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38章:窦氏

“想不到还真让刘荆那家伙说准了一点。”

“如今的皇帝的确不怎么认同刘庄的严格。”

“不过在其他方面,倒是没有违背自己的父亲。”

当天下的年号改为“建初”之后,

一些旁观着天下局势的死鬼在暗中说道。

汉明帝刘庄,

在无数百姓看来,尤其是关东人眼中,是一位绝对的明君。

毕竟猛猛掏兜,就为了把黄河治好这件事,已经足以让民众对之歌功颂德了。

更不用说他御下严肃,时常对臣子表示:

治乱世要用重典,

治盛世更是要用重典!

作为后继守业之君,若觉得其功已毕,其势已成,就要躺下享受美好生活,

那只会让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以至于王朝在其之后,走上盛极而衰的道路。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求!

这让明帝麾下的臣子们苦不堪言。

他们也想学着前人先辈,理直气壮的说出“我的苦,祖宗已经替我受过了,我应该享受富贵”这样的话。

但他们不敢。

因为明帝真的会对这些二代三代挥出铁拳,强迫他们“时刻体悟先人创业之苦”。

而这样的苦涩,

继位的新帝也有所品味。

毕竟明帝对臣子都**严格,又怎么可能放过自己的继承人呢?

新帝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安排了沉重的课业,学习各种知识,并要前往地方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抚养他的太后马氏见了,曾向明帝问道,“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伤他了?”

小小年纪,卷成这样,看上去还没有她宫里养的小猫有活力。

结果明帝告诉她,“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何况他日后要做万民之主,一时不慎,就会为百姓带来灾祸……如此岂能不慎重?”

马氏听了,便不再想着为孩子减负,只按照明帝的意思,跟着一块鸡起了娃娃。

嗯,

对马氏而言,

她的丈夫是顶天立地的贤能君王,

他说的肯定不会有错!

再者,作为明帝的子嗣,总不能父亲做得,儿子做不得吧?

由此,

新帝刘炟在继位之前,便感受到了为国之主的莫大压力。

等好不容易坐上了皇位,他便忍不住大大松了口气,宣布对先帝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

作为精心培养的继承人,

刘炟的智慧和能力,并不缺乏。

在大是大非之上,他坚定的和父亲站在一起。

但对盛世之下,还要维持一副紧绷姿态,仿佛随时就要去战天斗地这件事……

还是放松一些吧。

刘炟**着一把地方进贡而来的宝弓,对自己的母亲马氏说:

“人与事,和这把弓有什么区别呢?”

“放松了会不能射出箭矢,但一味紧绷,也会使得弓身断裂。”

“秦朝的灭亡,也是有这等原因存在的。”

“当年元帝也是这样想的。”

马氏并非无智之女,她当即指出这一点的弊端。

而元帝之后的汉家天下变成了什么模样?

只能说那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好在刘炟淡淡一笑,并不因母亲含蓄的反对感到苦恼。

他说:

“元帝岂能与我相比?”

前者的仁慈柔弱,以儒术治国,是不明国情的,是读经典读傻了的。

而他的重儒和宽仁,却是有底线、有规划的。

“松弛自当有度,儿子如何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母亲放心就好!”

当今天下大治,

内部期盼着享受盛世到来的快乐,

外部也因西域的收复、燕国的衰败,而得以舒缓兵力。

朝廷只需要迁移足够的人口前往帝国的边疆屯田助守就好。

至于其他的,

像班超那样的将领,自然不会让皇帝有烦恼的机会。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

以军功获取地位的机会逐渐减少,

世家大族再想维持自己超然的格调,除却钻朝廷空子在地方跑马圈地,获得实际上的利益之外,

还需要依赖对诸多儒家典籍的注解,掌握释经权,为自己培养大量的追随者,以求面子上鲜艳明亮,用良好的名声,足够的知识,让家族得到更加长久稳固的传承。

齐地的孔家,

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暴露真面目,篡登大位前的王莽,

不更是此道高人吗?

