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 抉择
波军骑兵受阻于明军二线阵地的交叉火力,便如同一头头暴躁的公牛,挺枪跃马,在明军三面交叉的密集火力下,左突右撞,付出数百骑伤亡后只得无奈撤退,大群黑色军服的骑兵潮水般退却,扔下还在推进中的中央步兵方阵,竟成群结队的扬长而去。
前线,明军参谋官们松了口气,大叫侥幸。
初次交手明军犯了不少错,波军也暴漏了弱点,那些骄傲的贵族骑兵吃了亏,恼羞成怒,竟仍下农奴兵组成的步兵方阵独自撤退了。于是,明军得以重整兵力,顺利收复了七零八落的一线阵地。
不多时,在军官指挥下重新进入阵地的两千明军,依托胸墙,与推进至射程内的数千波军步兵开始了惨烈的对射。密集的排铳声,大片硝烟将对射中的双方罩住,最先倒下的便是双方率队冲锋的军官。明军军官,率队冲锋是常态,波军军官指挥作战也是直挺挺的。
密集的排铳对射,双方军官纷纷倒下。
明军有胸墙的掩护占了极大的便宜,无遮无掩的波军也极为顽固,冒着枪林弹雨组织排铳火力,在同袍的惨叫声中,将笨重的重型火绳枪架起来,在军官的嘶吼声中,打出排铳,然后退后装填。前排的士兵倒在弹雨下,后排的便挺着胸膛顶上去。
明军阵地上,也不时有中弹的士卒惨叫着栽倒。
惨烈的对射中,明军依靠轮火铳的射速优势,又有胸墙的保护很快便占据了上风,重整队列后的近三千波兰士兵倒下的越来越多,前排密集的横队越来越稀疏,脚下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尸体,血肉模糊。对射,竟整整持续了半个时辰,明军付出数百条人命的代价,而推进到阵地前的波军几乎全军覆没。
伤亡过半后又顽固的挨了几轮排铳,波军败兵才停止了无意义的抵抗。
稀稀落落的波兰士兵互相搀扶,转身逃跑,伤亡不轻的明军也无力追击,只能眼睁睁的放走了近千波军步兵。
下午,大战过后的乌拉尔山西麓。
躁动的波军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付出了惨重伤亡后,安静了。
明军前线可也是一片狼藉,救治伤患,调派兵力,双方的大炮还在沉闷的对轰,远远看过去波军的二十多门野战炮被摧毁了三四门,山上明军也有一个炮垒中弹,毁了两门六磅大炮,好在没有发生殉爆,中炮处辎重兵正在拼命的抢救弹药。
一片狼藉中,明军可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明军和波兰军团的首次交手,谁也没讨到大便宜,从战术上说是明军惨胜,从战略上对明军极为不利,东欧联军兵力是明军一倍,这种程度的消耗明军拼不起。
山坳中,帅营。
李争鸣若无其事的吃着热饭,却再三催要伤亡名录,到傍晚时伤亡报告送了上来,战亡八百,轻重伤过千,波军阵亡则超过两千,伤的反倒少,这是进攻一方难免会遭遇的,重伤的带不走只能在血泊中等死,用不着多久血便流干了,死的极多。
这还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伤亡接近一比二,明军占优。
李争鸣嘴角却抽搐起来,这一战便去了两千兵,重伤的极多,多半是被敌骑透阵而入时被撞翻,被冲杀的,被战马践踏伤的极重。这般打法,怕是他的五万兵力撑不了多久。
明军是防守方又是预设阵地,因此在伤亡比例上便占了极大的便宜。
然而防守方又有一个极大的劣势,需要防御的战线太长,一旦兵力不足便会被在某一点被突破,某一点被突破便会被分割,被绕击,然后便会引发全线崩溃,这样的消耗明军是拼不起的。
万幸,李争鸣在前线只布置了两千兵力,没有将大量战兵挤在第一线。
这便是百战老将用兵的老辣,若不是前线只布置了少量兵力,这一战,那损失便无法估算了。
“哼!”
李争鸣冷冷的哼了一声,将伤亡统计用镇纸压好,便亲去伤兵营安抚人心。
入夜后,数十只信鸽冲天而起,李争鸣飞书瀚海城请援。
同一时间,东欧联军大营。
李争鸣所不知道的是,波军也陷入争吵,纷乱,领兵出征的贵族将领们吵成一团,让波兰军团的统帅雅科夫索别斯基焦头烂额。巨大的伤亡,前线的惨败,让骄傲的波兰贵族们难以接受,一些年轻的骑兵将领跳到桌子上,叫嚣着要全线进攻,给明国人血的教训。一些步兵军团的将领,则拍着桌子指责骑兵的狂妄,使进攻的步兵军团蒙受了惨重的伤亡。
吵闹最后发展成了互殴,让随军的俄国联络官目瞪口呆。
这便是十七世纪的波兰军团,乃至整个王国的常态,是由这个国家的体制决定的。这个处于没落前夕的欧洲强国,如今的体制是贵族议会制,在体制上和大明末期也是极为相似的,不同的是大明是文人内阁制,波兰是贵族议会制,面临的困境却是相同的,人多嘴杂。
波兰王国作为议会制的先行者,在强国四起的欧洲殖民大时代,很快便没落了,因为人多嘴杂,掌握国家的贵族议会通常以争吵,斗殴收场,这和大明何其相似,从波兰王国的没落,沉沦,便可以瞧见这时代的体制,搞什么贵族议会呢,行不通呀。
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需要的是军事强人,需要的是铁腕。
一夜争论,骑兵将领和步兵将领互相揍的对方鼻青脸肿,波军折了一阵竟内讧了。
翌日,山上。
李争鸣瞧着昨天还急吼吼,气势如虹的波兰军团竟没有动静了,心中疑惑却长出了一口气,他对波兰军团十分忌惮,对哥萨克,俄军反倒十分鄙夷,波军既然没什么动静,进攻的便换成了俄军,对于俄军李争鸣是十分看不起的,俄军的战斗力十分低劣。
瀚海城,帅府。
卢象升此时也陷入两难的境地,南线请援,他便只能加派援军,南线是万万不能有失的。然而将兵力调派到南线,广袤的后方便空虚了,他便要冒上被东欧人长途奔袭的风险。整晚纠结,犹豫,卢象升终于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放开北线,大举增援南线李争鸣部。sxbiquge/read/8/8517/ )