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活动的第三天,会场内气氛热烈,一场关于小麦种植技术的讨论会正在进行。李向明坐在前排,正专注地听着台上一位专家的分享。他的眼神专注而平静,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
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打断了台上的讲解:“我觉得你们都说得不够全面!我研究的‘东北一号’小麦,才是真正的高产稳产品种!”声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会场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声音的来源。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从后排站了起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袖口微微卷起,露出黝黑的皮肤。他的脸庞棱角分明,眼神中透着一股子倔强和自信。他正是来自东北的农业专家赵铁柱。
李向明微微皱眉,他认出了赵铁柱——这位在农业界小有名气的专家,以性格豪爽、行事果断著称。他放下笔记本,微微侧身,目光平静地看向赵铁柱。
赵铁柱大步走上前,站在讲台边,双手叉腰,环视全场,语气中带着一丝挑衅:“我研究的‘东北一号’,产量比普通小麦高了不止一倍,而且抗寒、抗旱能力极强。相比之下,杂交小麦虽然也有优势,但在东北地区,效果并不理想。”
李向明听到这里,眉头微微舒展,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知道赵铁柱的话并非全无道理,但杂交小麦的优势也不容忽视。他站起身,缓缓走向讲台,语气平和但有力:“赵专家,您说的‘东北一号’确实有它的优势,但杂交小麦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抗病虫害方面,杂交小麦的表现就非常出色。而且,杂交小麦的适应性很强,经过改良后,也能在东北地区取得很好的效果。”
赵铁柱听后,眼神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他冷笑一声:“适应性?那也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我亲眼看到过杂交小麦在东北的试验田里,因为不耐寒而大面积减产。你们所谓的‘抗病虫害’,在东北的低温环境下,根本发挥不出来!”
李向明的脸色微微一沉,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语气依然平静:“赵专家,您说的情况我了解。但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杂交小麦在南方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也在不断改进,让它更适合北方的气候。比如我们通过调整播种时间和增加覆盖物,已经有效缓解了低温对杂交小麦的影响。”
赵铁柱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显然没想到李向明会如此冷静地回应。他瞪大眼睛,声音提高了几分:“那也只是权宜之计!我的‘东北一号’才是最适合东北的品种!你们的杂交小麦,根本比不上!”
李向明微微一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从容和自信:“赵专家,农业技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杂交小麦和‘东北一号’各有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取长补短。比如,我们可以将‘东北一号’的抗寒特性引入杂交小麦的育种中,让杂交小麦更适合北方的气候。”
赵铁柱愣了一下,他显然没想到李向明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又恢复了自信:“哼,说得倒是轻松。不过,如果你真能解决杂交小麦在东北的低温问题,我倒是可以考虑合作。”
李向明点了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我会努力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会场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场激烈的争论吸引住了。赵铁柱和李向明的对话,就像两股不同的力量在碰撞,但最终却似乎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李向明和赵铁柱对视片刻,气氛略显尴尬。赵铁柱率先打破沉默,他重重地呼出一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不甘,又似乎有些松动。
“李厂长,你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赵铁柱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他双手抱在胸前,微微点头,“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要真想让杂交小麦在东北站稳脚跟,还得拿出点真本事来。”
李向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坚定:“赵专家,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们已经在东北的几个试验田里做了初步尝试,效果还不错。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实践来证明。”
赵铁柱听后,微微挑眉,似乎有些意外:“哦?那倒要看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李向明点了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递给赵铁柱:“这是我们最近在东北试验田的一些数据和改进措施。比如,我们采用了双层覆盖法,有效提高了土壤温度;同时,我们调整了播种时间,避开了最寒冷的时期。”
赵铁柱接过纸,仔细查看起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严肃,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似乎在思考什么。李向明站在一旁,耐心地看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过了片刻,赵铁柱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认可:“你们的这些方法,确实有点门道。不过,东北的气候复杂多变,这些措施能不能长期有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李向明微微一笑:“赵专家说得对。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如果能和您合作,我相信我们能更快地找到适合东北的种植方案。”
赵铁柱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权衡利弊。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挣扎,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不过,我也会全程监督,要是发现有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
李向明伸出手,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赵专家,我相信合作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希望我们能共同为东北的农业发展出一份力。”
赵铁柱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伸出手,与李向明紧紧握在一起。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李向明的认可,也有对自己研究的坚持。
“希望你们别让我失望。”赵铁柱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肃,但眼神已经缓和了许多。
李向明微微一笑:“放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两人握手的瞬间,会场内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周围的农业工作者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似乎对这场争论的结果感到意外。
李向明和赵铁柱的对话,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理念的碰撞。
而最终,他们都选择了合作,这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李向明收回手,微微整理了一下衣服,眼神中透着一丝坚定。
交流会的最后一天,会场内的气氛显得有些轻松,与会人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着这几天的心得体会。
李向明也坐在角落的一张桌子旁,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他正在整理这几天的收获和心得。
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偶尔抬头与身边的人交流几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李向明的视线中。
他是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老农民,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却又充满期待。
他手里拿着一顶破旧的草帽,不停地在手中搓着,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李向明认出他是在前几天的交流会上偶尔见过的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代表,名叫陈大山。
陈大山走到李向明面前,犹豫了一下,才开口:“李……李厂长,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从大山里来的陈大山。”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浓浓的乡音,眼神中透着一丝紧张。
李向明抬起头,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笔:“陈大哥,我记得你。您是那个从偏远山区来的代表,对吧?有什么事吗?”
