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日,临时机场的大体搭建基本结束,可以当做一个正式机场使用。
而那些闲来无事的安氏兵,居然忙里抽闲在机场周围种了一圈鲜花,赏心悦目。
此举令欧文十分高兴,狠狠夸奖了带着种花的将领之后,还赏赐他们吃了一顿大肉罐头。
在一片赞美声中,欧文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既然这些安氏兵如此的‘吃苦耐劳’,又不愿意打仗,那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一点呢?
于是,他立即向王发出建议,并将元山机场的‘战果’展示。
约翰收到消息,顿时感到十分牙疼。
这次进攻李朝,他带来的部队虽然不少,但也绝对算不上多。
缺失的兵力,还是要靠倭兵、联军、以及安氏找平。
但几个月的仗打下来,这安氏兵的战斗力怎么说呢?
不能说聊胜于无,也只能说吊用没有了...
抢战利品,绝对冲在最前面,一旦打起来,那指定能在沟沟角角里找到他们。
万一失了利,那对不住,督战队都得被他们裹挟着一起逃...
欧文的建议似乎帮约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是看到元山机场这么快就修建完成后。
约翰当即致电各个部队,让他们照此尝试。
没想到,几日之后纷纷有捷报传来————太香了!王您真是个天才!
这些安氏兵一听说不用上战场,还能分军功,当即拍着胸脯子表示,爷,您就瞧好吧!
不愧是有修长城的基因在里面,无论这些指挥提出什么刁钻的要求,他们都能变着法的给你做到。
哪怕你要把机场修成复式,他们都能爬上山挖石头,给你盖一座楼出来。
当然,完工后鲜花的点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个别机场更是别出心裁的印上‘爱吾王’的英文,以示对约翰的崇拜。
看到这一幕,约翰哭笑不得。
不过好在各地均按照他的计划,完成了机场的修建。
这样一来,对于他继续大范围的施行蛙跳战术,就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尤其是元山机场的建成,决定了他可以向李朝土地的更深处,进行延展式轰炸。
一直窝在对马岛指挥作战的约翰,此时都有点忍不住想去前线了。
可每当他想起当初那场在铁门卫的惨败,又不由得打个冷颤,打消了这个不该有念头。
只要没确定苏谨的位置,他决不能轻易以身犯险。
谁知道那该死的家伙,又在哪里憋着坏呢?
这几个月的僵持战打下来,苏谨一直未曾在战场露面,约翰每做一个决定都如履薄冰。
要不是补给快跟不上了,就连这蛙跳战术,他都没准备这么早拿出来。
随着安氏开始大规模修建机场,前方的战事也诡异的暂时停了下来。
一直在苦苦支撑的徐辉祖,终于能缓一口气,但他却不会因此乐观。
他心里清楚,这些英国佬下一次发起进攻的时候,将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也将是,决战到来的时候。
.........
南方近万里之遥的南京应天城,此时早已进入炎热的盛夏。
朱棣怕热,虽然下朝之后立即脱去朝服,换上清凉的薄衫,却仍旧觉得燥热无比,索性敞着怀和内阁诸臣议事。
蹇义有心想提醒陛下注意仪表,但想想没必要因为这等小事惹陛下生气,更没必要因为这等事**挨板子,还是忍了下来。
“诸卿,**的战报都看过了,有什么想说的,都议一议吧。”
随手塞进嘴里一颗冰酸梅,酸的他直倒牙,可旋即又被那一丝清凉爽到,继而眉飞色舞。
“陛下。”
刘隽身为兵部左侍郎,本应等到代尚书姚广孝说完之后,才能发表意见。
可后者垂眸闭目,老神在在的端坐在蒲团上,哪有一丝要说话的意思?
无奈之下,只能越俎代庖:“臣以为,谙厄利亚大军来势汹汹,理应请魏国公率军暂避锋芒,再寻回击之策。”
“书生之言,哼!”
朱棣心里暗骂一句,面上却不动声色:“下面还有吗?”
“这个...臣下面暂时没了。”
“嗯,没了就退在一旁吧。”
刘隽目前只负责辎重补给的调集、运输,他也没指望刘隽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但内阁的成立,是为了帮他分担国事的,决不能一直搞一言堂。
不然,他不得跟他老子一样,每天批奏疏批到三更半夜去?
“其他人有什么想法,也都说一说吧,说错了也不怪。”
至于他们发表什么意见,朱棣一点都不在乎。
对于援朝之战,在开打之前早就做了无数次预案,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动,他和苏谨都做过推演。
很多人以为朱棣是个大老粗,其实他心细的很,不然怎么能骗过朱允炆那个扁脑壳、铁憨憨的?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食谱宽了点...
此时立在朱棣面前的,再不是当初可怜的小猫三两只。
除了都督府未曾出战的几位老人,比如郭英外,文臣的比重渐渐加重。
不说那些老的一部天官,刘隽、蹇义、杨士奇、宋礼、郭资、张辅这些新人,也都列班在内。
哦,张辅不算,他算混进文官中间的‘细作’。
这些官员一个一个位列出班,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其中以撤兵辽东休整为多,大部分都对目前的战局表示堪忧,并不看好大明会赢。
就算赢,也是惨胜。
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值得的事情。
花费如此多的国帑和精力,浪费海量的民力和军队,万一打输了,岂不是坠了我大明堂堂的威风?
别疑惑,前世朱棣北伐鞑靼的时候,他们就有一样的担心。
甚至有人曾当着朱棣的面怒喷,说北伐不义,此仗必败!
只不过这一世有了苏谨的缘故,那些人不敢再说这话。
一怕现实打脸,二怕苏谨真的来打脸,物理上的那种打脸。
但也有人认为决不能撤兵,否则岂不是浪费了之前创下的局面?
更何况一旦撤兵,置李朝于何地?
到时候,不仅是输,大明还得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更为不智。
就连郭英都忍不住开了口,劝诫陛下万勿轻易撤兵,否则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局。
这时,一直未开口的郑赐忽然问道:“陛下,臣想请问,晋国公此时身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