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嫁被判流放,反手坑仇家上路 第1747章 与新帝达成和解

南境朝廷的舆论反击和高压管控,并未能完全扑灭人们对北境的好奇与向往。那些经由隐秘渠道流传的“光影戏”片段,以及第一批“游客”带回的亲身体验和神奇“照片”,如同星星之火,在南境民间持续发酵。

北境展现出的新奇、奢华、壮丽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活力,与南境日益沉闷、压抑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对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富足阶层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季如歌敏锐地抓住了这种心理。她深知,官方宣传纵然能一时掩盖,却无法永远蒙蔽人们的眼睛,尤其是当有活生生的证据出现时。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那些早年因各种原因(战乱、饥荒、迫害)逃难至北境,并在此安定下来的南境流民、难民,分批返回南境探亲访友。

这些人在北境生活多年,早已融入了北境社会,过上了安定甚至富足的生活。他们带着北境生产的精美货物,带着满脸的红光和自信,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与亲友的交谈中,他们讲述着北境的生活:分到的土地、宽敞坚固的房屋、孩子可以免费就读的学堂、病了有医馆诊治、老了有所供养……他们谈论着北境的新奇事物,谈论着那位神奇的女村长季如歌,语气中充满了认同和感激。

他们拿出的北境货物,质量上乘,设计新颖,让南境的亲友艳羡不已。他们言谈举止间那种不卑不亢、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更是与南境普通百姓常见的麻木或焦虑形成巨大反差。

“北境真的像朝廷说的那么坏吗?”越来越多的人在心里画上问号。这些归乡者的亲身经历,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与此同时,北境自身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在季如歌的规划和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或法术)支持下,以万福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城规模不断扩大。

整齐划一、坚固美观的居民区,宽阔平整的街道,规划合理的市集,功能齐全的学堂、医馆、工坊,还有那标志性的、高耸入云的“北辰之光”大酒店……

这一切都迥异于南境传统的城镇风貌,充满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现代感和秩序感。尤其是夜晚,各色灯光亮起,将新城点缀得如同坠落凡间的星河,更是让所有初见者震撼不已。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北境与草原部落的关系。朝廷一直宣扬北境与跶子冲突不断,边境不宁。

然而,实际看到的是,北境与草原部落之间贸易频繁,人员往来密切。甚至可以看到北境士兵与草原骑兵共同巡逻边境,相处融洽。

季如歌提出了“汉蒙一家亲”的口号,并切实推行了一系列促进融合、保障双方利益的政策,使得北境西北方向前所未有的稳固和平。

这些真实的变化和景象,通过归乡者的口述、通过隐秘流通的“光影戏”,不断冲击着南境民众的认知。朝廷的恶评和引导,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消息不断传回南境朝廷,龙椅上的老皇帝又惊又怒。他没想到北境不仅未被剿灭,反而发展得如此迅猛,更没想到对方竟用这种“软刀子”的方式,不断侵蚀着南境的民心士气。

自己多年的经营和宣传,在对方层出不穷的新奇手段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面前,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强烈的挫败感和愤怒之下,老皇帝一病不起,朝政陷入混乱。

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十六皇子,趁机发动宫变,联合部分军方和朝臣,以“清君侧、稳朝纲”为名,控制了宫廷,逼迫病重的老皇帝写下传位诏书,成功登基,成为南境新帝。

这位十六皇子(如今的新帝)年纪较轻,思维更为活络,也更务实。他深知北境问题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武力清剿代价巨大且胜算渺茫,而国内因老皇帝后期的昏聩和北境舆论攻势已暗流涌动。继续强硬对抗,于国于己都十分不利。

登基后不久,新帝便顶住部分保守势力的压力,派出密使,秘密接触北境代表季如歌,表达了愿意缓和关系、甚至进行有限度合作与开放的意愿。

他希望停止无谓的对抗和舆论攻防,承认北境事实上的自治地位,双方开辟有限的官方商道,并允许人员在一定监管下往来。

季如歌接到了南境新帝抛来的橄榄枝。她并没有感到意外。北境如今展现出的实力和吸引力,以及南境内部的困境,使得和解成为新帝最现实的选择。

她同意了和谈。双方在经过几轮秘密磋商后,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南境默认北境自治,解除部分经济封锁,开放指定的边境口岸进行有限贸易,北境则承诺不再主动进行针对南境的“舆论攻势”,并约束边境部队。

协议达成后,季如歌立刻抓住了这个巨大的机遇。她深知,堵不如疏,与其让南境人通过非法渠道偷偷想象北境,不如大大方方地展示给他们看。

她宣布:北境正式开放“特色观光”,欢迎南境民众(需提前申请并通过审核)前来旅游,亲身感受北境风光与文化!

消息一出,在南境引起了巨大轰动。尤其是那些早已心痒难耐的富家子弟和商贾,纷纷踊跃报名。

北境这边,则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北辰之光”大酒店扩建了客房,培训了更多精通南境事务的服务人员。

新的“观光路线”被设计出来:除了必看的新城奇观、极光盛景、草原风情外,还增加了参观现代化工坊、新型农场、甚至观摩北境士兵操演(非核心内容)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