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六百七十三章 解谶生疑

大宋司天监,主掌天文,气象,占卜。

总之,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封建迷信部门,现代科学的死敌,同时又是现代科学的尽头……

司天监的权力看似不大,但十分重要。

正史上记述王朝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事,开篇第一句便是年月日,然后记述当日的星象如何,它预示了什么,最后才说到正事。

一句“臣夜观星象……”出口,你可以不信,但在古代的环境里,你心里会不会打鼓犯嘀咕?最后潜意识里终究还是被这句“夜观星象”影响了倾向。

正因为司天监对君臣十分有话语权,也就导致了这个部门人员不多,但历来却是朝堂党争的激烈争取对象。

奇怪吗?

一点也不奇怪。

朝堂党争里,但凡司天监站出来说一句“臣夜观星象”,然后巴拉巴拉巴拉……

以星象玄学的名义,给敌对阵营扣个大黑锅,比如敌对阵营干了啥不长脸的事儿,而致这颗星暗淡了,那颗星坠落了。星象示警,国有大祸,若不严惩则社稷必受天咎……

你若是皇帝,听到这句话你慌不慌?

所以,这就是历来朝堂党争,为何双方都拼了命地拉拢司天监官员的原因。

人家干的就是垄断行业,星象也好,占卜也好,只有他们能懂,也就是说,最终的解释权归司天监。

得罪了司天监,等于给自己埋了一颗大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你爆一下,炸你个尸骨无存。

而拉拢司天监后的好处,也是十分巨大的。

比如宰相章惇,这货就很聪明,在绍圣元年正式拜相后立马拉拢了司天监正,然后司天监在朝会上禀奏天象时就多次暗示,大宋如今天象大吉,紫微星炽亮,谓之曰“贤臣在位”。

一句“贤臣在位”,指的是谁,满朝文武自然清楚。

这就让章惇这个宰相有了更深一层的合理合法性,他还合了天意,谁敢跟老天对着干?

大宋司天监的监正名叫蒋束,他本是道家人,后来神宗时期被特召为官,元祐六年被升为司天监正。

司天监本是个清闲衙门,基本上每天只要抬头看看太阳月亮星星,没有太多公务可办。

听到官家赵煦的急召,正在扮演一条咸鱼的蒋束梦中惊坐起,慌忙穿戴好官服,匆匆入宫。

走入福宁殿,赵煦面色铁青地坐在桌案后,身旁站着郑春和,半躬着身子大气也不敢出。

蒋束心头一紧,急忙见礼。

赵煦摆了摆手,阴沉着脸让他过来,递给他一张字条。

字条上写着十几个字,“龙子终,蟒袍继。天狼醒,朱雀兴。”

蒋束只扫了一眼,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脸色难看道:“这,这这……何人如此大胆?简直大逆不道!”

赵煦目光冰冷地注视着他,道:“蒋监正看出什么了?”

蒋束深吸口气,小心地问道:“官家,不知这句话从何而来?”

赵煦冷冷道:“蜀地遂宁城,大街小巷四处流传的童谣,当地稚龄孩童皆在传唱,被皇城司探得,紧急奏予京师。”

蒋束严肃地道:“官家说这是童谣?”

“是童谣,皇城司是如此奏报的。”

蒋束叹道:“官家,恕臣放肆,这句话可不是什么童谣,是蛊惑人心的大逆之言,官家不可不究。”

赵煦淡淡地道:“朕召你来,便是要你解一解这句话的意思。”

蒋束道:“‘龙子终’的意思,官家想必明白,意谓官家的小皇子薨逝……”

“‘蟒袍继’的意思也很容易懂,‘蟒袍’者,亲王也,指的是官家的亲兄弟,这两句合起来,意思就是官家的小皇子薨逝,将来必是兄终弟及,即位大统者将是官家的亲兄弟。”

赵煦沉默地坐在桌案后,脸色愈见阴沉。

“‘天狼醒’,‘天狼’又称犬星,属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一宿井宿,此星意寓侵犯与夺占,非正也。‘天狼醒’的意思,是有邪恶的人将现世,天下将有动荡,不吉也。”

“‘朱雀兴’这句,正好呼应了‘天狼醒’,朱雀者,属火,位南,主光明繁盛,意思就是说,若是让此人得了大统,天下必将兴盛,而这句童谣所现之地在蜀地遂宁城,恰好位于南方……”

蒋束顿了顿,小心地看了看赵煦铁青的脸色,还是硬着头皮说道:“也就是说,遂宁城将有主宰天下之人现世,童谣里的意思,他是顺应天命之人……”

话没说完,赵煦终于忍不住,猛地一拍桌案,勃然怒道:“他若是顺应天命之人,朕是什么?是暴君,昏君吗?朕逆了天命吗?”

蒋束和郑春和吓得慌忙跪地,面色苍白。

赵煦咬牙道:“郑春和,让皇城司魏节马上派人去遂宁城严查!查清楚这句童谣究竟是何人所传,此人罪大恶极,当诛九族!”