后世种种之事,

也证明了在天下太平之时,掌握话语权,让说话声音大到压过他人,的确可以获得许多利益。

以至于时代流转,王朝倒了又兴,经学家们还能利用手中的笔杆子,以“圣人之言”为刀剑,做太多太多的事。

可惜,

在他们动手攫取这样的力量之前,明帝就注意到了这方面。

天下人的口舌,是不可能真正得到管控的。

有些话,

该说还是会有人说的。

因此,

明帝没有做什么“防民之口”的事,只是手握经书,在处理国政之余,对那些出身高门文士之家的臣子发出辩经的号召:

“来!”

“战!”

随后,他便以超然的才智,取得了这场争斗的胜利。

皇帝成为了天底下最为著名、最为出色、最受尊崇的儒学大师。

即便是孔孟的后人,也不能分散其一二光辉。

这是他们虽饱受明帝**,最后却没办法用史册上的“微言大义”,来抹黑这位君主的主要原因。

而刘炟虽没有父亲那样的才智和手段,却也熟读经典。

他有意招揽一些能言善辩的学士,召开一场盛大的论道,然后将诸多典籍的“解释权”,牢固的握在手中。

如此,

世家大族内里要仰仗朝廷,外在也要仰仗朝廷,

这才是全然的盛世。

见到皇帝这样信誓旦旦,太后马氏便说,“这样也好。”

“只要你能不辜负先帝的期望,我便不会成为羁绊你手脚的恶人。”

对于提拔自家亲属成为外戚,马氏一向没什么兴趣。

而先帝在时,

那不论亲疏远***等管理**所有人的严格,也让马氏子弟完全没有上场表演才艺的可能。

这给予了刘炟更加广阔的执政空间。

“可惜西海正值战乱,那里的学者不能远行来到洛阳,参与日后论道的典礼。”

“不然的话,昔日编修《文典》的盛况,便能在朕治下重现了!”

同召集而来的学士们提及此事时,皇帝还有些遗憾的说道。

好在,

这只是一件小事。

他需要投以更多关注的,还是大汉在中原的统治。

“即便没有秦人的参与,难道陛下的意志就不能得到贯彻了吗?”

“天子举办的大典,各地的诸侯却不能参加,应该是后者发出叹息才对!”

后宫中,

皇帝近来宠爱至极的窦贵人如此说道。

她的容貌极为美丽,眉目间还透着寻常女子少有的英气,为其增添了不少色彩。

当她开口说话时,身体也会挺直,脑袋微微昂起,目光下瞥……

一举一动,都会激发爱美之人的渴求与爱慕。

在许多方面都符合父亲要求,偏偏却对美色没有抵抗之力的皇帝,见到对方的第一面时,便生出了要册立她做皇后的想法。

眼下还只让其做个贵人,

无非是因为窦氏入宫不久,未有子嗣为凭罢了。

“你说的话,总是能让朕欢喜!”

跟窦氏聊了些朝堂上的事,又听到她如此言论的皇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伸手将之揽入怀中。

二人很快亲密起来。

这让获得阴司批准,回到阳世看望马氏,顺带路过儿子这边的明帝有些皱眉。

旁边的何博就说,“儿子儿媳恩爱亲昵,你为何要不高兴呢?”

总不能是因为知道父母死后分居一事,心里有了阴影,看到甜蜜小两口就心烦吧?

可刘庄自己不还是放不下马氏吗?

刘庄回道,“我担心这个女子会破坏我汉家制度。”

“这话让元帝听见,他只怕又要落泪自闭了。”

听到这样的评价,何博当即笑了起来。

毕竟上一个获得“坏制度”评价的家伙,即便死去多年,还在为生前的事苦闷呢!

