一定会深入研究,还会与姚盛继续联合研究。”

“至于新品种的培育,我们还打算去南洋,找一些高产的品种。至于怎么消灭虫子,我们暂时还不知道,不过我们会做一些实验。燕王,您觉得这样行吗?”

谢林听出李想话里的弦外之音,心中一动。

有些事情,他或许不知道,可是,燕王却一定知道。

观狮山书院这些年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离不开李想的明里暗里的指点。

如果能得到燕王殿下的亲自指点,那么,他们的研究速度将会大大的加快。

“我有几个想法,第一个办法,我已经在讲课的时候说过了,姚盛也在研究,你们好好配合。至于第二个办法,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不过这个想法比较麻烦,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见效的,可如果能够成功的话,或许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

“燕王殿下,我等并不怕麻烦,也不惧花费时间。”

谢林就好像一个饿了几天的人,突然看到一桌子的红烧肉,顿时口水直流。

很显然,燕王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

“这个办法并不复杂。我想,水稻的品种,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些不同。有些稻子长得结实些,不易被风吹倒;有些稻米籽粒较多,但稻穗不一定饱满;有的水稻长得又高又大,但稻穗却很短。还有的水稻,虽然不容易生病,但产量却很低。”

“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将不同的种子杂交,从而获得更多的优势?”

谢林想到了什么,点了点头:“我听说,长安城附近的农户,都会养一头上好的公猪,用来配种,这样生出来的小猪,才能长得更好。燕王的做法,似乎也是一样的。”

一样的?

一样个屁!

为什么要举给猪配种的例子……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