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发展建设让马寻很满意,他就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看到马寻回来,刘姝宁笑着开口,“夫君,先前让我整理的书卷整理出来了。”
马寻立刻问道,“只是找出来了?没帮我总结一下?”
刘姝宁抿嘴一笑说道,“这些太医院里也多有记载,用不着我多费心,自然有人弄好。”
到了书房后,马寻仔细的看着整理出来的资料。
开放性的伤口缝合,这也是有历史。
隋唐时代,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清创缝合术外,对缝合伤口的材料亦有了改进和提高,最重要的发明是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
看着这些资料,马寻笑着开口,“省事了不少,我要做的事情就少了一些。”
刘姝宁笑着鼓励,“夫君要忙的事情可不少,也不知你为何有那么多奇思妙想?”
马寻开玩笑说道,“就是闲着没事瞎想,以前穷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想到了一些事情就算是做不出来成果,也能试一试,不怕亏了钱活不下去。”
刘姝宁随即也说道,“大都督府也派人送来了火器、战弓名录,大致的制造工艺也送来了。”
看到马寻点头,刘姝宁有些担心的说道,“火药司的人也来了,夫君总不会是要在府中制火药吧?”
“那肯定不会,我也怕炸了。”马寻连忙说道,“火药这东西本身就危险,我现在还琢磨着改良一下弓。”
刘姝宁奇怪的问道,“弓?现在军中的弓和火铳还不够厉害吗?”
明军的火器在如今这个年代优势很大,可以说独步天下。只是北边的蒙古也不差,以前也有不少的火器等,不比明军的装备差。
只不过蒙古有一个游牧民族的特点,那就是一旦被赶出中原王朝,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一些生产力,冶炼技术会倒退的厉害。
现在的元军就是这样,火铳、火炮炸了等,就没得再用,很难有新的武器补给。而明军这边不一样,武器生产的速度很快,跟得上大军消耗。
被赶回草原的蒙古以后连生产铁锅的能力都不具备,朱元璋也严厉禁止铁器、茶叶等进入草原。
马寻笑着说道,“我们现在的弓基本上注重射程和效率,我就在想要是我加大尺寸、加大弓梢,是不是能让弓射的更远,杀伤力更大。”
刘姝宁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只是这样一来,除非是力大之人才能拉开弓弦了,这就不好了。”
刘姝宁这么说肯定没问题,总有一些人是天才、天生神武,这些人可以轻易的突破一般人的极限。用这些人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那也不现实。
就说弓箭,有些人轻松拉开重弓,但是不能要求所有将士都能拉开重弓。
“这就是我在考虑的事情,在不让士卒们更费力的情况下能拉开重弓,能够在军中制式装备,这才是有用。”马寻立刻笑着说道,“真要是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法子,那就好了。”
虽然撅着**拉弓有些不雅观,但是能够杀死敌人就行了。
马寻也希望火器大爆发,可是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的火铳在战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可是也不会一下子取代冷兵器。
火器的发展是经历了数百年,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而马寻现在在考虑的,自然就是‘清弓’。这种弓弓体巨大、弓梢长并内嵌角片、有明显弦垫,甚至一度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
能够大量装备、造价不高、制造难度也不算大,这显然也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项。
至于复合弓之类的东西就想一想,耗费极大的力气弄出来了,无非就是马寻这些达官显贵私下拿着把玩,不可能在军中普及。
火器的发展如何,暂时很难看到答案,但是清弓很大概率能够立刻派上用场。
想要让清弓提前问世,这也不是简单的加大弓体、增加弦垫那么简单,想要试制出来,肯定也要多花点心思才行。
刘姝宁看着草图,有些好奇的问道,“夫君,你的这副弓有些特殊。”
马寻就笑着问道,“是不是觉得多了个弦垫?”
刘姝宁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确实如此,和寻常弓箭不一样。”
这就是清弓的最大特点之一了,弦垫应该可以说是大到另类了。
这增加了弓臂负担,但是它能共很好的保护弓臂、减缓弦对弓臂的冲击;并使在射手拉弓时产生等效弓臂变换效果,使射拉开硬弓后更易保持射箭状态。
“这张弓比起普通的弓要大,所以就应该射重箭。”马寻笑着解释说道,“虽然步兵也能用,只是如果骑兵用说不定更好。”
刘姝宁指着弓梢说道,“只是这么一来,怕是有些撑不住吧?”
有这样的担心正常,长弓梢必然增大的弓臂负担,乍一看也会觉得很难拉开这样的弓。
“我这本来就想的是用重箭,而且这里面有个东西叫杠杆作用。”马寻耐心解释,“军中的那些人都勤练弓箭,应该可以拉开这张弓。现在制出来一些弓,先试试再说。”
刘姝宁也没意见,制造弓箭并不难,不管是弓梢还是弓弦等,这都是有现成的,无非就是马寻想要的弓更大,需要的弓臂、弓弦也更长一点。
对于马寻的忙忙碌碌、奇思妙想,刘姝宁也习惯了,虽然有些奇思妙想看起来也不靠谱,或者说根本不明白那些研究有什么用处。
不过刘姝宁也不会反对什么,如果马寻需要她帮忙整理、收集资料,那就仔细的看看书、找一找线索。
这对于刘姝宁来说也有意思,她本来就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天文地理。
马寻现在的研究项目看似比较多,可是他也不会感觉到吃力。
主要就是因为他基本上只负责提供思路,很多细节的完善、工艺的制作等,那就不是他需要去过多操心了。
马寻不是兵器专家,对于冷兵器的制造等更没什么心得。
可是他拿出了图纸,仔细的在和制弓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特殊,但是制弓师看似不觉得这样的要求多么离经叛道。
甚至在一些专业的事情上,也可以给马寻提供一些建议,让马寻制弓看似更加顺利。
“舅舅!”朱樉跑进了院里,非常开心的说道,“父皇让我和你说一声,得准备上朝了。”
马寻诧异起来了,“又要上朝?”
朱樉都无语了,“舅舅,你上回上朝是什么时候?”
看到马寻不回答,朱樉就说道,“请封诸王的事可是你首倡,现在礼部那边基本上定下来了,你肯定得去上朝啊。”
听到朱樉这么说,马寻就明白了,“那好,我到时候肯定会上朝。”
朱樉随即有些闷闷不乐的说道,“过两天咱们几个得回老家了。”
朱樉等人对凤阳老家可没有什么感情,但是那里是中都、是帝乡,朱元璋现在也在定规矩,皇子受封前要回乡祭祖。
“回老家也好,正好看看老家的样子,能知道你父皇创业之艰。”马寻就认真叮嘱说道,“老家是根基之地,你们回去也务必要四处走走看看,不要惊扰乡邻,要惩治**污吏。”
朱樉忽然觉得长辈们都一个样,就喜欢叮嘱这些事情。
不过朱樉忽然幸灾乐祸起来,“舅舅,你要是上朝之后,父皇和母后肯定要说你了。”
马寻都习惯了,他‘不务正业’呗,不去上朝、不参与政事商讨,偏偏喜欢研究医术,想着要改进一些技艺等,这些事情哪该是一个国舅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