“而且看上去文雅的君子,喜欢上活泼热情的女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

想起汉元帝生前最宠爱的,是美丽强势的傅氏,

还有杞国那个表面上羞涩内敛,实际上什么姿势都能跟妻子打配合的赵胜,

何博便这样说道。

“但傅氏终究没有被立为皇后,义容侄儿的心性也不像此女一样刁蛮狠辣。”

死后因为刘荆这个弟弟,

加上本性一直认真坚固,

刘庄是前往过杞国,看过与人私奔的侄女的。

当看到满面春风的刘义容时,明帝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其实,

明帝一直都清楚,

刘荆这个三弟本性并不坏,不然的话,很多恶事也不至于只停留在他的嘴上,更不会得到明帝的多次容忍。

而从小受到溺爱,继承了父亲性格的刘义容,也称不上蠢恶之徒。

她甚至比自己父亲还要拥有智慧和勇气。

明了“和亲”的目的,把握了明帝这位伯父的底线,并将逃跑计划落实,让自己从西域跑到杞国,甚至还管理起了赵氏的家业……

这桩桩件件,

若没点头脑,必然是做不成的。

若本性娇横狂傲,赵氏也不会任由其染指家业,还维持着敦厚亲睦的氛围。

但窦氏不同。

即便在阴间,

明帝也曾听闻窦家的事,还遇见过被窦氏无辜打死的宫人。

这让明帝对其印象十分不好。

“她的母亲便没什么好性子,自然教导不出可亲的女儿来!”

回到阴间,

明帝将自己的忧虑告诉了父母,脸上带着为子孙后代烦忧而染上的愤懑之色。

而光武帝后听到他这样说,却没有及时回应安慰,只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旧日的恩怨,以至于结出今日苦果……这真是天意弄人!”

窦氏的母亲,是沘阳公主。

而沘阳公主,则是前太子刘疆的女儿。

因此按照血脉远近,

窦氏应该算皇帝隔了代的外甥女。

这样的结合,

虽然钻了“同姓不婚”、“表亲相近”,没有得到礼法的明文禁止,却也是有些令人不舒服的。

但沘阳公主还是选择了将女儿送入宫中。

因为她要回报当年父亲被夺去太子之位的仇恨——

即便刘疆早已不想再承受朝堂后宫间的压力,

可他年幼不知事的女儿却不如此想。

她只知道自己从太子之女,变成了诸侯之女。

地位下降了,

待遇也下降了,

身边人看她的眼神也变化了。

这让她很是不满。

在刘疆被废,即将前往封地的时候,她便在家里哭闹,喊着要就在洛阳。

这里才是她应该待的地方!

刘疆闹不过她,

而光武帝当时对这个儿子,还有些愧疚之情,便主动留下了年幼的孙女,让她待在郭氏身边,仍旧享受公主的待遇。

但年幼的沘阳公主心里清楚,

过去的待遇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不再是以前的理所应当,而是来源于皇帝的恩赏。

她还是不怎么高兴,甚至想通过讨好祖父的方式,来帮助父亲重新成为太子。

显然,

这是没有用的。

等到刘庄继位,她不得不离开洛阳,回到父亲的封地。

这让她对刘庄这位叔父,还有他的子嗣后代,更加仇恨。

即便在刘疆去世后,

刘庄极为少见的放下了自己的严格,册封了兄长的两个女儿为“侯国之主”,享有等同男子的继承权,仍旧没能缓解沘阳公主的恨意。

等到自己的丈夫、公公因罪入狱后,没有丝毫反思的沘阳公主便决定展开行动。

这都是被皇帝逼得!

他们拿走了自己和父亲本该享有的富贵权势,现在还拿着它欺负自己!

她不会再忍了!

于是,

打听到当今天子对美色颇有追求后,沘阳公主便将女儿送到了宫中。

而皇帝刘炟也欣然笑纳。

毕竟他虽好美色,却不同于死在赵氏姐妹身上的成帝。

他对“美人”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容貌只是基础,

此外还要有才能、智慧,出身……

窦氏在这些方面,都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所以,

哪怕太后马氏在他接受了表外甥女进宫后,专门找到他说:

“我听说沘阳公主性格激烈,她的女儿又当如何?”

“思及她的外祖,还是让窦氏出宫吧!”

可皇帝没有放手。

他只是恭敬的回复马氏,“儿子心里有数,还请太后不必烦忧!”

马氏没有办法,只能随他去了。

……

“难怪这些时日,郭阿姊约我出门游玩的次数也少了。”

阴丽华无奈的说道,“死了也逃不过这样的忧愁啊!”

听到她的话,

光武帝也摇了摇头,对儿子讲道,“还是期望刘炟这个小子能够保持清醒,不至于被窦氏迷惑吧!”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