郑春和急忙领旨,匆匆出殿。

蒋束一脸惶然仍跪在殿内。

赵煦喘息半晌才缓过神来,慢慢恢复了情绪,看了蒋束一眼,道:“蒋监正请起,朕并无针对你的意思。”

蒋束起身,额头的冷汗也不敢擦拭,陪笑躬身不语。

“蒋监正,大宋自朕之后,果真是‘蟒袍继’吗?你有通神之能,不知可否为朕解之?”

蒋束苦笑道:“官家恕罪,臣只能说天意难测,因为天象和星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故而世事也是变幻不定的。”

“不过数日前臣听闻河间郡王殿下率王师破河间府,兵指燕云十六州后,臣在司天监设下法坛,为大宋国运气数占了一卦。”

赵煦不禁坐直了身子,沉声道:“天意如何?”

蒋束躬身长揖,笑道:“大吉之象,大宋国祚已非昔年那般暗淡,而是愈见明亮绵长。”

“王师收复燕云,至少可为大宋延国祚二百年。此后百年内,我大宋将会迎来不逊汉唐的盛世,而官家,正是大宋中兴之明君,可名垂青史,后人盛赞。”

赵煦大喜,虽说心里清楚,司天监的官员向来是报喜不报忧,凡事都拣好听的说,可这番有理有据的封建迷信之厥词说出来,他还是由衷感到高兴。

如此动听且权威的好话,真是令人无法反驳呢。

蒋束解释了童谣,又吹嘘了几句大宋盛世后,赵煦的情绪渐渐好转,挥退了他。

蒋束退出后,赵煦脸上刚露出的笑容又渐渐黯淡,脑海里不停浮现两张熟悉的面孔。

其中一张是赵孝骞,另一张,则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赵佶。

“龙子终,蟒袍继……”赵煦喃喃念叨,眉头越蹙越紧。

为何他的脑海里浮现赵佶的脸庞?

因为赵佶的爵号便是“遂宁郡王”,而童谣最初流传之地,便是蜀地的遂宁城。

偏偏赵佶又恰好是他的亲弟弟,正合了“蟒袍”二字,以及大宋立国以来便存在的优良传统,那就是“兄终弟及”。

赵煦默默盘算了一下大宋赵氏皇族的族谱,然后,越盘算心越凉。

赵煦的父亲神宗先帝,子嗣方面与大宋其他的帝王比起来,还算是颇为高产的。

神宗在世时,共计生了十四个儿子,十个女儿。

不少了吧?

可惜的是,高产固然高产,但质量实在不高。

神宗的十四个儿子里,其中大部分都幼年夭折了,赵煦排名老六,前面五个哥哥全是早殇,以长幼来算,神宗驾崩时,继承皇位的居然轮到老六,可见这一代的皇子血条低得多么可怕。

而赵煦的后面,还有八个弟弟,可这八个弟弟里,幼年夭折的有三个,把夭折的排除在外,赵煦若无后,那么只能从剩下的五个弟弟里挑选继承人。

按长幼排序的规矩,赵煦之后即位的应该是九弟申王赵佖,可赵佖幼年时患了一场急惊风,导致双目失明,是个瞎子。

大宋的皇帝自然不能由一个瞎子继承,所以,九弟赵佖……OUT。

接下来呢?

接下来,皇十弟赵伟依旧是早殇。

赵煦盘算之后,神情复杂地叹了口气。

再接下来,便是皇十一弟,遂宁郡王赵佶了。

赵煦若驾崩时无后,那么赵佶便是皇位继承人。

结合如今蜀地遂宁城流传的童谣,所谓的“蟒袍继”,赵煦心里堵得慌。

“佶弟……已如此急不可待了么?”赵煦失神地喃喃道。

没错,赵煦若死了,赵佶确实是合理合法的继承人,可皇权这东西太敏感太犯忌。

朕给你,你可以收着,朕若不给,你不能抢。

现在赵佶主动冒了出来,他的爵号封地到处流传童谣,这性质基本就等同于动手抢了。

赵煦深深地感到被冒犯。朕才二十多岁,还没死呢,你就打算抢了?

现在赵煦要确定的是,遂宁城的童谣究竟是不是赵佶授意传唱的,如果是他,赵煦可就真容不得了。

此时的赵煦,满心都被这句童谣占着,根本无暇分心想别的事,甚至远在千里之外拥兵甚重的赵孝骞,他都没心情多想了。

在帝王的心里,童谣的威力是不逊于拥兵甚重的臣子的。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他们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一些神奇的事件和预示性强烈的童谣歌谣。

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汉高祖刘邦的斩白蛇等等。

更令赵煦寝食难安的是,本朝开国太祖赵匡胤也有!

“点检做天子”,这是后周柴氏为帝时,民间和军队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最后,这位赵点检果然做了天子。

所以,童谣的威力,赵煦怎能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