陈大山听到这话,眼神中闪过一丝感激,他微微点头,声音有些颤抖:“李厂长,我们村的情况您可能不太了解。我们那里交通不便,土地又贫瘠,推广杂交小麦遇到了很多困难。我……我想请您帮帮忙。”
李向明听到这话,眼神中闪过一丝严肃,他微微皱眉,认真地听着陈大山的话。
陈大山继续说道:“我们村的麦子产量一直很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听说您的杂交小麦能让产量翻番,大家都盼着能试试。可是……”
他顿了顿,眼神中透着无奈:“我们那里路不好走,种子运进来难,技术指导也跟不上。我这次来,就是想请您看看,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乡亲们都在盼着呢。”
李向明看着陈大山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微微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陈大哥,我知道你们的难处。杂交小麦的推广确实需要一定的条件,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可以想办法把种子送到你们村,至于技术指导,我可以安排人定期去你们那里看看。”
陈大山听到这话,眼神中闪过一丝惊喜,他连忙说道:“那太好了!李厂长,要是能这样,乡亲们一定会感激不尽的。不过……”
他犹豫了一下,又说道,“我们那里条件太差,怕是会耽误您们的时间。”
李向明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陈大哥,别这么说。我们推广杂交小麦,就是为了让更多农民受益。你们村的情况特殊,我们会尽力克服困难。只要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这点麻烦算不了什么。”
陈大山听到这话,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他紧紧握住李向明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李厂长,您真是个好人。乡亲们盼着这一天盼了好久,您要是能去,那可就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啊。”
李向明轻轻拍了拍陈大山的手背,眼神中透着温暖:“陈大哥,放心吧。我会尽快安排人去你们村,看看具体情况。你们村的乡亲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陈大山点了点头,眼神中透着感激和期待。
他转身离开时,步伐显得轻快了许多,仿佛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陈大山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李向明的目光却还停留在他离开的方向。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深思,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这时,一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走了过来。
张伟走到李向明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轻松地说道:“李厂长,陈大山的事,您别太放在心上。那些偏远山区确实条件艰苦,有时候我们也很无奈。”
李向明转过头,看着张伟,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我知道那些地方的难处,但正因为难,我们才更要去帮他们。杂交小麦的推广,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村子。”
张伟叹了口气,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道理我们都懂,可现实情况确实很复杂。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技术指导也很难到位……”
李向明微微一笑,打断了他的话:“这些问题,我们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和当地的公社合作,让他们帮忙协调运输;技术指导方面,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土专家’去村里,他们更熟悉当地的环境。”
张伟听后,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露出一丝敬佩:“李厂长,您这办法确实不错。我之前怎么就没想过呢?”
李向明摇了摇头,语气平淡却透着一股子认真:“我们都是搞农业的,农民的难处,我们感同身受。只要用心,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张伟点了点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坚定:“好,那我这就去安排。您放心,我会尽力协调,争取让杂交小麦在陈大山的村子落地生根。”
李向明微微一笑,拍了拍张伟的肩膀:“我相信你能做到。农业这事儿,只要大家齐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张伟转身离开,李向明的目光再次落在笔记本上。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眼神中透着一丝沉思。他知道,推广杂交小麦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力量。
就在这时,会场的广播响起,宣布交流会即将结束,所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李向明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
他走出会场,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
交流会结束后,李向明和几位同行被邀请参加一个小型的圆桌讨论。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农业的未来”,地点设在会场附近的一间会议室里。
会议室不大,但布置得简洁而温馨,中间摆放着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桌上摆满了文件和资料,还有一壶热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李向明走进会议室时,已经有几位同行在里面等候了。
他们都是这次交流会上的佼佼者,彼此之间虽然不算熟悉,但也都听说过对方的名字。
李向明和大家一一握手致意,然后在会议桌旁找了个位置坐下。
会议开始后,主持人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戴着眼镜,面容和蔼。
他清了清嗓子,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农业的未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有人甚至担心,农业可能会逐渐被边缘化。对此,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李向明微微皱眉,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看到有人低头沉思,有人微微点头,还有人眼神中透着一丝焦虑。
最终,还是赵铁柱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性格豪爽,向来直言不讳:“我说,这农业怎么可能被边缘化呢?工业化再怎么发展,人总得吃饭吧?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赵铁柱的话引起了一阵小范围的讨论,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但这时,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书卷气的中年男子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叫刘文博,是一位农业经济学家,平时研究农业政策和市场走向。
刘文博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但坚定:“赵专家说得没错,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业的比重确实会下降。这不是农业不重要,而是经济结构在调整。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现实。”
赵铁柱一听这话,立刻瞪大了眼睛,语气有些激动:“那你的意思是,农业以后就真要被边缘化了?”
刘文博摇了摇头:“我不是这个意思。农业不会被边缘化,但它的形式和地位会发生变化。未来的农业,可能不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更加现代化、工业化的农业。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适应这种变化。”
李向明一直静静地听着,这时他微微一笑,插话道:“刘专家说得有道理。农业的未来,确实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需要吃饭,农业就永远不会被边缘化。只是,我们需要让农业变得更高效、更现代化。”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工业化的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让农业更精准、更环保。这样,农业不仅不会被边缘化,反而会在新的经济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李向明的话音刚落,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刘文博微微点头,似乎对李向明的观点很感兴趣,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一丝思考:“李厂长,您刚才提到利用工业化技术提升农业效率,这确实是个方向。不过,具体该怎么做呢?”
李向明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在寻找共鸣。他缓缓说道:“其实,我们已经在尝试了。比如,杂交小麦的推广,就是借助了科学育种和机械化种植的技术。我们用联合收割机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收割,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这还不是工业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全部应用。”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赵铁柱插话道:“对啊,我那东北一号,也是用科学方法培育出来的。农业要是不跟上工业化的步伐,早晚会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